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江行初雪圖」到「食薯者」

2023/1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天我專程去了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一趟,只為了觀賞一幅畫,起因於上個月我偶然讀到一篇新聞報導。

這篇報導是這麼寫的:「國寶級限展文物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描繪天寒初雪之際、水渚江岸之間的漁家生活,這是繼2016年後,睽違七年展出。」

我好奇查了一下網上紀錄,才知道這幅作品繪於西元十世紀後期,是一幅長達376.5公分絹本捲軸,古畫經歷千年滄桑,如今早已紙質脆弱,原本畫面上依稀可見白雪彈粉幾不復存,只能限期展示,其餘時間妥善保存。

我站在這幅畫前,注意到畫面色彩深沉,風景人物描繪細緻,從右到左慢慢仔細觀賞需要好幾分鐘時間。看完第一輪,我完全被畫中人物震懾住了。


這群姿態各異舉止生動的人物,粗略估算起碼有四十人,大多是社會底層生活的打漁人,他們有老有小,或一人獨自活動,或多人共同協作,各人做著撒網、撐船、蕩槳、炊煮等動作,此外有人躲在竹棚避風,有人站在岸邊觀望,岸上偶見旅人騎驢小童隨行而過,千年之前這幕初冬漁民勤奮努力景象躍然紙上。

在眾多人物中,幾個老小漁民身影特別吸引我的目光。他們分處兩艘船上,其中一名老者緊鎖眉頭撐船,兩名童子蜷縮船首,另一艘船老漁夫升火煮鍋,炊煙裊裊升起,船尾童子傘下瑟縮一角。

江行初雪圖 局部細節照片 作者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江行初雪圖 局部細節照片 作者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我凝視這五個人,即使跨越時空阻隔,這頓家常飲食畫面仍然感動著我。雖然生活艱辛,他們勤奮認命過日子,為著生計忙碌,專心烹煮糊口。在天寒地凍江面上,畫面中散發著凝聚力深深打動我心。

陰鬱暗沉色調畫作之中仍可感受到溫暖的張力,這就是藝術迷人之處。

這樣的感動以前也曾有過,我想起另一次類似體驗。

文森梵谷 食薯者 油畫 繪於1885年 網路照片

文森梵谷 食薯者 油畫 繪於1885年 網路照片

那次我觀賞文森梵谷〈食薯者〉油畫,畫面同樣描繪五名家庭成員圍在一起用餐,畫面燈光昏暗,人物面容飽經風霜,簡陋木桌上只有一盤食物和飲料,隱約可見白煙升起,他們正準備享用一頓簡單的馬鈴薯晚餐。

〈江行初雪圖〉和〈食薯者〉在本質上截然不同,前者是一千年前中國古代畫院學生描繪漁民生活的絹本風俗圖,後者則是百餘年前歐洲印象派畫家刻劃農民生活的油畫。這兩幅畫從任何角度來看,並無相似之處。

不過,在藝術領域什麼都可能發生,這兩條互不相關的平行線居然可以在「普世人性」這一點交會,兩位畫家不約而同描繪人性散發的幽暗光芒,深深感動相隔時空的我,這真的很神奇。

不論是趙幹描繪的漁民家庭,還是梵谷畫筆下的農民家庭,他們都處於社會底層,物資貧乏,然而家庭成員之間協力分享,努力為生活奮鬥,兩幅畫面出現熱騰騰的白煙彷彿成為畫家傳遞心意的密碼:這群人物堅毅的生命力傳遞出溫暖感染力。

身邊來了一群穿著綠色制服高中女生,年長和善的導覽女士正熱切對學生們解說〈江行初雪圖〉種種典故。兩位學生湊到我旁邊,我們近距離觀看那個升火煮鍋老漁夫和他週圍的畫面。

其中一位女生低聲對另一位同學說:「你看,那幾個小孩表情好像又餓又冷的樣子耶!」

對方笑著回答:「希望老漁夫煮的熱湯讓一家人吃飽就不冷了,呵呵!」

過了幾分鐘,這群女同學被導覽女士帶去另一區名畫參觀,旁邊頓時安靜下來。

我看著眼前這幅古畫,心想:「我也希望他們終究吃飽了,做為觀賞者,我的心靈已經得到了飽足。」

2.0K會員
147內容數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文青」原指喜愛藝術的青年,經由網路流傳,詞義逐漸模糊,成為自嘲用語。既是自嘲,何妨自嘲徹底一點,「熟齡文青」遂於2022年7月誕生。 只要是傳統「文青」喜歡的題材,比如說藝術、文藝、音樂、電影等等,文青沙龍都可能涉獵其間,歡迎舊雨新知加入沙龍,共品文青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