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AI保健康:心靈課程詐騙,醒醒吧!你才是自己的人生導師。

luludama-avatar-img
發佈於魯拉圖時事講堂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具有崇拜偶像或是信服權威的人格特質,似乎特別容易落入心靈詐騙和精神/情感操控的困境,往往出了一個坑又掉進另一個,信了一個神破滅後,又信另一個,總是需要救贖或依靠更高的力量和指引,才能夠獲得面對人生困境的動力和信心,類似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的體質,所以在人生和感情道路上總是充滿挫折。


好奇問了一下#chatGPT,它的回答如下:

在心理學上,崇拜偶像或過度信服權威的人較容易受到心靈課程詐騙或精神操控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概念來解釋:


1. 權威服從(Obedience to Authority)

美國心理學家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於 1960 年代進行的「服從實驗」顯示,大多數人會服從權威,即使該權威要求的行為可能與個人道德觀念相牴觸。

👉 當一個人過度信任某個「心靈導師」或「課程創辦人」,可能會降低批判性思考,而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即使那些觀點可能帶有操控性或誤導性。


2.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美國心理學家 里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人們的信念與行為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不適,並試圖調整想法來減少這種不適。

👉 這解釋了為何一些人即使發現心靈課程有問題,仍可能選擇說服自己「這是有效的」,因為他們已經投入金錢、時間,甚至改變了生活方式,不願面對「我被騙了」的痛苦現實。


3. 依附需求與安全感(Attachment & Need for Security)

約翰·鮑比(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指出,人們天生需要依附於重要他人來獲得安全感。當一個人感到焦慮、迷茫或缺乏方向時,會尋找某種「精神支柱」來依附。

👉 這讓某些心靈導師、靈修團體容易利用這種需求,讓追隨者產生依賴,甚至進一步操控他們的行為。


4. 群體極化與從眾效應(Group Polarization & Conformity)

心理學家 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 的實驗顯示,人們容易受到群體影響,即使自己原本不認同某個觀點,仍可能因害怕被排斥而順從。

👉 在心靈課程或靈修圈子中,參與者經常處於高度情緒化的環境,並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逐漸改變自己的想法,最終深陷其中。



如何避免這些心理陷阱?

培養批判性思考:質疑課程內容,不盲目接受「老師」或「導師」的話。

關注科學證據:心理學與靈修不同,應依據實證研究,而非純粹的個人經歷或神秘主義。

警惕極端承諾:如果某個課程要求完全服從、切斷外部聯繫,可能是操控的跡象。

避免「沉沒成本謬誤」:就算已投入金錢和時間,也應該理性評估是否值得繼續,而非硬撐下去。


不要盲目的崇拜任何的網路KOL和偶像,擁有自身獨立思考的判斷力,作個聰明冷靜的閱聽人而不是粉絲,就是最好的保護罩。

raw-image
raw-image

chatGPT生成圖片

#心靈課程

avatar-img
68會員
278內容數
生活在台灣的時事點點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uludam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有個很紅的炎上事件,講一位中年男性在家庭中被要求洗碗,分擔家務,但是他卻發現洗碗連結到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感受,被要求洗碗讓他失去被照顧的感覺,而感到創傷並落淚,他描寫自己覺察了這個情感的過程,並且進行工作坊的課程招生。
瓊瑤瀟灑地離開人間,戲劇化的安排如同她的小說。 她的劇作伴隨兩、三代人的成長,當年八點檔和黃金時段滿滿都是瓊瑤,我大部分追得斷斷續續,但是歌曲都非常經典好聽,琅琅上口,幾乎成為一代言情風格的顯學,算得上是開創戀愛腦式情節的鼻祖。
5/5瓊瑤
被職場霸凌 很容易產生身心症 因為工作能力被否定,主管會壓迫個體也產生強烈自我否定的感覺。 例如: 「連這點工作都作不好,所以你是個爛人。」(其實毫不相干,工作作不好主管有責任要導入解決問題的資源。) 「為什麼別人都作得好,你作不好。」
面對低生育率,要提出什麼方案,才能得到緩解呢?最近代孕的問題討論得沸沸揚揚,突然有個想法「如果男性也能夠自由生育的話,低生育率的問題是否就有救了呢?」 順便請 #chatGPT 和 #Claude都來回答一下,以下是它們的答覆。 #chatGPT 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男性也可以懷孕,會對現
最近滑IG廣告出現一堆那種「夢幻工作」試吃、試用、陪聊、遛狗,還是各種奇怪網路課程,加入之後,就是Line帳號,然後叫你再加其他帳號,加了4個帳號之後,再重重審核加入社群,一上去就是一堆現金在桌上的照片,腦中警鈴大作,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招工社群?結果網路一查,果然就是「詐騙」,又要定時回報又要集點
最近有個很紅的炎上事件,講一位中年男性在家庭中被要求洗碗,分擔家務,但是他卻發現洗碗連結到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感受,被要求洗碗讓他失去被照顧的感覺,而感到創傷並落淚,他描寫自己覺察了這個情感的過程,並且進行工作坊的課程招生。
瓊瑤瀟灑地離開人間,戲劇化的安排如同她的小說。 她的劇作伴隨兩、三代人的成長,當年八點檔和黃金時段滿滿都是瓊瑤,我大部分追得斷斷續續,但是歌曲都非常經典好聽,琅琅上口,幾乎成為一代言情風格的顯學,算得上是開創戀愛腦式情節的鼻祖。
5/5瓊瑤
被職場霸凌 很容易產生身心症 因為工作能力被否定,主管會壓迫個體也產生強烈自我否定的感覺。 例如: 「連這點工作都作不好,所以你是個爛人。」(其實毫不相干,工作作不好主管有責任要導入解決問題的資源。) 「為什麼別人都作得好,你作不好。」
面對低生育率,要提出什麼方案,才能得到緩解呢?最近代孕的問題討論得沸沸揚揚,突然有個想法「如果男性也能夠自由生育的話,低生育率的問題是否就有救了呢?」 順便請 #chatGPT 和 #Claude都來回答一下,以下是它們的答覆。 #chatGPT 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男性也可以懷孕,會對現
最近滑IG廣告出現一堆那種「夢幻工作」試吃、試用、陪聊、遛狗,還是各種奇怪網路課程,加入之後,就是Line帳號,然後叫你再加其他帳號,加了4個帳號之後,再重重審核加入社群,一上去就是一堆現金在桌上的照片,腦中警鈴大作,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招工社群?結果網路一查,果然就是「詐騙」,又要定時回報又要集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先天體質較差,加上成長過程中遭遇過多的體罰和情感勒索,我長成一個非常負面、悲觀、軟弱的人,遇事總是擔心、驚慌,甚至想要一了百了。具備這樣的身心狀況的人,活著該有多痛苦,是很容易想像出來的。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先天體質較差,加上成長過程中遭遇過多的體罰和情感勒索,我長成一個非常負面、悲觀、軟弱的人,遇事總是擔心、驚慌,甚至想要一了百了。具備這樣的身心狀況的人,活著該有多痛苦,是很容易想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