撰文.作品提供◎吳松明 文章出自《
新北市文化》季刊36期
我走到橋上找到倪蔣懷當年寫生的地方,
發現眼前的光景和九十年前的樣子似乎沒怎麼改變,
雖然礦坑早就封閉,運煤車變古董 。
來了幾次猴硐都陰雨,
我只能匆忙地在不同地點望著運煤橋速寫幾張……
兩年前,我第一次在三貂嶺車站下車,這一帶曾經是我爸爸、還有不少鄰居村人當礦工的地方,繞過小小的老車站,快步經過鐵軌橋到對岸山邊的柏油路,這條人車經過不多的小公路,沿著河可以走到猴硐車站。
我從小搭火車經過這裡無數次,火車一走出昏暗漫長的三瓜子隧道之後,車窗外迎面而來就是這一段佈滿巨石激流的基隆河顯露在幽暗的峽谷之間,這個光景總讓我想貼近車窗多看一眼。
發現前輩畫家倪蔣懷
走進這條路才發現,對面有一座山形特別的岩山,老是在相機的觀景窗裡出現,後來找資料發現一張水彩畫裡出現了這個山影而讓我驚喜,作者是倪蔣懷(編按:1894-1943,瑞芳人,公認是台灣第一位西畫家)。
這件標題為《猴硐瑞三礦業》的作品右下角,可以看到完成日期是在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當年那個想當畫家卻投入礦業的年輕人仍不失他業餘到
處寫生的興致,對於他經營剛上手的煤業,習慣在工作餘暇到礦坑附近寫生。
八月底他帶著四開大小的圖畫紙到車站附近的河岸邊寫生,畫裡的河岸倒影顯示著午後的時光,他在前景的河岸兩旁塗上一片綠黃的草坡,看起來像秋天的茅草而不像是夏天的雜草叢,或者像是被颱風摧枯還沒復原的顏色,的確,那年的八月中旬有一個颱風從屏東登陸。
總之,畫裡的氣氛不像是熱烘烘的八月的氣氛,倒像是午後西北雨剛下過的氣息,所以河水豐沛,他筆畫有序地畫著基隆河面映著天光,順著河彎處的陡峭河谷上,畫出一座正有一列冒著黑煙的運煤車通過的運煤橋。
畫完這張畫是在星期日,但是高聳的運煤橋上仍見日夜輪番的礦工不停地在地底下挖煤的景象。雖然最新式的礦區建築和他慣畫的紅磚瓦的老街不一樣,不過在他的畫筆下,一切都很自然地安處於河岸邊。遠處山腰有點霧氣像是雨水澆熄日曬的地面所蒸發的熱氣,冷淡的藍紫天色裡再用淡紫色畫出遠方像一排朝天冷冽巨齒的岩石山頭,有份量得令人驚訝。
眼前的光景和九十年前沒多大改變
我走到橋上很快找到他當年寫生的地方,發現眼前的光景和九十年前的樣子似乎沒怎麼改變,令我感到欣喜。雖然人為的建築物變更,車站旁的瑞三礦業崩塌已久,礦坑早就封閉,運煤車變古董,而運煤橋如今變成觀光客來探貓的通道。來了幾次猴硐都陰雨,我只能匆忙地在不同地點望著運煤橋速寫幾張,然後覺得山形在那張水彩畫的構圖裡,是經過仔細觀察之後最好的安排,色彩也依然明亮。
大概倪蔣懷畫完那張水彩畫之後,回頭望向瑞芳這邊的山頭,又畫了一張《猴硐隧道》,雖然沒有記載完成日期,但是仔細看看隧道口那片開鑿鐵道的山壁土石裸露還沒綠化!那時宜蘭線的火車才剛通車沒幾年,畫裡出現一個透空的隧道,像是貫穿新舊時光的新時代符號。而冒著黑煙的蒸汽火車頭暗示著前進,穿越隧道口直達遠方。
我撐傘站在橋上也轉身望向瑞芳,不時地聽到電車衝出雙線隧道口快速通過的聲音,我也很快發現那個廢棄的舊隧道依然在河道轉彎處的陡坡腳下透空著,想起以前搭火車穿過這三個忽明忽暗的山洞就知道有外婆家的瑞芳快到了!
雨霧遮住山頭而雨滴讓我無法好好畫一張畫,河流和斜紋的石床依在,只是基隆河多處經過疏通改道,蓋起無數的鋼鐵圓拱橋,河面不再那麼原始寬廣了,即使如此,河水也不會倒流!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6期)
作者:吳松明
1962年生,老家在新北貢寮的澳底。1991年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1996年開始專心製作木刻版畫。2000年前後,分別去德國與巴黎,居留一年四個月,是重要的創作經驗。最初夢想當個油畫家,意外變成木刻版畫的專家。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