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常有機會參加一些精彩的講座、會議,也因為這些聽講的機會相當難得,所以我也時常督促自己要趕快寫下聽講心得。
結果今天一早,就有過去文案寫作班的同學問了我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
忍不住先問老師,像老師寫聽演講心得,有錄音嗎?還是只有寫筆記回家整理?老師的架構是不是:1.先介紹講者 2.演講內容印象深刻部份 3.實用部份 4.拉回與自己的連結?
嗯,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也很實際呢。所以,我決定好好寫一篇文章來談談,到底該如何整理聽講筆記與心得?
其實,無論是聽一場演講或做一次採訪,我們不見得有機會錄音(真實的狀況是即便錄音了,回去之後也未必會重聽──在這邊偷偷說,回顧我自己的採訪生涯:雖然歷經成百上千次的名人、企業家專訪,多半也會為了保險起見而錄音,但事後我都只靠筆記來整理、撰寫文章,而幾乎不曾刻意重聽錄音檔……)。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聽講或採訪當場就記下重點,或者僅抄錄自己感到深刻、不解或覺得有趣的部分。
通常我會準備一本小筆記本(為何不是比較大開本的筆記本呢?這是因為有些場地沒有提供桌子,往往只能手持或放在大腿上紀錄),紀錄自己感興趣的或覺得重要的部分。作筆記的重點不在於鉅細靡遺紀錄所有的重點,而是要能夠理解講者的思維。
──閱讀是這樣,聽講何嘗不是呢?
如果說讀書就是要從眾多的文字中,畫出開展全新未來的一條線;那麼,我認為聽講的重點,就是要找到得以和講者連結、對話的那條天線。
所以,我在聽講或採訪的時候,重點都是放在吸收「未知」、「有趣」或「無法理解」的部分,透過梳理講者或受訪者的講演脈絡來掌握全局。此外,由於聽講時通常無法做太仔細的筆記,所以我們只需要記下重點、疑難之處或實用的地方即可;當然,若能輔以實際案例會更好。
一如
孫瑞穗老師給大家的建議,若能善用「
反思備忘錄」,不啻為一種最好的自我學習方法。而
反思備忘錄(Memo For Self-Reflection)的幾個重要內容,則包括:
- 這個演講者(作者)的主要問題意識(problematic)為何?
- 演講者用了哪些概念(concepts)或架構(frameworks)去回答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
- 演講者有沒有主要的觀點(perspective)?意見(opinion)?論證(argument)?立場(position)?或其他相關論證與旁徵博引?
- 他用了哪些生動的例子(examples)或個案(cases)來舉例說明他的觀點?或支持他自己的立場?以增加說服力。
- 作者的演說幫我拓展了什麼新的視野(vision)或問題意識(problematic)?或者,他發問的方式跟我的有何不同?為何不同?我多知道了什麼?跟我原來想的有何關連?(What’s new to me? – find my own relev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