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隨筆:宅宅需要文化多元主義的法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筆:宅宅需要文化多元主義的法槌嗎?

「女性向都很奇怪,真是無法理解。」

發言的報導人,是我的一位身為動漫迷群的友人。這種經驗我並非首次遇到,而每每讓我想起曾經在大學社團發傳單時的經驗:當我遞出傳單,表明我的社團時,對方回覆「喔,宅宅喔,算了吧。」又或著接過傳單,笑著塞給同行者,說「欸,你比較肥宅去加他們啦!」

曾經有年上的御宅族前輩告訴過我,在當代社會中已經沒有了對御宅族的歧視。但纖細與脆弱的我,在這段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了「汙名(stigma)」的意味,對方想像中的正常人與御宅族,以及對方想像中的一個御宅族形象,和我真實的御宅族身分,似乎並無一絲一毫的相干。或許在動漫畫的泛眾化之後,相較於早期的社會氛圍,對於異文化的排斥已經削弱;但符號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污名絕非就此消失。至少就這種來自我與他、想像與真實的差異,切實使我感受到了焦慮與不適,以及更多對自己身分的質疑。

恐懼與排斥,似乎總是來自於未知。而作為認知能力有限的生物,對於未知,我們總是預設了所謂的「正常」──與之對立的便是「奇怪」。在研究御宅族的過程中,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似乎都告訴我:沒有天生的御宅族/正常人,也沒有正常的御宅族/正常人;御宅族本身,便是被奇怪的「正常人」預設為「奇怪之人」的族群。但從現狀來看,預設被指認為傾奇者的迷不會為「迷」設下正常的界線、不會擁抱所謂的文化霸權主義,似乎是種過於虛幻的理想主義。

「宅宅之間的距離,遠大於一般人之間的距離。」

這是我另一位友人,對於漫研生活的感嘆。以往爭論性別上的本位,也隨著百合男等等案例,使我不禁質疑,真的能夠將正當性賦予只是被做出來的性別,使我們將缺乏個人化理解的他者,預設為男性或女性嗎?在分眾化之後,迷群之中,可以擁有著差異的喜好、差異的審美、差異的品味;或著限縮到御宅個人,也都有著差異的生命經驗、採用差異的觀看方式、看著差異的地平線。

面對異文化,我總是期許自己抱持試圖理解的心態;就算不理解,我也期許自己不妄自給予膚淺的評斷。那麼,被指認為傾奇者的人們,該不該拾起文化多元主義的法槌,去面對將他者貶為傾奇者的自身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rcave |獣之窟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自從國中被朋友推坑動漫之後,我就一直自詡為宅圈的一員。國高中那幾年是最熱衷的時候,尤其國三準備考高中的那段時間,大家平日住在學校宿舍,除了跟彼此聊天沒有別的消遣,於是我們總會在假日回家時把這季新番一整個星期的新集數補齊,然後回到學校再一起討論。
Thumbnail
自從國中被朋友推坑動漫之後,我就一直自詡為宅圈的一員。國高中那幾年是最熱衷的時候,尤其國三準備考高中的那段時間,大家平日住在學校宿舍,除了跟彼此聊天沒有別的消遣,於是我們總會在假日回家時把這季新番一整個星期的新集數補齊,然後回到學校再一起討論。
Thumbnail
人或許難免都會有預設立場 就如老妹。 以前我總覺得大部分的女生都跟我一樣吧(?) 就是其實都很喜歡看情色漫畫, 但實際上都不好意思說, 尤其女孩子更是如此。 結果國、高中六年, 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 也沒遇見過志同道合的妹子, 朋友群也大多是正經人, 平時也不會聊這些。 老妹還遇到過有恐男症的同學
Thumbnail
人或許難免都會有預設立場 就如老妹。 以前我總覺得大部分的女生都跟我一樣吧(?) 就是其實都很喜歡看情色漫畫, 但實際上都不好意思說, 尤其女孩子更是如此。 結果國、高中六年, 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 也沒遇見過志同道合的妹子, 朋友群也大多是正經人, 平時也不會聊這些。 老妹還遇到過有恐男症的同學
Thumbnail
找到想要做的事情之後,腦內就開始思考、規劃跟描繪關於自己未來的樣子,然後就發現很多很神奇的事實。 我一直以為自己做得很好,我以為自己不需要被理解,自己不用有很多朋友(因為我也沒有遇見幾個我真的想深入認識的人)也沒關係,因為反正我想相處的那種關係跟對象根本是「少數的人」,認為是「可遇不可求」。
Thumbnail
找到想要做的事情之後,腦內就開始思考、規劃跟描繪關於自己未來的樣子,然後就發現很多很神奇的事實。 我一直以為自己做得很好,我以為自己不需要被理解,自己不用有很多朋友(因為我也沒有遇見幾個我真的想深入認識的人)也沒關係,因為反正我想相處的那種關係跟對象根本是「少數的人」,認為是「可遇不可求」。
Thumbnail
看似日常,細看卻根本不日常,從日常轉為非日常的過程中,一者誇大日常行為的程度形成笑點,二者透過旁人對此反應形成第二層的化學作用,第二者更有兩種變化: A、旁人對浮誇現象視若平常 B、旁人對一般現象誇大反應 而《古見同學有社交障礙》,筆者認為是第二者第二種「旁人對一般的現象反應誇張」。
Thumbnail
看似日常,細看卻根本不日常,從日常轉為非日常的過程中,一者誇大日常行為的程度形成笑點,二者透過旁人對此反應形成第二層的化學作用,第二者更有兩種變化: A、旁人對浮誇現象視若平常 B、旁人對一般現象誇大反應 而《古見同學有社交障礙》,筆者認為是第二者第二種「旁人對一般的現象反應誇張」。
Thumbnail
一度以為歐美的人初次見面,講話都是hello everybody 我們所謂的中華文化家庭觀念,在這裡我才真正感覺到”家”的概念 以為東方的重男輕女文化很異常,才知道原來這裡重女輕男 在這裡不是你有錢房子想蓋多大就蓋多大,連你院子裡的樹要砍都要申請 這些文化衝擊,讓我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變成一個有點
Thumbnail
一度以為歐美的人初次見面,講話都是hello everybody 我們所謂的中華文化家庭觀念,在這裡我才真正感覺到”家”的概念 以為東方的重男輕女文化很異常,才知道原來這裡重女輕男 在這裡不是你有錢房子想蓋多大就蓋多大,連你院子裡的樹要砍都要申請 這些文化衝擊,讓我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變成一個有點
Thumbnail
在輕小說的理想世界中,戀愛大多是純粹的、只為了雙方的關係而愛;就算一開始是什麼「假裝/或是互利」的套路,到了結尾通常也會通過各種白了小說家頭髮的情節鋪排,把兩個人硬拗成真心相愛。不過,現實世界可不是如此...
Thumbnail
在輕小說的理想世界中,戀愛大多是純粹的、只為了雙方的關係而愛;就算一開始是什麼「假裝/或是互利」的套路,到了結尾通常也會通過各種白了小說家頭髮的情節鋪排,把兩個人硬拗成真心相愛。不過,現實世界可不是如此...
Thumbnail
如果說「打破框架」為運轉《月薪嬌妻 》的故事軸心,互相扶持就是讓軸心順利可以轉動的煤油。假若沒有那份想要為彼此多做一點的情感,框架再怎麼用言語去衝撞可能也像一堵高牆,難以撼動與推翻,縱使花費再多的時間都不見一點滴穿。故此,美栗及平匡不只提醒了我們改變的重要性,也讓人明白改變之中的互相承接有多麼必要。
Thumbnail
如果說「打破框架」為運轉《月薪嬌妻 》的故事軸心,互相扶持就是讓軸心順利可以轉動的煤油。假若沒有那份想要為彼此多做一點的情感,框架再怎麼用言語去衝撞可能也像一堵高牆,難以撼動與推翻,縱使花費再多的時間都不見一點滴穿。故此,美栗及平匡不只提醒了我們改變的重要性,也讓人明白改變之中的互相承接有多麼必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