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凱薩飯店出發→社頂自然公園→恆春魅力商圈→ 13:30車城福安宮→竹田驛站 →準備返程
墾丁小灣沙灘
早上睡到自然醒,
享用完澎湃豪邁的早餐,
走過馬路下階梯,
小灣沙灘看海踏浪。
沙灘由凱撒飯店管理,
我們是住宿房客可使用陽傘躺椅區。
一大早還沒有遊客來戲水,
我們10點鐘才要離開飯店,
可以從容的、盡情的跑跳。
南臺灣的太陽真是熱情,
讓我們也跟著熱血起來。
33年前參加過"外埠參觀"的師專生大概都走過這片沙灘
社頂自然公園
到墾丁如果不是到海邊玩水,
就是到社頂公園健行觀察生態。
社頂自然公園總面積廣達128.7公頃,
以珊瑚礁林所形成的地形為主,
有草原、灌木叢、峽谷及石灰岩洞等。
範圍真的太大了,
每次來都感覺很陌生。
同伴中有四個人,
半個月前才剛來過這裡,
直說要走不一樣的路線,
三比一的票數,
堅定的指引路線。
沒想到竟然還是走到相同的地方。
「眾人皆醉我獨醒」,
智者總是比較孤獨。
雖然是舊地重遊
只要相伴的人合拍,
還是玩得很開心。
社頂公園保留原始自然純樸風味,
公園東側已闢為梅花鹿復育研究區,
要事先申請且要購票,
別異想天開隨便就能遇到梅花鹿呀!
多變地形景觀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是學術研究的寶庫,
想要更深入了解,
可以報名社頂部落生態旅遊行程,
有日間也有夜間行程,
最少都須2小時以上,
今天我們停留一個多小時,
沒有專人解說導覽,
暫時當個「不學無術」的閒人,
腦袋放空盡興拍照、哈拉。
長在礁石上的樹木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
雕塑出自然盆景狀的藝術傑作,
珊瑚礁岩裂縫造成的一線天景觀,
綠草如茵的草地,
都是一群老文青的拍照最佳背景。
恆春魅力商圈
中午來到恆春老街,
恆春的古名「瑯嶠」,
十九世紀中葉,
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
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
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
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
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上映後,
讓恆春變成熱門景點。
當時我們沒有跟上風潮,
既然領隊帶我們到「阿嘉的家」,
可千萬別再錯過了呀!
外牆和郵筒是熱門打卡景點。
阿嘉的家~門(打破的玻璃補好了~詳情請看海角七號)
天后宮
解散後自由活動,
聰頭夫妻決定往西門方向。
經過天后宮,
基於防疫和趕時間,
我們在門外朝神像虔誠行禮致意。
行前功課沒有做足,
有眼不識泰山,
裡面供奉的媽祖,
是康熙年間施琅攻台,
從湄州媽祖奉請的五尊之一,
所以恆春媽到北港天后宮,
不用「進香」之詞,
而以「團聚」之名至內殿休息。
恆春媽是罕見的軟身媽祖。
有機會再造訪時,
可要仔細觀察這歷史悠久的國寶神像。
石牌公園
路過石牌公園,
原猴洞山史蹟公園。
猴洞山為高20公尺的珊瑚礁岩,
山上奇岩怪石矗立,
據稱原有野生猿猴棲息,
為臺灣清治時期恆春八景。
也是臺灣唯一的市區珊瑚礁公園。
但卻感覺人煙罕至。
清朝時期是文人雅士聚會之地,
日治時期被旅遊書列為恆春必遊景點,
如今已沒落, 令人不勝唏噓。
階梯走到最高點,
有一座石碑,
石碑上的字跡已無法辨識。
石碑周圍設柵欄,
無法直接通往步道,
要往下回地面,
從相隔不遠的另一座階梯上去,
就能接上步道走到廣寧宮。
廣寧宮背面直接倚靠珊瑚礁巨岩,
廟簷上有「三山國王廟」看板。
是恆春年代最久遠的廟宇,
與恆春城牆同時興建於光緒元年。
恆春西門
爬上西門城牆,
走在城牆上供通行的路面,
也就是所謂的的「馬道」,
恆春城以閩南磚丁字鋪設「馬道」。
「馬道」很寬敞,
因為防禦作戰時,
戰備補給才有空間。
為了遊客安全,
還特別圍出一條行走路線。
從小畫城牆,
連續凹凸的部分,
就是所謂的「雉堞」,也稱「城垛」。
除了讓原本單調的城牆更具有造型,
城垜中央留有方形射孔,
使禦敵者射擊時能掩體躲藏於後。
現今所見城垜,
多為1980年後整修重建的。
透過玻璃可以看到,
保存的唯一的原始城垜。
下方的城牆主體,
採用「版築夯工法」建築。
版築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板模,
在兩片側板之間,
以礫石疊咾咕石,
加入三合土(糯米糊、蔗糖漿、牡蠣殼灰混合),
層層用木杵將土夯紮實。
舊城牆表面可看出明顯水平線條,
為當時一層一層夯築時,
所留下的模板痕跡。
整修的城牆直接改成水泥牆,
城門洞以花岡石和閩南磚砌成。
西門目前位在交通要道動線上,
拍照時要注意往來車輛。
電影「海角七號」遊覽車過不去,
因為恆春西門的高度限制。
恆春西門東側入口(敵人+原住民在城外所這一側設有城垜)
「味自慢(あじじまん)」/店家對於自家餐點有相當大的自信心喔!
清朝在恆春設立縣城後,
運補的物資從西門進城,
所以附近商家林立,
有幾間商號建築看來頗有歷史。
西元 1909 年,
因為颱風嚴重地破壞城樓及民房,
日本政府允許居民取城垛來修復家園,
之後的下水道工程也拆除了部份的牆磚。
看到「禁自盡圖賴碑」,
覺得很新奇。
告誡軍民不要隨便輕生,
更不能將親人之死誣賴他人。
因為當時貧民藉親屬自殺,
誣告富人的訴訟常見,
且造成不少冤獄。
城門限高與限速標誌~看到紅磚了沒!(沒有別的意思!別誤會)
恆春魅力商圈
傳奇民謠歌手陳達吟唱「思想起」,
在月琴的伴奏下,
傳達土地與生命的連結。
近幾年恆春民謠傳藝阿公阿嬤,
陸續更多人受到注意和肯定。
恆春小調還是月琴伴奏最對味,
月琴成了恆春的標誌,
恆春老街的招牌,
都換上月琴意象。
尋找記憶中的「阿婆意麵」,
來到老市場所在地,
已經變成「恆春文化創意產業市集館」,
由在地創作的老師們一起經營,
販售在地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布置很雅緻,
手工藝品不開放拍照。
老市場已經變成「恆春文化創意產業市集館」~有一些海洋的元素
我們短暫停留,
買了一小盒草莓洋蔥冰淇淋,
每一口都吃得到洋蔥的甜,
洋蔥的口感似有若無,
再加上草莓香,
讓人感覺很幸福。
問了老闆娘「阿婆意麵」新址,
可惜今天未營業。
找了另一家麵店,
匆忙吃完午餐回南門集合點。
恆春南門位於南門圓環的中間,
曾經受過幾次風災的摧殘,
幾經修復城樓已恢復往昔的模樣,
保有飛簷式的牌樓,
不過城門二樓已無法登上。
二十幾年前是可以上二樓,
登高環視城門四周。
團員陸續歸隊,
我們的夥伴有人買了白玉蘿蔔,
一些阿公阿嬤以為那是「菜頭囡仔」,
白玉蘿蔔是美濃特產,
生長期短,外型細長且嬌小,
料理時不須削皮。
車城福安宮
下午來到車城福安宮,
號稱全台灣以及東南亞最大的土地公廟。
拜拜也是門學問,
我們不太懂,
雙手合十致意。
接著找尋在地美食綠豆蒜,
綠豆蒜是用剝了殼的綠豆,
蒸過所煮成的糖水點心,
因為剝了殼的綠豆看起來很像蒜末,
所以被叫作「綠豆蒜」。
沿著福安宮正門前的中正路,
走了一小段路,
找到林媽媽綠豆蒜,
是各大媒體都報導過的名店,
潘縣長和蔡總統也造訪過。
門口停了一部車,
所以餐車上的介紹全被擋住了。
我們點了一冷一熱的招牌綠豆蒜,
熱綠豆蒜配料有紅豆和Q粿,
冰綠豆蒜又多了粉條。
使用的冰很像「鑽石冰」。
麥芽焦糖吃起來甜而不膩,
口還帶黏稠滑感。
熱的比冰的還不甜,
兩種都好吃。
回遊覽車的路上,
會經過福安宮市集,
冷熱食和伴手禮都有,
同伴們洋蔥、鹹蛋、皮蛋、綠豆仁都採購。
竹田驛站
最後一個景點是竹田車站,
聰頭夫妻去年來過,
每次來時間不多,
就找不同的重點。
大和頓物所
這次的目的地是「大和頓物所」。
竹田舊名「頓物」,
即客語囤積貨物之意。
因位於東港溪及隘寮溪交會處,
上游村莊所產的米需沿河運送至東港,
而每當夏季東港溪水暴漲時,
必須將貨物寄存此地,
待水退後再繼續航行。
頓物之名即由此而生。
「大和頓物所」前身是「德興碾米廠」,
碾米廠停止營業後,
任其逐漸頹圮。
2001年在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邀請下,
畫家李明則以竹田庶民生活為主題,
為碾米廠的外牆進行彩繪換新裝。
大和咖啡的老闆買下碾米廠,
原是整修做為囤放生豆、烘焙咖啡豆的基地,
但是改造得太漂亮了,
遊客都想到此喝咖啡和拍照,
因此也經營咖啡廳。
保留舊建築物的鋼樑和紅磚結構,
放入兩個玻璃屋空間。
在崩壞的建築物中,
留下歷史的質感,
但玻璃屋又不會受限於舊建築,
新中有舊,舊中有新,
彼此融合而沒有違和感。
透過玻璃屋頂滲透出日月的更迭(遮陽咖啡袋因為夏天太熱)
樹木和陽光也變成咖啡屋的組成。
大和頓物所不只是咖啡店,
更想以此做為竹田改造計畫的起點,
竹田預計明年加入「國際慢城聯盟」,
讓遊客到竹田慢活、慢遊、慢食,
享受竹田的人文歷史及美食。
創造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的工作機會。
出產回憶與遙想的紅瓦庫房~一方綠色盤據一角紅色正頹傾
豐明園
走回遊覽車途中,
又看到了一棟老屋,
曾勤華議員的故居,
現在也變成咖啡店。
回家找了相關資料,
老闆因為喜歡竹田車站,
喜歡老屋的美,
從台南到竹田租下老屋,
以分享的心情經營咖啡店,
收入又繼續投入老屋維護。
竹田車站保留,
帶動周遭老屋的活化。
夥伴中有屏東人,
心虛地說原先不知道有竹田鄉。
疫情讓大家無法出國,
停下腳步看看台灣很多好風情,
竹田真的讓我想一再造訪。
上車前我們一行人,
又採買了包子、饅頭,
感謝屏東縣政府的旅遊補助,
我們有努力消費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