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不成反變富翁的勵志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富翁借什麼錢?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2017年發表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雖然引得全球相當高的呼聲,但大量訂單的喜訊傳出,同時也伴隨著成本高昂、生產延誤的製造問題,且完全超出馬斯克先前的預期,導致特斯拉曾一度瀕臨燒光現金的慘況,雖然好不容易在2018年克服了生產和交付障礙,卻又在隔年再次陷入艱困的情況...

raw-image
不就是造台車嗎? 這麼難?

人稱科技界鋼鐵人的馬斯克一直認為全自動汽車生產線的效率與產能更勝於人工組裝,而且成本更低,甚至提到全自動化是此時的大勢,當然,這是在科技能夠完全跟上製程需求時為前提,結果很顯然的,馬斯克高估了全自動化產線,Model 3產線不斷的停工、延遲交貨,就連本人也在Twitter表示這番言論是個錯誤,姑且不論消費者怎麼想,Model 3做不出來、公司當然拿不到錢,使得他們接連被權威評級機構降等,而投資人通常會參考評價來投資,投資人不樂觀,股價也不樂觀。

巨頭間的日常浮上水面

今天馬斯克在Twitter上提到了這段話

在 Model 3 計畫最黑暗的日子裡,我曾聯繫庫克來商議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 (當時特斯拉價格僅現在的 1/10),但他拒絕參加會議。

這句話的另外一個解讀就是,你知道你的一位朋友最近急需用錢,剛好在業務上他又是你的死對頭,今天他突然打電話給你,你是接還不接?

這個答案我就不深入討論,不過是正常人都會選擇後者,選擇前者的你肯定是活佛在世或是菩薩下凡,希望你留下你的電話有一天我會打給你(笑)

人都說大丈夫不拘小節,或許因為沒有蘋果的救急,反倒讓特斯拉在這個過程中審視並重整自己的腳步,我想馬斯克如今會在社群公開這則小故事,無非是因為特斯拉的快速成長,2020年至今,特斯拉的股價已成長超過700%,並納入標普500,打破股神巴菲特的紀錄,市值達到6,250億美元,僅次於蘋果、亞馬遜、微軟,但站在蘋果的角度,撇除當下要是收購股權,如今賺到的價金之外,最可惜的莫過於兩間巨頭的自駕系統合作,我想那會堪稱黑科技,如今的蘋果掌握著相當強大的晶片技術與機器學習能力,但缺乏特斯拉這樣的軟硬體整合經驗,雖然沒有辦法以今日特斯拉的成功否定蘋果的做法,如前面說的,假若當下蘋果如望收購了特斯拉股權,馬斯克或許不會像今天坐擁空前的成功,即便如此,我們依然非常期待這兩間巨頭日後碰撞的火花。

特斯拉的借鏡又或是下一個突破

20 年前,賈伯斯坦承說到

蘋果強項不在生產 Mac,而是設計和行銷

確實蘋果到了今天依然發揮著它的強項,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成就。但比起電腦的生產過程,汽車的生產卻更為複雜,從底盤到車體鈑金,再到電控電系,這些都比3C產品要更繁瑣得多,而且還非常難外包,就連 BMW 這種國際大車廠,仍需要把生產交給奧地利汽車廠商 Magna Steyr。

特斯拉應該思考的或許是,是否該繼續堅持現行品牌與生產通攬的方針,若競業能夠突破自駕系統與軟體這端,恐怕特斯拉神話會被更懂得整合資源的競業超越也說不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rris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電動車市場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占前十大多半是中國品牌,銷售量不錯但沒有超越特斯拉、利潤更是沒有特斯拉來的好,到底特斯拉能鞏固市場「不創新」的關鍵核心是什麼?
Thumbnail
在電動車市場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占前十大多半是中國品牌,銷售量不錯但沒有超越特斯拉、利潤更是沒有特斯拉來的好,到底特斯拉能鞏固市場「不創新」的關鍵核心是什麼?
Thumbnail
特斯拉(TSLA)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該公司面臨的問題包括需求放緩、成本上升和被分散了精力的馬斯克。不過,現在到了買入特斯拉股票的時候了。
Thumbnail
特斯拉(TSLA)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該公司面臨的問題包括需求放緩、成本上升和被分散了精力的馬斯克。不過,現在到了買入特斯拉股票的時候了。
Thumbnail
重點: 保羅·英斯利是一位科技企業家和特斯拉投資者,他表示在看到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為後,他不確定是否會再購買特斯拉,包括他在收購公司後對Twitter員工的“殘酷對待”。 特斯拉的新車交付增長率去年放緩至40%,而前一年的增長率為87%,這引起了投資者對公司將如何找到足夠的客戶來證明其快速增
Thumbnail
重點: 保羅·英斯利是一位科技企業家和特斯拉投資者,他表示在看到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的行為後,他不確定是否會再購買特斯拉,包括他在收購公司後對Twitter員工的“殘酷對待”。 特斯拉的新車交付增長率去年放緩至40%,而前一年的增長率為87%,這引起了投資者對公司將如何找到足夠的客戶來證明其快速增
Thumbnail
特斯拉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公司,卻有個麻煩的執行長
Thumbnail
特斯拉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公司,卻有個麻煩的執行長
Thumbnail
|特斯拉如何開啟電動車時代這偉大夢想呢? 特斯拉品牌使命是去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代 伊隆馬斯克提出目標為產出25,000美元的電動車,並年銷2000萬輛車,福斯與豐田年銷量各約1000萬輛,因此並不是想成為電動車界的高貴保時捷,而是超越福斯、豐田的巨型車廠,進而影響世界,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
Thumbnail
|特斯拉如何開啟電動車時代這偉大夢想呢? 特斯拉品牌使命是去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代 伊隆馬斯克提出目標為產出25,000美元的電動車,並年銷2000萬輛車,福斯與豐田年銷量各約1000萬輛,因此並不是想成為電動車界的高貴保時捷,而是超越福斯、豐田的巨型車廠,進而影響世界,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
Thumbnail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2017年發表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雖然引得全球相當高的呼聲,但大量訂單的喜訊傳出,同時也伴隨著成本高昂、生產延誤的製造問題,且完全超出馬斯克先前的預期,導致特斯拉曾一度瀕臨燒光現金的慘況,雖然好不容易在2018年克服了生產和交付障礙,卻又在隔年...
Thumbnail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2017年發表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雖然引得全球相當高的呼聲,但大量訂單的喜訊傳出,同時也伴隨著成本高昂、生產延誤的製造問題,且完全超出馬斯克先前的預期,導致特斯拉曾一度瀕臨燒光現金的慘況,雖然好不容易在2018年克服了生產和交付障礙,卻又在隔年...
Thumbnail
繼上一篇「選股好難?投資怎麼開始?如何用三個面向評估公司價值」之後,接下來我會用三個面向評估我個人的主要持股,首先第一篇就獻給我的第一大持股,也是我個人認為未來10年成長最快,且會成為世界所有科技霸主的電動車之王「特斯拉」。 這邊簡單回顧上一篇提到的三個面向,想更了解可以再回去翻喔~ 一、產品服務的
Thumbnail
繼上一篇「選股好難?投資怎麼開始?如何用三個面向評估公司價值」之後,接下來我會用三個面向評估我個人的主要持股,首先第一篇就獻給我的第一大持股,也是我個人認為未來10年成長最快,且會成為世界所有科技霸主的電動車之王「特斯拉」。 這邊簡單回顧上一篇提到的三個面向,想更了解可以再回去翻喔~ 一、產品服務的
Thumbnail
上個月特斯拉(Tesla)宣布旗下電動車款全面大降價,之後還要推出只要 3.5 萬美元的 Model 3。備後有很大的格局,今天艾兒莎就來分析特斯拉降價背後的原因,並且告訴你格局很高時,有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Thumbnail
上個月特斯拉(Tesla)宣布旗下電動車款全面大降價,之後還要推出只要 3.5 萬美元的 Model 3。備後有很大的格局,今天艾兒莎就來分析特斯拉降價背後的原因,並且告訴你格局很高時,有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Thumbnail
艾兒莎之前提到馬斯克的拆解問題的方式,有許多讀者留言想要知道馬斯克是如何發跡,想看更多馬斯克的故事,艾兒莎特地看了些資料,整理出馬斯克目前的四大抉擇?可以看出馬斯克是一個非常冒險、同時也是超級努力認真。
Thumbnail
艾兒莎之前提到馬斯克的拆解問題的方式,有許多讀者留言想要知道馬斯克是如何發跡,想看更多馬斯克的故事,艾兒莎特地看了些資料,整理出馬斯克目前的四大抉擇?可以看出馬斯克是一個非常冒險、同時也是超級努力認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