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感想]后翼棄兵:人生不只有輸贏,也可以很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追了很多作品,《后翼棄兵》是其中啟發我最多的劇,從各種角度來看都很有意思。
我跟著貝絲慢慢認識西洋棋和相關賽制,享受了超有感的音樂、美麗的服裝和場景。
我特別喜歡貝絲那優雅的舉止,忍不住會想模仿她。她下棋的姿態,時而從容自信,時而脆弱防衛,時而緊張崩潰,通通演得很精采。
雖然許多人說這部劇很女性主義,但我覺得貝絲目標導向、好勝、無法與他人連結的特質都很陽剛,不過這或許是當年女權崛起的樣貌吧。
貝絲的生母愛麗絲告訴她:「總有一天,妳會變得孤單一人,所以妳必須學會照顧自己。」「只有堅強的女人能獨立自持。」
這大概就是貝絲的核心信念,支撐著她在艱困的環境中積極地尋求資源,為了下棋不惜偷東西、說謊、欠債不還。
看到貝絲偷西洋棋雜誌時,我不禁想,在我的閱聽經驗中,還有哪個英雄故事的主角是會偷東西的?
想來想去想不到……
若說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主角,就只想到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甄嬛。
甄嬛在見識宮中險惡後逐步黑化,貝絲也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殘酷的現實逼著成為腹黑角色。
儘管她的所作所為社會觀感不佳,但其實非常單純而且直觀:她要的就去拿,不要的就捨棄。
她要的就是下棋、控制感、贏棋、安全感。
我對貝絲的註解是:「想贏,但沒打算當好人」。
之所以對她有這樣的詮釋,一定是因為我太想當社會框架裡的好人了。
話說回來,如果貝絲跟我一樣想當乖乖牌,她就不會去下棋,也不會參加比賽,更不會大放異采了。
貝絲始終對自己很誠實,她知道自己要什麼,遵從自己的欲望行事,勇於嘗試,而不是默默忍受、怨天尤人、等待好運降臨。
這種不受教條拘束的膽識和我以前喜歡的角色完全不一樣,給我很大的啟發:與其做個好人,還不如做自己,勇敢而乾脆地展現自己。
貝絲不僅對自己要的勇於爭取,對自己不要的也總是果斷地捨棄:
不喜歡的東西就馬上丟掉,e.g.西洋棋社老師送的洋娃娃。
用完不要的東西也馬上丟掉,e.g.買來掩護偷雜誌的報紙。
不會用的東西也馬上丟掉,e.g.月經初潮時收下的棉條。
這些東西在她心中彷彿都是棋子,有各自的功能,但不需要了就不必留下。
她對待身邊來來去去的人,是否也是這樣的心情呢?
如果是的話,那會是多麼孤單啊。
貝絲第一次受訪時說:「西洋棋不見得都是競賽,也可以很美。」
但她真的這樣想嗎?
「美」是因為她在每一步棋的進退布局中感受到藝術性嗎?
還是因為掌控那六十四格的世界讓她覺得自己很有力量?
對她而言,輸也是很美的事嗎?
不是吧——不然也是哀戚的美吧。
在我看來,大魔王博戈夫說的比較像她:
「她是孤兒,一個倖存者。她跟我們一樣,輸棋不是她的選項,否則她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貝絲在棋局中尋求一種完美穩定沒有漏洞的安全感。
她討厭輸、討厭被擊破,每次要輸的時候,她就會想起薛波先生握住她的手要她棄子認輸的畫面。
那個畫面很陰暗,她莫名其妙被逼著低頭,既錯愕又不甘心。
貝絲輸棋的時候,總是先敗給這樣「輸了」的無力感。
貝絲雖然知道自己的厲害,但第一次參加比賽,跟巴提克的棋局陷入膠著時,她跑到廁所裡,對著鏡中的自己說:「加油啊!沒用的醜丫頭!妳可以打敗那個臭傢伙的!」
班尼說出她與巴提克比賽的漏洞後,她也對著鏡中的自己說:「真笨!」
這兩幕真是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求好求完美的社會上,有太多自我要求很高的人都是這樣對自己說話的。
正是因為嘗過自身能力帶來的甜頭,所以在發現能力不足的時候,才覺得特別苦澀、特別失望。
彷彿必須全知全能,輸了或者沒做好就一無是處了……
對輸悔恨不已,加上養母驟然離世,貝絲出現了酗酒的症狀,藥丸也越嗑越兇。
看她酗酒墮落的樣子,我驚覺自己也是一樣的。
我很清楚自己這陣子追劇只是想逃避不如意的現實,故事癮對我而言跟酒癮或毒癮沒有區別,都一樣是沉溺、麻痺自己、擱置生命課題的避難所,完美主義、焦慮、拖延症無限循環中的一站。
如果要探討為什麼,那是因為我也有貝絲那種怕輸的心情。
輸贏這個命題很大,簡單來說就是高低優劣之分。
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優越感,希望自己得到第一、登上世界頂端,英雄故事不都這樣演?
我多少能理解貝絲的想法:不掌握全局就不安全了、必須無懈可擊才算贏、有漏洞表示我們不夠好、輸了代表我們沒有價值。
——但真的是這樣嗎?
老實說,我認為這樣的思維讓大家都過得很辛苦。
最後貝絲走出了這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孤獨世界。
她在薛波先生過世後發現他收藏了有關她的剪報,這份惦記讓她卸下自己的武裝,放聲大哭。
喬琳的陪伴也讓她知道:孤兒即使輸了,依然擁有家人般的摯友。
我們都需要找到無論輸贏都不滅的價值,才能在輸贏的零和遊戲中找到前進的路。
貝絲的經歷更告訴我們:有人幫忙很好,而願意接受幫忙也很重要。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超脫好壞輸贏,全然地相信「展現出自己的風格就贏了」、「隨著熱情行動過就很榮耀」。
每件事都是這樣的,不只有輸贏,也可以很美。
我蠻喜歡養母愛瑪這個角色的。
她和貝絲之間一開始有點微妙,好像把這個養女當成女傭或洋娃娃。
但後來算是「被剩下的人」相依為命,她因著貝絲有了「當個好媽媽」的新願景。
兩人因西洋棋結成互利共生的聯盟之後,關係越來越親密,養母學習西洋棋知識、當個稱職的經紀人,貝絲也相當看重她。
養母過世那段真的好心酸,可以感覺到貝絲完全失去心靈支柱了Q_Q
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片段也是養母和貝絲的互動,發生在ep3貝絲輸給班尼之後:
貝絲懊惱地說:「我沒看出他的棋路!」
養母安慰她:「妳不可能永遠洞悉一切,沒人做得到。」
貝絲回:「妳根本不懂西洋棋!」
養母說:「我懂輸的感覺。」
貝絲嘲諷地說:「對,我敢說妳很懂。」
養母反擊:「……現在妳也懂了。」
貝絲瞪。
養母瞪回去。
貝絲惱羞成怒地離去。
這段攻防真是精采,養母好心安慰卻換來攻擊,貝絲因自尊受挫而發脾氣,演變成一場小型戰爭。
家人之間就是知道對方最痛的點在哪裡,下手毫不留情。
貝絲這種刺蝟般的態度,在她成長之後總算軟化了,ep7貝絲和博戈夫的棋局封局時,她與從前不歡而散的心上人湯斯重逢了:
湯斯說:「我知道妳當時在生我的氣,很抱歉,我那時應該把事情說清楚的。」
貝絲說:「不,我才抱歉,我應該讓你說的。」
湯斯解釋當時的事:「我承認我有一點困惑,妳真的很棒,但我當時只想跟妳成為好朋友,妳那樣讓我很傷心。」
貝絲說:「我最會傷別人的心,你會原諒我嗎?」
湯斯回答:「那當然。」
蛻變後的貝絲誠懇又坦率地把從前的心結說開來,真是讓人刮目相看,也相當療癒。
祝福大家都能和貝絲一樣,在困境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與價值:)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瑪琪亞對她養大的艾瑞爾說:「無論是什麼名字,只要你呼喚我,那一定會成為我的名字。造就現在的我的人,是你。」  身心靈界也有種說法:「千萬別覺得你活著沒意義沒價值,是你讓你的母親成為你的母親,那是如此獨特的身分,和別的孩子的母親截然不同。」 親子關係是互動的,相互影響,不只是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
早上鬧鐘響起時,你賴床不肯起來,我發揮纏人的功力捏捏你的鼻子、拔拔你的鬍鬚,終於弄醒你。 如果你煮早餐,在泡麵裡加了蛋,我會說給我一些蛋白吧,你無奈地笑,但仍寵溺地撈起美味的蛋白送進我嘴裡。 如果你沒煮早餐,我會裝一碗你愛的夏威夷豆,送到房門口大喊「room service」,你哈哈哈笑個不停……
那明明就是我自己的內心小劇場,而不是真實狀況, 卻狠狠地傷了我,也傷了他。 我們的玻璃心都碎了。 相似的情境重複過N百次,差點毀滅我們的愛情之後, 我終於學會停下來,冷靜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小劇場正在演什麼。 追根究柢,內心小劇場是我內在黑暗面演出的戲碼, 我太相信它了,其他的什麼都看不見。
在我眼中,這個故事真正的主角是早苗。 因為主角就是對目標的執著異於常人的角色啊。 故事中探問:在命運的洪流之中,自由意志是為何而存在? 早苗是個厲害的回答: 你願意為了自己想要的,用自由意志決定把什麼都豁出去嗎? 你的覺悟有多堅定呢?
說到底,「一般人」、「普通人」、「社會」、「世俗」、「主流」、「常態」之類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人」對我而言,就是模模糊糊的「大家都這樣」,它的具體內容都是我想像的、我捏造的,信念。 「一般人」只是一種我的頭腦用來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標準,一般人就是好,我就是差。 「一般人」只是幻影。
我非常喜歡「世上有多少人,一定就會存在著多少個世界」的說法。 世界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 每個人活著,就是在創造自己的世界。
瑪琪亞對她養大的艾瑞爾說:「無論是什麼名字,只要你呼喚我,那一定會成為我的名字。造就現在的我的人,是你。」  身心靈界也有種說法:「千萬別覺得你活著沒意義沒價值,是你讓你的母親成為你的母親,那是如此獨特的身分,和別的孩子的母親截然不同。」 親子關係是互動的,相互影響,不只是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
早上鬧鐘響起時,你賴床不肯起來,我發揮纏人的功力捏捏你的鼻子、拔拔你的鬍鬚,終於弄醒你。 如果你煮早餐,在泡麵裡加了蛋,我會說給我一些蛋白吧,你無奈地笑,但仍寵溺地撈起美味的蛋白送進我嘴裡。 如果你沒煮早餐,我會裝一碗你愛的夏威夷豆,送到房門口大喊「room service」,你哈哈哈笑個不停……
那明明就是我自己的內心小劇場,而不是真實狀況, 卻狠狠地傷了我,也傷了他。 我們的玻璃心都碎了。 相似的情境重複過N百次,差點毀滅我們的愛情之後, 我終於學會停下來,冷靜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小劇場正在演什麼。 追根究柢,內心小劇場是我內在黑暗面演出的戲碼, 我太相信它了,其他的什麼都看不見。
在我眼中,這個故事真正的主角是早苗。 因為主角就是對目標的執著異於常人的角色啊。 故事中探問:在命運的洪流之中,自由意志是為何而存在? 早苗是個厲害的回答: 你願意為了自己想要的,用自由意志決定把什麼都豁出去嗎? 你的覺悟有多堅定呢?
說到底,「一般人」、「普通人」、「社會」、「世俗」、「主流」、「常態」之類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人」對我而言,就是模模糊糊的「大家都這樣」,它的具體內容都是我想像的、我捏造的,信念。 「一般人」只是一種我的頭腦用來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標準,一般人就是好,我就是差。 「一般人」只是幻影。
我非常喜歡「世上有多少人,一定就會存在著多少個世界」的說法。 世界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 每個人活著,就是在創造自己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其實,大家都會得意的吧?下出好棋當然值得高興!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也會成為失意的一方,或者偶爾在得意過後也會被對手得意回去,最終成為輸棋的一方。也因此,那些原本更加外顯的情緒便漸漸收斂,最終從張揚的笑容轉為心湖裡的一絲漣漪。
Thumbnail
爛比笨好?爛等於自私?笨等於善良?敢於爭取還不見得能贏的簡慶芬遇上不爭就能贏卻退讓的Rebecca,輸贏已不重要,誰能一路狼狽還再度爬起來化妝維持不服輸的姿態?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貝兒將老天開了性別的玩笑 他自己完成(她)的改造 一次真人秀賽事 讓貝兒圓出唱片夢想 也鼓勵很多跟她一樣 生理男卻是心理女 勇敢耀出自己的期望人生 國家文化的不同 雖然也是佛教國家 變性在泰國是很常態的 如果因為家庭窮困 較柔的男孩變性成女孩之後 可以有機會賺取觀光財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芭蕾伸展課前,宜慧和我早早來到教室。閒聊中她分享一段特別的回憶:「幼時我學習芭蕾舞。父親常對我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鼓勵我追求卓越。初時,我對芭蕾充滿愛慕,但當未能成為爸爸心中『最耀眼小公主』,芭蕾成為我壓力與痛苦來源。於是我選擇放棄舞蹈,專心學業,以達父母的期望。」
Thumbnail
對於將「堅持到底」奉為圭臬的華人而言,我們渴望成功、不想輸,甚至沒人教我們如何「失敗」。這篇文章整合了科技公司和人生的關係,以及運用貝佐斯的遺憾最小化框架,設想我們如何面對重大抉擇。
Thumbnail
「輸了就無法生存」是我的信念。然而這個想法是妄念:輸了真的會死嗎?而「贏」又要怎麼定義?把全世界踩在腳下,站在山頂看着他人受苦,真的會比較開心嗎? 📌 還是,可以重新定義「贏」?拉高維度,從「一」出發(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要我一個人獨贏,而是全部人一起贏:全部人一起成長,一起共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其實,大家都會得意的吧?下出好棋當然值得高興!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也會成為失意的一方,或者偶爾在得意過後也會被對手得意回去,最終成為輸棋的一方。也因此,那些原本更加外顯的情緒便漸漸收斂,最終從張揚的笑容轉為心湖裡的一絲漣漪。
Thumbnail
爛比笨好?爛等於自私?笨等於善良?敢於爭取還不見得能贏的簡慶芬遇上不爭就能贏卻退讓的Rebecca,輸贏已不重要,誰能一路狼狽還再度爬起來化妝維持不服輸的姿態?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貝兒將老天開了性別的玩笑 他自己完成(她)的改造 一次真人秀賽事 讓貝兒圓出唱片夢想 也鼓勵很多跟她一樣 生理男卻是心理女 勇敢耀出自己的期望人生 國家文化的不同 雖然也是佛教國家 變性在泰國是很常態的 如果因為家庭窮困 較柔的男孩變性成女孩之後 可以有機會賺取觀光財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芭蕾伸展課前,宜慧和我早早來到教室。閒聊中她分享一段特別的回憶:「幼時我學習芭蕾舞。父親常對我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鼓勵我追求卓越。初時,我對芭蕾充滿愛慕,但當未能成為爸爸心中『最耀眼小公主』,芭蕾成為我壓力與痛苦來源。於是我選擇放棄舞蹈,專心學業,以達父母的期望。」
Thumbnail
對於將「堅持到底」奉為圭臬的華人而言,我們渴望成功、不想輸,甚至沒人教我們如何「失敗」。這篇文章整合了科技公司和人生的關係,以及運用貝佐斯的遺憾最小化框架,設想我們如何面對重大抉擇。
Thumbnail
「輸了就無法生存」是我的信念。然而這個想法是妄念:輸了真的會死嗎?而「贏」又要怎麼定義?把全世界踩在腳下,站在山頂看着他人受苦,真的會比較開心嗎? 📌 還是,可以重新定義「贏」?拉高維度,從「一」出發(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要我一個人獨贏,而是全部人一起贏:全部人一起成長,一起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