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當一個出國留學的高中生

2020/11/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Study abroad
親友聚會或是暑假營隊的自我介紹都有一套標準流程,語氣不同,但大同小異的內容總會提到我的身分──一個出國留學的高中生。雖然早已習慣各種「為什麼要出國讀書」的問題,卻在每每聽到這個疑問的當下有著不同的想法,也會再次的問著不同年紀的自己:「為什麼你要出國讀書?」
但要真正探究國外與國內的差異,必然要先分隔清楚在教育體系和學習以外的體驗的不同之處。本文會專注在台灣與北美的不同,因筆者只接觸這個體系。隨著台灣教育制度不斷的修改,被眾人唾棄,可以明顯地看到政府嘗試將升學的管道比照美國的模板調整。那美國的升學制度究竟是什麼? 「Holistic Review」為全人式審查,這是美國升學(主要為大學)時使用的標準。而這代表著每一個申請表內的元素都將被視為同等重要的。這些元素包含了四年高中的在校成績(美國的高中有四年),課外活動及得獎紀錄,標準化測驗,還有入學的作文。在多方面的省查後再決定該位學生是否適合該校的風氣與教育制度,讓大學入學的過程與方法更佳的人性化,卻也變得複雜。而雖然筆者台灣的升學制度還有許多的不了解,但相信能與美式的多元入學做比較的可能性是較低的。相信有許多在國內教育體系的各位會覺得國外升學會比待在台灣還來的輕鬆,但其實不然。如果學生想要順利的申請上較為競爭的大學,不僅僅要兼顧學業,還要在所剩無幾的課餘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做志工玩社團參加比賽工作實習研究等等。除此之外,在標準化測驗中拿取好成績更是必要(如同我們的學測),更要在高三申請學校之餘撥出時間撰寫數十篇的入學申請作文,因為每間學校時常會有客製化的題目。除了在升學制度上的不同之外,比較學習體驗之下,可以看到台灣的教育制度是對學生的未來較沒有保障。從課程設計上來看,台灣的大學相較高中來說課業壓力較小,美國的學制則是相反。高中四年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除了多元化的課程以外,難易度也是可以自由選擇的。而上大學之後則會變得困難許多,這也就是解釋為什麼台灣學生唸大學的比例會比美國高的原因吧。
在稍微介紹美國教育制度以後,除了破除迷思以外,也可以順帶提到比這想要出國進修的原因之一──多元化。除了剛剛提到的教育體系,學習環境也可以在有形無形之中塑造我們的價值觀,我認為在教育的面也會有影響。台灣社會是典型的單一文化,行走在街頭,擦肩而過的人們大部分都是黃皮膚黑眼珠,說著中文的台灣人。當然,在單一種族當中仍然有許多充滿特色的文化值得我們去探究,但到頭來你我之間的差異還是遠比本身就是充滿多元種族與文化的國家小。每周四下課後,筆者都會固定前往機構為學生做課後輔導,當在與國中生談話時可以明顯發現他們在用詞上的不正確。可能是歧視,又或是政治不正確,但這都是被環境形塑的他們。身為輔導姊姊的我知道,他們每一個都是心地善良的孩子。我認為在接觸多元的文化或是觀點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不足,即使是不同立場的兩方在交流的過程之下,都可以學習到許多可以受用的東西。而現在的台灣? 我不認為現在的足以可容納多元觀點,足以滿足我在求知的路上渴望的激辯,交流。
在談完環境本身的因素以外,可以回到教育制度的多元化討論。我們最常聽到留學生說的一句話便是「我覺得我不適合填鴨式的教育」,但我不這麼認為。西方的教育制度並不會比較輕鬆,因為非填鴨式只是這些所謂填鴨教育所需的知識相較之下變的基本而已。這些高中大學的考試通常都不是多選填答案,而是論證觀點跟分析作文,又或是口頭報告。這些考試方法不把渴本答案當作考量範圍,而是一個讓你可以運用分析的工具來把你的論述觀點完整呈現。而當我們進入職場,又或是走到專業的學術領域後,這些上述的方法有哪些是真正可以被實際利用的? 教育如果是我們進入社會的基石,建立會填ABCD的能力代表了什麼? 學會為自己的立場寫論述和倡議有可以給你什麼受用的能力? 我不希望在大學的自己仍要花爸媽的錢抱怨自己到底「學這個要幹嘛?」
其實就如同第一段就提到的,自己為什麼要出國的理由不停改變,我相信也會持續的改變。其實能出國讀書出了是一種福氣以外,這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優秀的人。在屏東萬丹的孩子如果有和我一樣的資源,我相信他們也有可能會想出國。我在課輔班輔導的孩子們如果從小就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中浸染、體驗,我相信他們也會有著和我一樣的想法。出國讀書不是優越的,而是在能力範圍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責任編輯:蔡邵瑜 核稿編輯:廖羿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7會員
    569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