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由世界的挑戰 – 美國大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美國大選的紛擾正要開始,從這次選擇中,美國人應該可以發現,對新世界來說,國家運行已久的制度受到了許多挑戰,這是一項危機,但若能帶來改革的決心,亦能視為一項轉機,美國人民作出了選擇,據此可以觀察到以下幾點。

美國主流媒體立場和社交平台言論審查
美國主流媒體似乎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而製作一面倒的負面報導或是偏差論述;社交台平同樣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藉事實查核之名,進行屏蔽和言論審查。有沒有更好的作法,讓這些負責傳遞真相和事實的管道不受外力干擾,能夠獨立運作,需要更多保障和機制。講白了,就是讓它們的獲利管道不受外力影響,尤其來自利益集團的捐款,台灣的中天電視台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調結果與事實的落差
各種民調都呈現了民主黨拜登的絕對優勢,但是在目前大選結果中,兩方支持度非常接近,川普的人氣似乎沒有表現在民調中,這樣的偏差現象使得民調的結果信度大打折扣,也導致美國人的信心危機,陰謀論滿天飛。

為什麼川普的得票不如預期
川普的集會群眾人氣似乎也沒有完全反應在選票上,有可能民主黨支持者可能才是在真實生活中較沈默安靜的多數,他們會回應民調,但是卻不想要公開參與政治活動,帶來衝突和生活的困擾。

川普的總得票率低於拜登是事實,可能原因一是民眾對美國疫情嚴重的反應,川普本人對於疫情總是一種人定勝天的屁孩心理,川普支持者很多人認為疫情只是對手的政治操作,但是總是被屢創新高的確診人數打臉,不聽信科學建議,造成重大的民生問題,累積了許多不滿的能量;另一是川普的反全球化行動,嚴重威脅到美國大批利益團體,即整個華爾街群體和自由貿易資本家,第一項是外顯的因素,第二項是潛在的原因,卻很可能才是主因。

美選制度的問題
美選投票其實本來就存在瑕疵,例如:人口登列不實,死人投票,郵寄投票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這次大選才出現,是因為這次大選白熱化,問題浮上檯面,就看美國有沒有心想要解決了。川普團隊也清楚可能會動用到法律途徑解決,所以才留了提名大法官這招吧!

川普與全球化(中國)貿易的對抗
美國信奉全球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各種商業團體,尤其跨國企業,他們只受一種趨力所推動,就是市場和獲利,中國如同一塊可口多汁的派,咬一口就進入這個全球化的網絡中,美其名全球化,其實都是網羅在中國的龐大利益下的受益者,美國跨國企業、迪士尼、好萊塢、華爾街菁英和政界名人都在輸送帶上賺得盆滿缽滿,誰被踢出了這條輸送帶?就是製造業外移的美國的基層勞工,他們只能終日在社會補助和低薪工作中掙扎度日,期待政府可以從富人身上多抽一點油水給他們,富人即使不願意,但是只要不破壞這個獲利模型,也就是全球化(中國化)的貿易模式,從中國勞工獲取利益,中國政府獲取利益,美國企業獲利,資本家獲利,資本家捐錢給支持這個模式的政客,投入資源打輿論戰,讓整個模式可以更加穩固,任何想要威脅這個模式的力量,都會受到舖天蓋地的壓力和攻擊。

最好的例子就是川普,從沒有一任美國總統當得像他一樣,公開講話居然會被主流媒體斷訊,跟某國央視有87分像,在崇尚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而且他是美利堅的總統,不是什麼張三李四?看這壓制力道,明白了一件事,川普不是在跟民主黨對抗,他是在跟整個跨國利益集團對抗,一人之力要反全球化,有多困難,看他在選票上與民主黨的纒鬥便知,拜登家族醜聞爆出後,民主黨與他的團隊不但沒有慌亂,反而老神在在,因為所有的共生團體和利益集團在站到了他們那方,無論如何用任何辦法,都要讓川普這個破壞者出局,因為他真的完全不照遊戲規則來,再搞下去,通天(賺錢)的巴別塔快被他拆了,大家都要摔死了,用了吃奶的力氣,賠上美國民主和社會和諧的代價,都要把川普給作了,所謂「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擋了財團和中國的財路,那會發生什麼事?

拜登路線
顯而易見的拜登接下來要作的事,也是唯一的事,讓美國重回那個全球化貿易的列車,重返那些所謂的「國際組織」,他的工作就完成了。拜登對國內只要專心對付反對黨,安撫好民眾,無視化那些抗議,冷處理自己的醜聞,反正整個主流媒體都會幫著他,就跟他過去四十年作的事一樣。

如果有人質疑中國問題,他就把皮球踢給「國際組織」,國際組織也只會發一些書面和口頭譴責就完事,沒有有任何強制力,而那輛全球化的列車長是誰,不正是等著要再次「崛起」的中國嗎?他會跟中國協議好,停止冷戰,拜登不會積極處理中國那些鬼人權問題或是南海問題,只要中國不要太誇張,拜登停止關稅,中國政府賺錢,共黨高官可以繼續移民美國,美國跨國集團企業家、政客發大財,只要動動嘴皮,這就是拜登皆大歡喜的如意算盤,至於美國人滿不滿意,也許就要看疫情控制和經濟表現是否能比川普更好了。

很多評論都說拜登對中國議題無法再回到過去的路線上,在競選時,壓力最強大時,他都不承認中國是威脅,反對關稅政策,等他上台,就會毫無懸念地回到過去的「歡樂送」模式中,中國製造,美國政商和華爾街賺錢的路線,也許政治發言會變得更保守,但是政客最會的就是嘴巴說說,對台灣會回到保守且較模糊的老路子上,中國試探底線的壓力也會增加,這是台灣自己的功課,失去了川普的Buffer time,我們接下來只能靠自己,之前那些抗中聯盟和陣線,隨著美國態度改變,還能有幾分實際的援助,真的要看情況了。

這些事情,唯一的好處,就是證明拜登路線是否真的是美國人要的,中國會再次得到美國放行並提供好處,潛行成長到與美國比肩的大國,美國長期以自由貿易之名,行著從中國獲利之實所供養,無法切斷的依賴關係,會形成什麼樣的局面,將也是全體人類要共同承擔的後果。

支持全球化自由市場,賺錢作生意這件事並不邪惡,但是矇著眼跟惡魔作生意,就很邪惡了。這些美國權貴菁英維護的究竟是美國人的利益,還是美國權貴自己的利益?

蘇俄和美國的對抗,採用軍備競賽,經濟封鎖等手段,美國並不依賴蘇俄提供產品或是市場利益,但是中國不同,它作為世界工廠,把美國跨國公司的產品賣到世界,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從大選反彈的力道和暗流下的激烈角力,就可以察覺其關係浸透有多深入綿密,川普大刀一砍,自傷力道亦不輕,觀察這次大選和美國這陣子的社會動盪,不乏組織化的反彈勢力在暗中運作,「中國勢力」的影響和威脅,不單是政治化的滲透,經濟結構的深度依賴才是最難以解決的難題。

之前歐巴馬政府單純想和中國好好作生意,希望中國管好自己的事,不想介入中國的內政問題,但是中國政府除了作生意,卻還想要成為世界的強權,如果中國是跟美國一樣民主法治的國家,那也無妨,問題是中國由共產黨高層把持,沒有法治、人權的政權,如果成為世界強權,世界上將要多出多少百萬人口的集中營?

美國是一個用軍事條件無法擊敗的大國,但是它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似乎一點一滴地被引誘、蠶食其血肉,好萊塢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有一群人在奮力抵抗著它,我們能作的,就是為他們加油。

#美國民主加油
#天佑美國
#危機可以是轉機也可能只是危機
#全球化利益集團的全面反彈
#反全球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uludama的沙龍
68會員
279內容數
生活在台灣的時事點點點。
luludam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9
最近麥當勞出了一連串的公關危機,新聞連結如下: 麥當勞性侵案被害家屬:麥當勞連一句對不起都沒說 麥當勞工讀生疑遭性侵輕生 公布3大改革作為 性侵案重傷品牌!麥當勞董事長首發聲 時到今日,董事長也出來回應,「對不起」三個字說了嗎?通篇沒提到加害者、被害者,該提供的的賠償和協助,相關負責主管懲處
Thumbnail
2025/02/19
最近麥當勞出了一連串的公關危機,新聞連結如下: 麥當勞性侵案被害家屬:麥當勞連一句對不起都沒說 麥當勞工讀生疑遭性侵輕生 公布3大改革作為 性侵案重傷品牌!麥當勞董事長首發聲 時到今日,董事長也出來回應,「對不起」三個字說了嗎?通篇沒提到加害者、被害者,該提供的的賠償和協助,相關負責主管懲處
Thumbnail
2025/02/10
具有崇拜偶像或是信服權威的人格特質,似乎特別容易落入心靈詐騙和精神/情感操控的困境,往往出了一個坑又掉進另一個,信了一個神破滅後,又信另一個,總是需要救贖或依靠更高的力量和指引,才能夠獲得面對人生困境的動力和信心,類似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的體質,所以在人生和感情道路上總是充滿挫折。 好奇問了一下
Thumbnail
2025/02/10
具有崇拜偶像或是信服權威的人格特質,似乎特別容易落入心靈詐騙和精神/情感操控的困境,往往出了一個坑又掉進另一個,信了一個神破滅後,又信另一個,總是需要救贖或依靠更高的力量和指引,才能夠獲得面對人生困境的動力和信心,類似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的體質,所以在人生和感情道路上總是充滿挫折。 好奇問了一下
Thumbnail
2025/01/07
最近有個很紅的炎上事件,講一位中年男性在家庭中被要求洗碗,分擔家務,但是他卻發現洗碗連結到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感受,被要求洗碗讓他失去被照顧的感覺,而感到創傷並落淚,他描寫自己覺察了這個情感的過程,並且進行工作坊的課程招生。
Thumbnail
2025/01/07
最近有個很紅的炎上事件,講一位中年男性在家庭中被要求洗碗,分擔家務,但是他卻發現洗碗連結到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感受,被要求洗碗讓他失去被照顧的感覺,而感到創傷並落淚,他描寫自己覺察了這個情感的過程,並且進行工作坊的課程招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美國,主流媒體過早宣佈拜登獲勝,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媒體不負責任地扮演「造王者」角色,也會助長中共破壞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在自由世界的地位。
Thumbnail
在美國,主流媒體過早宣佈拜登獲勝,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媒體不負責任地扮演「造王者」角色,也會助長中共破壞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在自由世界的地位。
Thumbnail
是說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仍處於僵局中,川普並未放棄在司法訴訟上尋求翻盤的任何機會,但情勢似乎已對拜登極度有利,他有很高的機會成為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中國政府的重要財經智囊則在演說中,自得意滿地透露,中國在美國的政經高層中擁有充沛人脈,可以輕易解決美、中爭端,所以佔盡便宜。似乎說明了中國對未來.......
Thumbnail
是說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仍處於僵局中,川普並未放棄在司法訴訟上尋求翻盤的任何機會,但情勢似乎已對拜登極度有利,他有很高的機會成為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中國政府的重要財經智囊則在演說中,自得意滿地透露,中國在美國的政經高層中擁有充沛人脈,可以輕易解決美、中爭端,所以佔盡便宜。似乎說明了中國對未來.......
Thumbnail
美國大選出現重大爭議,正式進入法律戰這樣的延長賽。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情況?
Thumbnail
美國大選出現重大爭議,正式進入法律戰這樣的延長賽。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情況?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紛擾在正要開始,從這次選擇中,美國人應該可以發現,對新世界來說,他們運行已久的制度受到了許多挑戰,這是一項危機,但若能帶來改革的決心,也能視為一項轉機,美國人民作出了選擇,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點。 美國主流媒體和社交平台的立場與言論審查 美國主流媒體似乎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而製作一面倒的負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紛擾在正要開始,從這次選擇中,美國人應該可以發現,對新世界來說,他們運行已久的制度受到了許多挑戰,這是一項危機,但若能帶來改革的決心,也能視為一項轉機,美國人民作出了選擇,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點。 美國主流媒體和社交平台的立場與言論審查 美國主流媒體似乎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而製作一面倒的負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奇特現象是:有左派傾向的主流媒體民調,早就在說拜登是領先的。然而拜登真的有領先嗎?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奇特現象是:有左派傾向的主流媒體民調,早就在說拜登是領先的。然而拜登真的有領先嗎?
Thumbnail
拜登的電郵門,徹底改變了美國大選局面。 從電郵門到外交政策,川普和拜登在美國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上,有什麼差別?
Thumbnail
拜登的電郵門,徹底改變了美國大選局面。 從電郵門到外交政策,川普和拜登在美國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上,有什麼差別?
Thumbnail
2020年的美國大選為什麼會這麼懸疑?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社會出現了深層變化,現在讓我來提供進一步的分析。
Thumbnail
2020年的美國大選為什麼會這麼懸疑?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社會出現了深層變化,現在讓我來提供進一步的分析。
Thumbnail
川普確診之後,整個媒體焦點與大選辯論的議題拉回疫情,而不是停留在拜登個人或川普個人身上。
Thumbnail
川普確診之後,整個媒體焦點與大選辯論的議題拉回疫情,而不是停留在拜登個人或川普個人身上。
Thumbnail
經過混亂的第一場辯論會,我們再次看出美國總統大選背後,全球化造成的社會撕裂。
Thumbnail
經過混亂的第一場辯論會,我們再次看出美國總統大選背後,全球化造成的社會撕裂。
Thumbnail
經過混亂的第一場辯論會,我們再次看出美國總統大選背後,全球化造成的社會撕裂。
Thumbnail
經過混亂的第一場辯論會,我們再次看出美國總統大選背後,全球化造成的社會撕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