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禮拜前木蘭盃決賽落幕,最終花蓮女足以1-0的比分擊敗台中藍鯨,拿下第一屆木蘭盃的冠軍,但場邊標語一句「中華女足邁向世界」讓我印象深刻,剛好這週又是學童盃,都能透過電視與網路轉播可以收看到小朋友中場連過五人與一腳重砲的精彩表現。
回到木蘭盃決賽,兩隊的實力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幾位花蓮選手衝刺的爆發力,讓藍鯨選手從觀賽的角度就能感受到光是能跟上對手這點,就顯心有餘而力不足。國家隊常客中場八萬王湘惠更有過拿球後,對手左右同時夾擊仍然成功突破,繼續在中場推進的畫面,只是她太客氣了、或者是做教練的戰術要求,並沒有整場比賽繼續發揮這優勢,好讓藍鯨陷入吃牌與犯規麻煩。
下半場替補上場的18歲選手楊薰瑋就更明顯了,個人身材也比對手精實,加速優勢更明顯,更不用提她的超齡能力,當她替補上場,我真不知道藍鯨有哪位選手能和她整場一對一抗衡,更期待什麼時候才有兩人包夾又被她突破的畫面。
她沒有華麗技巧,她只是發現眼前有衝刺空間,就為自己做出一個可以出腳射門與傳中的機會,這種身體素質並不全然是天生,需要的是要求與訓練,台灣一昧自認追求技術的過程中,忽略身體素質是體育競賽的基礎,導致這次花蓮運用優勢,簡潔直接的打法就能有明顯成效。
那這場決賽精彩嗎?
在台灣看女足賽事很容易聽到「節奏好慢」這點抨擊,往往得到的回應是「為什麼不去檢視女足戰術」、「男女身材、與他國相比本來就有差距」的看法,但為什麼選手的衝刺,整場比賽卻沒能有英美女足賽事的速度感呢?作為評論,有以下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接球無法兩腳之內,總有除了傳接球以外的多餘時間。
不能馬上掌握這顆球,總要多看一下球的滾動、隊友的跑動、多調整那麼兩下,再做傳球。這段時間,對手移動上前盯防也縮限了傳球角度,成功率、精準度也開始下滑,這都因為傳接球的過程不夠簡潔。
原因是什麼?「基本動作」不佳?我倒認為不是,也許怕犯錯造成失球,但更多的是在拿球之前先觀察對手的站位與自己隊友的站位這點,因為整場比賽「一腳球」的次數很少,讓對手有充裕的反應時間做逼搶。這點觀察,便是足球場上所謂的「閱讀」,因為閱讀頻率不夠頻繁,讓選手之間的距離看似壓迫得非常近,好似防守功夫到位,但其實是傳接球的時間太長,才有這即時壓迫做得很好不讓對手轉身的錯覺。
舉例來說開賽1分30秒,花蓮選手王湘惠拿下藍鯨的球門球後,隊友卓莉萍知道要趕緊往後退才有足夠的拿球空間,但她沒有意識到對手即時前後包夾外,如果她能退後更多一些,好讓拿球的隊友意識到她想推進,把球傳到她的前方,而非當時的左腳,她便能用右腳內側一腳穿越球交給前鋒進行推進。
請讀者別因此批評卓莉萍,兩人都是當天表現不錯的選手,這算是我國女足的通病,這樣的動作也並非只有拿球之前、才需要做的觀察,有時總有清球等意外拿到球,但這場比賽有許多可以拿球、但卻直接把球往身後清球的決定,也許想把球往前場推進、避免遭到斷球是當下考量,但把球權平白送給對手,在講究控球風格的藍鯨來說,選手當下的處理並不是好的決策。
二、傳球的球速不夠快,球總是在空中的滯空時間很久。
不只這場比賽,整個賽季的傳球總是跳啊跳的,筆直的貼地傳球非常少見。若你比較英格蘭女子足球聯賽與台灣的差別,不僅高空球的球速差異甚大,地面傳球也總是貼在地上滾動,哪怕50/50的球,有比較彈跳的情況也能很快掌握在腳底下。但在台灣,推進過程往往看到球總在空中、或者像打水漂般反覆彈跳,但全是因為場地平坦問題嗎?我不這麼認為。
用台灣人熟悉的棒球發展來比喻現在足球的處境,台灣足球仍然處在當年職棒球速 130 km/h 左右就能稱霸中華職棒的年代,當年即使比賽精采,國際賽遇上松阪大輔 150km/h 以上連發,就出現貧打的情況,要改善這點,包括個人的觸球技術(腳內側、外側、腳背)、核心肌群、腳踝等的柔軟度、身體素質的肌力耐力,這並不是天生神力,而是可以靠後天訓練與改善,甚至教練平時的要求,甚至是整個聯賽的競技強度就是這麼低落。
為何用「低落」一詞?考量到國內支持女足所投入的資源與人力,打開 youtube 收看東南亞柬埔寨的女子聯賽,周邊與內容姑且不論,但在傳接球上的球速水準竟然和台灣的差距並不大,但該國女子足球發展投入並不像我國那麼資源充沛,必然會思考錢與資源到底用到哪裡去。難道我國女足已到「現行訓練」都沒有提升水平的瓶頸?究竟選手水平已達頂尖程度,以致訓練成效難以顯現?還是訓練沒有效率,導致無法提升選手表現?
三、無球跑動沒有速度,似乎擔心體力耗盡的感受。
無球跑動經常執行到一半就停止,也許因為太容易遭到斷球,但是不是無球跑動的選手只做一半,導致出球的選手感受模稜兩可,不敢執行?體能條件不足,導致大家都不敢 100% 執行,呈現出上半場實際比賽時間很少,時間多半出界、滯空球等虛度,直到下半場因比分有所變化,才開始有那麼一點不擔心體能消耗的情況。
四、沒有想贏的決心,沒有輾壓對手的準備。
作為觀眾、不一定是兩隊其中一隊的球迷,但能不能感受到那種「沒有明天」、要賭一把「全力以赴」,從場上的表現感受到「爆冷」的可能,卻是很真實的。
爆冷,也並非只是弱隊擊敗強隊,而是「出其不意」的意外感,包括板凳奇兵與個人的傑出表現,或者站位稍微調整後場面出現極大的不同。這兩點兩隊經過整個賽季的切磋,應能有更多的調整與佈陣,來給對方一點「驚喜」,但也許是期待太高、也可能是決賽,但兩隊都打法保守,沒有驚人的亮點,是這場比賽雖然是第一屆的盃賽決賽,但比賽內容很難有讓人拿出來再三回味的經典畫面。
關於板凳奇兵,包欣玄選手在台中藍鯨的運用與表現,也是台灣足球界得好好檢討之處。當包欣玄來到台灣,的確帶給台灣女足相當大的衝擊,她的爆發力與各項能力的確和台灣培訓出的選手大不相同。但回到台灣多年,已非當年 100% 投入競技訓練的包欣玄,媒體報導平時是工程師生活、再和球隊會合參與比賽。老實說精神可嘉外,也需要平日自我的督促與紀律,才能繼續在頂級聯賽拼搏。但其他全職以競技的選手們,為何不能更快淘汰包欣玄,竟然看到她在邊路予取予求,如入無人之境,並獲得本屆金靴獎(聯盟進球最多的選手)?這樣的現象與聯賽水準,還能騙我們自己台灣女子足球可以打進世界盃?
這場比賽精采嗎?還是寧可看學童盃?
打法保守不是比賽精不精彩的問題。過去歐洲冠軍聯賽決賽,許多球隊趨於保守、防守比重高,較不貿然進攻,或者進了一球改採防守反擊,各國聯賽在風格與實力不同,在數據呈現上必定有些差距,但整體無分盃賽聯賽,進第一球的球隊有七成機率是最後的贏家,有八成以上的機率不會輸球,等於立於不敗之地,考慮到這項數據,作為教練,在進攻與防守上的權衡上傾向防守,是很合理的選擇,但另一方為求打破這個情況,雙方開始鬥法,比賽因此更為精彩。
晉級的球隊往往是犯錯少的球隊,但出其不意可以克敵制勝,世界盃決賽圈還是有很多高比分的賽事,畢竟他們對拿下比賽的渴望很高,加上場邊的激情,讓場上的選手動力十足。激起球員動力上有很多的原因,但這個木蘭盃激起大家的動力是什麼呢?獎金?冠軍?第一屆的殊榮?理論上盃賽這種沒有明天沒有和局的結果會激起大家的鬥志,張力十足,但這次我看完卻沒有這股悸動,這也是寫下這篇文章的一大原因。
木蘭聯賽盃是一個全台女子足球的縮影,要是呼朋引伴找上不曾接觸足球的球迷朋友來現場看,在觀眾心中留下什麼記憶?看過學童盃,會不會覺得木蘭盃跟學童盃在節奏與推進速度沒有太大的差異?覺得學童盃還比較精彩?更多驚喜?一定有球迷心想:「有多少小朋友將來成為國腳呢?」如果國內的女子頂級足球聯賽打出的水準,沒讓小朋友感受到榜樣與震撼感,不用家人遊說,小朋友自己就會放棄足球,走向其他領域,這是台灣足球從沒想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