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年度回顧|Let Me Sing You A Waltz 2020 十大佳片。

2020/12/3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今年註定是全人類見證歷史的轉捩點,許多產業毫無預警面臨分水嶺,觀光、電影等娛樂產業尤甚,疫情失控之處串流平台逆勢大幅成長,防疫有成之處也難逃大眾消費模式改變的危機,電影院更呈現多年來不曾看過的詭異現象,長期獨占鰲頭的好萊塢大片瞬間消失,一部分院線猶如時空錯亂般成為影迷許願池,片商引進大批重映與修復,部部堪稱跨時代經典;另一方面,多數人不再放眼太過遙遠的事物,愈來愈關注於當下的生活,國片搭配金馬影展如雨後春筍接連撐起自家票房,成為話題主流,種類多元,共鳴度高,百花齊放,劇組們賣力宣傳,觀眾們熱烈回饋,放眼現正熱映的院線片單超過一半都是台灣電影,就是出自這塊土地的影像和故事,踏實連結起屬於這塊土地的呼吸起伏與心跳脈動,我們得以從世界停擺的時刻重新思考生活的模樣。
若要用一部電影總結 2020,應該莫屬洛伊安德森的《千日千夜》。在排列自己年度十大電影的同時,就像我看見一個男人,我看見一個女人,我看見無數個男人,我看見無數個女人,緊緊相擁的戀人飄過一座城市上空,想像著昔日的美麗與繁華,而今兩處茫茫只剩死寂與廢墟,關於無盡,關於永恆,關於活著,關於歷史這條長河的一千零一個故事,我們依然卡在電影中這些無力改變的大小困境,努力尋找生存之意義。
  • 《兔嘲男孩》Taika Waititi
  • 《她們》Greta Gerwig
  • 《1917》Sam Mendes
  • 《千日千夜》Roy Andersson
  • 《無聲革命》Lars Kraume
  • 《天能》Christopher Nolan
  • 《消失的情人節》陳玉勳
  • 《親愛的房客》鄭有傑
  • 《同學麥娜絲》黃信堯
  • 《靈魂急轉彎》Pete Docter
《兔嘲男孩》色調溫暖柔和,大半陽光普照,選樂別具慧眼,故事簡單俐落,聰明避開史實的檢視,然而重要的不只是電影說了什麼,更在於無邪視角之外的天搖地動。整部作品以歡樂笑聲包覆哀傷,以童言童語掩蓋殘酷,愛之深邃與情之真切帶著我們學習原諒整個世界的荒謬,如何舉重若輕面對人類沉痛的一段歷史,Taika Waititi 在動盪戰亂中塑造出一個保有熱情、極其美好的母親 Scarlett Johansson,以及表面上活像個老粗,實則於異色瞳孔閃耀著失落和善良的 Sam Rockwell,瀟灑批上紅色披風成為拯救小男孩一生的英雄,導演一以貫之的獨特幽默,拿捏有度呈現出一部充滿力量的電影。
Greta Gerwig《她們》則是近年來影響我最深的一部作品,也是今年最愛的一部電影。每個世代都需要自己版本的《小婦人》,與其說每個人心裡都有過一個喬馬區,不如引述導演的解釋,喬是某一階段的我們都想努力想成為的人,但人生的各個階段所重視的事物是隨心境而變的;年輕的時候,嚮往出人頭地功成名就,以為沒有婚姻與愛情羈絆就是自由;漸漸嚐過失去後,開始渴望平凡穩定知足常樂的生活,學會不慌不忙也懂得溫暖來自何方。光影流動,冷暖交融,一段一段過程宛若追憶般寫意流暢,四個姊妹活成四種真誠善良而美麗的模樣,曾受虛榮心左右的學會透視物質,曾一心追求自由的終將安於平凡,曾恃寵而驕的學會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曾帶來溫暖的再次透過生命讓周遭的家人因此成長,因此茁壯,因此勇敢,也因此得到寧靜。雨會落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裡,唯有愛是一切的理由,我們都存在於彼此的歡笑與痛苦裡,而今帶著彼此的信念盡其所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覓得一種溫柔不失堅韌的態度努力實現最初的夢想。
《1917》啟發自 Sam Mendes 爺爺的親身經歷,《他們不再老去》則為 Peter Jackson 獻給爺爺的心血之作,關於那場結束所有戰爭的偉大戰爭,這一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視角重新認識上一代的人生經歷,一百年的光陰逝去,照片上的面孔逐漸模糊,我們仍必須記得歷史的教訓,無數士兵如兩位年輕英軍還散發著稚氣與天真,懵懵懂懂戰場走一遭,才發覺到戰爭早已無情一點一滴剝奪了每雙眼神裡閃爍的年輕光彩。立下目標,選定時間,找到非如此不可的動機,再安排重重難關與阻礙,這不出極為標準的劇本設定,然而偽一鏡到底帶來的觀影體驗是沉浸式的,是鋪天蓋地的,鏡頭自然而然跟隨兩名性格迥異的主角,第一次握手時還尚未理解命運的運作並非線性,而後我們一起感受意志的流動,一起接納人生的玩笑,一起承擔時間的流逝,一起踏入未知的危險,一起拔腿與死神賽跑,一起尋回負重前行的力量,再一起認識個體與生命的輕如鴻毛,《1917》以詩意美麗的共感方式,讓生與死並存,讓絕望與希望相倚,讓觀眾由內而外凝視著歷史有多麼殘忍。
《千日千夜》是熟悉的古典詩,是熟悉的舞台劇,是熟悉的超現實,更是熟悉的洛伊安德森,色調灰暗陰鬱,末世感無孔不入,獨特美學的極致令人嘆為觀止,過去與現在交錯,現實與夢境交織,漠然中可見人性,悲觀中可見幽默,並於荒謬的人類群像一再察覺到創作者對整個世界提出的含蓄批判。隨著畫面拉高視野在一幕又一幕微不足道的靜止片刻,或是舉足輕重的歷史轉折裡,看見的並非埋葬的、過去的奧秘,而是無法選擇亦無法改變的「未來的命運」。他留給或大或小或重或輕的故事同等分量,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和時空的一瞥就如人生共同經歷的每一刻,可能當下是痛苦的,困頓的,美麗的,悲傷的,困惑的,難過的,愉悅的,徒勞無功的,沒有意義的,永遠無法得到快樂的,當我們凝神觀看或回顧往日時,看似兩兩無關的畫面連續上演彷彿成了記憶,無論大到歷史或小到個人,甚至不見得為人性比較美好的一面,卻都足以讓人們從感覺的真相中重新面對過去的錯誤,並重新認知自己的樣貌。
論主題,論演員,論故事,論劇情,論節奏,《無聲革命》都是一部值得誠心推薦的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述說一班即將從高中畢業的優秀學生,卻處於 1956 年戰後由蘇聯占領的東德,那時鐵幕尚未完全落下,柏林圍牆誕生在這群學生的以後,搭上火車就能穿梭於兩個世界。兩名少年一次偷溜到美軍占領區的西德,無意間在電影院得知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革命現狀,瞬間在充滿活力、熱情的心裡點燃小小火種,從此發覺了另一片天空的存在。十七、八歲的他們懵懵懂懂,憑著自己的感知與良心摸索一切,為了被政府迫害而喪命的人們默哀本是再尋常不過的行為,兩分鐘的集體沉默卻因一句「抗議行動」,而令無法容下異音的專制集權國家像驚弓之鳥般,大舉定調學生為「國家的敵人」與「反革命行動」。整體敘事流暢沉穩,張力層層積累,慢慢攀爬至最高點一次爆發,《無聲革命》出色在不刻意著重意識形態複雜的矛盾和衝突,聚焦這群孩子的親身感受,他們沒有選擇國家、時代的權利,他們勢單力薄甚至還未成年,只能任人威脅利誘、挑撥分化,睜著眼得知父母不光彩的過去,睜著眼走入政治仇恨的深淵,在萬千被政治恐怖撕裂的家庭關係底下,可見歷史碎片壓在人們肩上幾近窒息的不堪與折磨,只能選擇遺忘,只能選避而不談,但這巨大到難以直視的傷痕深至幾代人的生活,又豈是國家的專制與父母的噤聲可以彌平?
舉世千呼萬喚的《天能》以魔術師姿態,忽左忽右、忽前忽後、忽上忽下,憑著一貫精實的劇本變幻出時間的萬花筒,觀眾不見得能一目了然,那無關乎想來令人頭疼的熵定律、祖父悖論之類的理論,但即使「看不懂」、「釐不清」,整個人也無從抗拒沉浸於眼前超乎常理的視覺衝擊。敘事和時間一樣在同個維度裡往不同方向流動,一棟大樓復原的剎那被炸毀,或是一棟大樓炸毀的剎那被復原,一切難以置信就在電光石火之間,所能做的只有目瞪口呆見證兩個世界在此碰撞,包括戲裡與戲外的世界,舊的與新的角度。一個畫面同時有絕望、有希望,有過去、有未來,有早已發生的、有即將發生的,絕望抗拒希望,未來抗拒過去,眼前理應恆久不變的事物不停逆轉、打亂、重置,生成各種平行時空。諾蘭自《敦克爾克大行動》後漸漸將人物的情緒渲染藏得更內斂更深沉,情緒不見得需要失控,眼淚不見得需要落下,才能展現無法言傳的波濤洶湧,這也是我們只能仰賴揣摩與努力理解的感動。此份感動並不屬於個人,布魯斯韋恩之所以犧牲是從「小我」到「大我」,《天能》仍逆向從「大我」到「小我」,後來才得知,依舊不出人與希望,人與世界,人與彼此之間的信任和連結,一波接著一波驅動彼此。
延伸閱讀:英雄成也時間敗也時間,《天能》逆轉的不是世界而是人類。
延伸閱讀:天能 TENET,我們活在一個暮光世界。
《消失的情人節》這齣愛情喜劇立體輕盈而富有溫度,雙重視角交疊出的故事依然關於兩個被遺棄的怪咖,一個急驚風,從小快人一拍,一個慢郎中,從小慢人一拍,似乎沒有嚴重到無法與他人產生交集,卻又難以忽視如此瑕疵造成的日常困擾,因此總是形單影隻,寂寞度過每個節日,往往成為他人故事的背景,或是紅花旁的綠葉。在導演陳玉勳的世界裡,時間具備停頓、交錯、偷竊與儲蓄的可能,冥冥中拉進了兩個世界的距離,動作再快的人都可能被等待,動作再慢的人可能有超前的一刻,透過一點點懸疑,一點點勇氣,奇蹟似地滋潤了彼此逐漸乾枯的乏味生活。老派的魚雁往返,老派的廣播下飯,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拍攝出一部「暫緩腳步」的電影卻是老派得如此浪漫迷人,陳玉勳導演向來有自己的邏輯,在「被偷走了一天」的架構上,繞著此核心逐漸向外擴散、堆疊、縫合成魔幻又寫實的一齣衝突戲劇,在日常上演,拾起當年《熱帶魚》的童心,以及《愛情來了》的勇氣,獻給步入社會後庸庸碌碌的小人物,於生活裡逆向尋找一路上丟失的記憶,記憶裡有父親,有不知名身影,有苦澀有痛楚,還有最初的自我。
延伸閱讀:《消失的情人節》:愛情不過慢一點降臨,綠豆豆花不過晚一點送到。
延伸閱讀:專訪《消失的情人節》大霈:直到楊曉淇誕生的瞬間,才帶領她學著更愛自己。
《親愛的房客》無疑為鄭有傑導演人生至今的水到渠成之作,內斂的鏡頭語言如實呈現台灣地貌之美,配樂溫柔重建心與心的觸碰,徜徉於霧氣繚繞的山巒層峰,流連在燈火通明的昏黃港灣,稚嫩嗓音隨琴聲悠揚響起,昨日恍若隔世卻始終歷歷在目,不停將記憶拉回夢裏的彼處依歸。眼前不是一個幸福美好的故事,悲傷的意義卻賦予了畫面上這家人柔美深情的色彩,劇情單刀從林健一的中年人生切面開始鋪陳,跳躍式敘事無論在節奏掌握、情緒渲染皆拿捏得宜,隨著今昔交織層層拆解這段早已習慣沉默的人生。同志戀情為必要元素,透過刻板印象與社會觀點溫柔衝撞再熟悉不過的相似情感,畫面從失焦慢慢轉向清晰,真誠刻劃著剝開各類表層、無異於世間萬物的愛之本質。觀眾終究會發覺,承諾不過是一個轉機,孩子成為了助力,帶領不再孑然一身的我們走出黑暗,努力彌補錯誤,努力蛻變成更好的人,努力做出正確的抉擇,努力成為大人應有的模樣,孩子終究會明白父母不知該如何將親身經歷過磨難化為言語的苦衷,進而從家的廢墟之中生再生出一個家的花苞,從愛的裂縫之中再見證另一種愛的可能。
延伸閱讀:《親愛的房客》,從家的廢墟之中生再生出一個家的花苞。
從《大佛普拉斯》到《同學麥娜絲》,從加到減,從黑白到彩色,從冰冷到溫暖,那也是從認清現實到咬牙再出發的過程,依然初看像喜劇,再看便穿透糖衣,只見悲劇從四個中年男子身後冉冉升起,戲而不謔,哀而不淒,帶著現實力道的荒謬與無語問蒼天的憤怒,承繼部寫實主義色彩,愈來愈常掛在嘴上的「人生好難」四個字狠狠砸向了影廳內每一對年過三十才不得不屈服的目光,細看滿是心酸、狼狽、挫敗與滄桑。導演黃信堯既是虛構的旁觀者,也是真實的局內人,以電影之眼觀察社會,《同學麥娜絲》透過四個中年男子的遭遇,談不得不認清現實的夢淡、夢斷、夢逝與夢醒時分,荒謬折射了我們身處的時代切面,漂亮搭配濁水溪公社與柯仁堅的配樂,為悲憤、無力與迷惘緊緊糾纏的複雜哀愁找到一個宣洩出口,最後爆發的不平之鳴猶如谷底反彈,大膽收在戲中戲的後設結局,悲觀到了極致也不過無奈笑看命運的起起落落,同學的來來去去。
延伸閱讀:《同學麥娜絲》:也許我這一桿,又沒辦法進球
最後畫下完美句點的,是皮克斯近年來的最佳作品《靈魂急轉彎》。Pete Docter 透過極為優異的劇本,於生命盡頭回望生而為人的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向死而生談失去,談死亡,談迷惘,映照世界的脈絡,不再單方面羅織滿口要你出人頭地的惕勵之詞,而是提醒我們回歸原點,思考何謂生命、何謂生活,思考何謂想像、何謂現實。太多人忙盲茫到後來賠上生活品質,活得庸庸碌碌,腰越彎越低,對世界毫無嚮往,生活其實可以就只是感受生活、表達喜悅,一心想看見大海的魚,最終發現海也不過只是水,對一項事物有夢想、有熱情固然是好的,用不著因為達不到目標便因此妄自菲薄。
《同學麥娜絲》以「生命的答案或許始終是一片混沌」暫劃句點,《靈魂急轉彎》將火花的終極答案留給每個人自行追尋,就向下一站的名字你必須自己去確認,當準備好面對死亡,就代表準備好迎接來生,若有第二人生的機會,你會如何讓這一趟旅程不虛此行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ristin
Kristin
創有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東吳中文畢,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著有電影文集《光影華爾滋》,文章散見各網路媒體,喜愛透過觀影、閱讀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