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去參加《十二夜2》的試片。
七年前《十二夜》上映時我沒有去看,但聽說有看的人都哭炸了,雖說我不是愛狗人士,但我淚腺發達,是看芭樂連續劇都可以哭到眼睛腫的那種人,有點擔心自己太過煽情、眼淚氾濫之類的,出發前還給自己做了心理建設,結果片子都剩下最後十分鐘了,我才默默的流下幾行淚,流下來的時候我還想:啊!我終於哭了!
好的,以上說明本片不怎麼好哭,應該說,這部片的用意不是來催淚的。姑且不論拍攝的畫面運鏡,或是結構好不好,本片要討論的議題倒是很值得進到電影院裡看一下。至於看片子的心情呢,與其說是要帶著感動的心情去看,倒不如說是認真的要了解一個台灣正在發生、值得被探討的實際現象的心態去看。這部片其實涵蓋了頗為濃厚的教育及倡議的意味,通篇不再特意說這些流浪狗的遭遇有多可憐多悽慘、意圖逼出觀看者的同情心,而是試圖用實際層面去探討各種原因、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並以嘗試找出解決方式的角度,來提醒大家,關於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其實還沒結束、還沒解決,應該要持續的被正視。是一部從感性出發,但呈現的氛圍很理性的紀錄片。
領養代替購買,要記在心裡並實踐。
中秋假期我跟老公回台中家鄉,正好經過一家寵物店,突然興起進去看看的念頭,門口處十幾籠5~8個月大的幼犬幼貓,每隻都標示了出生日期及價格,一張張無辜可愛的臉,竟看得我好不舒服,其中一隻8個月大的公柴柴,一直追著牠的尾巴繞圈圈,我們逛了寵物店一圈將近三十分鐘,牠都呈現這樣的狀態,走的時候我忍不住覺得,這狗狗是不是生病了。看著這些漂亮的純種狗,腦子裡忍不住想起新聞相片裡馬爾濟斯種狗全身變形失明的照片,相當難受。領養代替購買的口號,幾乎被人熟知、朗朗上口,但事實上,真想養寵物的,很難選擇去收容所領養,除了地點偏遠外,收容所裡的"台灣土狗"賣相不佳的刻板印象也是最大因素吧。
棄養、結紮、收容所飽和及偏鄉民眾飼養文化
這部片子帶出這些環環相扣的議題,但每個龐雜的問題要一一解讀、追根究柢又實在太難了,所以每個拋出的議題,僅能像是一個線頭、引子,剩下的提供觀眾去思考。即使裡面有一些堅固立場並不讓我完全的認同,但不論我同不同意所有被攝對象的觀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確實是應該被討論的。尤其是動保教育問題,絕非能夠立竿見影,但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被改善。
最後,這些為動物誠心付出,簡直愛心氾濫的人,真心讓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