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珊瑚的浩劫危機

2020/10/2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圖源:Greenpeace
一、珊瑚的危機

  近幾個月來,台灣新聞與媒體報導時常有關於珊瑚白化的消息出現。其中,最大的兇手莫過於「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與「防曬乳」。沒錯,防曬乳裡頭的成份,會與珊瑚的骨骼進行化學變化,導致珊瑚蟲不易生成,最終白化死亡。然而,這件事情為什麼那麼重要,且需要我們關注呢?這不僅僅是單純化學、生物學以及生態學的問題,也是一種「政治學」以及「社會學」的提問。事實上,學科界線的模糊早已不是驚奇的事物了。舉例來說,在有機體的生命裡面,充滿著化學的作用以及運作才能讓生命得已延續。當我們吃下一口飯後,唾液中的澱粉酶會協助我們分解澱粉,幫助我們消化與吸收。我們可以看到生物學與化學的學科界線,在我們發明多種測量儀器後漸漸模糊,不再那麼清晰。因此,本文想從生物學的角度、生態學的主張,到社會學與政治學的提問,來跨科際地思考,生命、有機體、共同體、自然、文化等複雜向度的種種糾纏與複合。

  首先,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了解珊瑚是什麼?而它們為什麼成為生態環境優劣的一個指標呢?通常,大家都會誤解珊瑚是個植物/石頭,並非屬於動物。事實上,珊瑚(coral),是奇幻難解的生物,長遠生存始自5.35億年前的寒武紀當中(Pratt and Spincer and Wood and Zhuravlev 2001: 259)。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珊瑚」是由多個「珊瑚蟲單體」(coral polyp)以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屬於刺胞動物門的珊瑚綱,屬於群居動物,大部分是透明的,主要的營養來源是浮游生物,以及共生體的養分。

  而為什麼珊瑚會成為那麼重要的生態指標呢?大多數的珊瑚也與藻類有共生關係,讓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居住在身體組織中。珊瑚蟲的代謝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等廢物,而藻類會透過光合作用或是吸收,將化學過程中的有機物輸送至珊瑚蟲,有利於生長和生存(Muscatine and Porter 1977)。蟲黃藻(zooxanthella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laasche 1986)。此外,珊瑚本身對於整個海洋生態系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與存在。由珊瑚長年累積而成的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安全的避風港,各式各樣的大小生物在珊瑚礁裡棲息、繁殖、覓食、避敵,自然而然形成豐富的生態系統。數據顯示,以珊瑚為棲居的魚類,高達全世界魚種的3/4(楊文鑫 2017)。
不可忽視的是,人類正在以一個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的方式在摧毀環境與生態。珊瑚也成為全球暖化下的受害者。究竟,「全球暖化」以及最先提到的「防曬乳」帶給珊瑚什麼影響呢?

二、全球暖化與防曬乳

(一)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的議題,早在數十年前被提出,其最大的負面影響是物種滅亡的悲劇。舉例來說,溫度的上升導致極地的冰不斷融化,使得北極熊將沒有居所。網路上常常瘋傳一張圖片,圖像顯示出一隻北極熊站在一塊漂浮中的冰上,四周都是海水,沒有可以站立的地方。雖然北極熊擁有游泳技能,但它大部分的生活還是在陸地上,更準確地說是冰上。然而,全球暖化而導致的海水溫度變高,會進一步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大部分的珊瑚所適合生長的溫度落於攝氏20度到28度之間。許多學者的研究證據顯示出海水溫度的提升(超過攝氏30度)或降低(低於攝氏18度)都是導致珊瑚白化的主因(Huppert and Lewis 1998)。除此之外,沈積物的增加、細菌的侵入、海水鹽度的變化以及紫外線照射的輻射量,也都可能造成珊瑚白化(Greenpeace 2020)。

(二)防曬乳:美麗的錯誤
  日前,以墾丁為據點的台灣潛水公司發表聲明,「不歡迎擦拭有害珊瑚與海洋環境的防曬乳或化妝品的顧客」。負責人更進一步說明,「防曬乳中的有害化學物質會導致珊瑚白化,嚴重打亂沿海生態的系統維持」。Danovaro等人(2008)的研究指出,防曬乳之中的化學成分會引發珊瑚共生藻周圍或體內細胞病毒的大量複製,造成共生藻感染病毒死亡。沒有共生藻的珊瑚,失去了養分與能量,逐漸白化,最後死亡。其中,有兩種化學物質是致命的關鍵:氧苯酮(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氧苯酮是一種苯酮類化合物,是一種常見的防曬成分,在多國都是合法使用的化學成分。海瑞提克環境實驗室(Haereticus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在夏威夷及美國維爾京群島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氧苯酮可以破壞成年珊瑚的DNA、令小珊瑚變形,難以成長,當然也可以殺死珊瑚。而另外一個有害成分是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它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主要用於防曬乳當中,吸收太陽光的射線,保護皮膚免受傷害。Galamgam等人(2018)的研究就指出其會影響珊瑚幼蟲的生長與發展,造成基因突變或是傷害DNA。雖然,有部分學者質疑—甚至反對—這兩種化學物質造成珊瑚白化的因果性。也有另一派學者表示,標榜友善的防曬乳中的化學成分,也會不斷積累在珊瑚中,慢慢侵蝕。一切的因果及事實,皆有待商榷,但我們仍可以確定人類活動的有無,會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珊瑚的生存。
三、珊瑚的繁盛與哀愁:生態系的思考
   珊瑚的存與亡,不僅關乎人類的活動,也牽涉到其他物種的生存。在Netflix的影集《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有提到,珊瑚的存在是有關於整體聚落的生存——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威脅到珊瑚和以珊瑚維生的生物:在2016年到2017年間,大堡礁有超過1000公里的珊瑚礁白化且死亡。本文再次強調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帶給我們的警惕與危機意識。在地層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人造的塑膠、鋁製品、殺蟲劑、防曬乳等污染物—存在於地表中的非自然力量所產生的物質—而這些物質打亂了生態系的循環。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人類不得不面對地球這個生命體所做出的反抗。因此,如何與地球、人類、非人類的多樣態生物或跨物種共生共存,成為一項需要不斷被思索的問題。我認為生態系的思考(ecosystem think)可以協助我們釐清與審視人自身存在的環境,以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在系統的觀點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不只是一堆基因(gene)、物種和生態系的集合,而是更複雜的動態系統。在物種與生態系之中,我們會關注物種本身,也會關心不同物種與環境間的互動如何形成生態系的功能(Sterling and Gómez and Porzecanski: 2010)。
  最後,我想強調具備「永續發展的思維」、「建立環境倫理的社會」、「尊重多元物種的界線」,是未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共同學習的一堂課。共同生活表示我們必須打造(making)/重構(re-making)一個新的環境/住所,讓所有在這個共同體裡的生命,有機會去充分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van de Plaasche, Orson, 1986, Sea-level research: a manual for the col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data. Norwich, UK: Geo Books.
2. Muscatine, L and Porter, James W.,1977, “Reef Corals: Mutualistic Symbioses Adapted to Nutrient-Poor Environments.” BioScience 27(7): 454 - 460.
3. Pratt, B.R., Spincer, B.R., Wood, R.A., and Zhuravlev, A.Yu., 2001,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Cambrian Reef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Sterling, E. J., Gómez, A. & Porzecanski, A. L., 2010, “A systemic view of biodiversity and its conservation-Processes, interrelationships, and human culture.” Bioessays 32: 1090 - 1098.
5. Huppert, Amit; Lewis Stone.,1998, “Chaos in the Pacific's Coral Reef Bleaching Cycle.” The American Naturalis 152(3): 447 - 459.
6. Danovaro, Roberto, et al.,2008, “Sunscreens cause coral bleaching by promoting viral infec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6.4: 441.
7. Galamgam, Jayden; Linou, Natalia; Linos, Eleni, 2018, “Sunscreens, cancer, and protecting our planet.”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 (11): e465 - e466.
Wei
Wei
不僅僅是人類的,後人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