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在聖經中出現三次,都在使徒行傳。
第一次是第六章。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人氣旺,門徒增多,發生了涉及種族議題的訴訟,屬於少數民族的“說希利尼話的希伯來人”,跟族群大宗,也就是“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表達不滿,主要是替他們的弱勢族群發聲,因為寡婦們餓著了。十二使徒知道這事,很快危機處理,首先達成共識:使徒的工作職掌是神的道,應該專心祈禱傳道;據此做成決議:權力下放、任務分工,成立管理飯食委員會,責成專人管理飯食,同時確定委員會的人數、委員的資格條件,和委員產生的方式。腓利是耶路撒冷教會第一屆管理飯食委員會的七位委員之一。
第二次是第八章。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兵荒馬亂,除了使徒留守,門徒都自尋生路,往各處去傳道。這裡點名「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還提到腓利在曠野的路上,和衣索匹亞女王手下總管銀庫的太監,交手的經過。之後,腓利「走遍那地方,…直到該撒利亞」。
第三次是第二十一章,保羅結束第三次旅行佈道,佈道團一行人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來到該撒利亞,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幾天之後,「才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從三處經文,看見腓利的宣教好樣:
1. 以福音為念
腓利的事奉,以管理飯食出道,成為「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末了,路加以史家之筆,蓋棺論定:「傳福音的腓利」。
- 「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撒瑪利亞是腓利跨文化宣教事奉的起點。進入異文化領域,腓利不改其志,「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也醫病、趕鬼,「行神蹟和大異能」。撒瑪利亞的眾人,既聽見、又看見,既歡喜、又驚奇,所以,同心合意聽從腓利的話,信福音和耶穌,連男帶女受了洗。連「向來在那城裡行邪術,妄自尊大」,的百姓稱他為神的大能者的西門,「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與腓利在一處」。
- 腓利在曠野的路上,貼近一輛座車,原來是埃提阿伯女王手下總管銀庫的太監,從耶路撒冷禮拜完,要回埃提阿伯去,正在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腓利和他幾個問答來回,受邀上車同坐,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甚至太監主動提出受洗的期望,「腓利就給他施洗」。這是腓利另一個跨文化宣教事奉。這次,腓利沒有到埃提阿伯,而是埃提阿伯人,來到猶太地,因為巧遇腓利,信而受洗。
- 腓利在亞鎖都被人遇見,「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第十章提到,彼得到該撒利亞一位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家,跟他的親屬密友講道,他們都受聖靈,彼得為他們施洗。腓利在猶太地,自己的本地本族,隨走隨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
2. 與聖靈同工
腓利與衣索匹亞太監碰面、同行、問答、洗禮的獨立事件,完全出於聖靈、也成於聖靈。腓利之於聖靈,毫無質疑、沒有猶豫,單單順從,立刻執行。
- 有主的一位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那路是曠野」。那時腓利在撒瑪利亞的業績長紅,也很受歡迎;顯然頭角崢嶸,連耶路撒冷教會都有耳聞,還指派大當家彼得約翰來看看。主的使者交代腓利,丟下在撒瑪利亞大城欣欣向榮的業務,跑到地廣人稀的曠野,也沒交代個前因後果,或來個任務說明,實在是個匪夷所思的建議。可是,「腓利就起身去了」。
- 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不無冒昧唐突,何況是女王手下總管銀庫大臣的座車,應該維安層次更高,尤其在曠野的路上,更是謹慎戒懼。可是,「腓利就跑到...那裏」。
- 腓利應太監之邀,給太監施洗,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從此,太監和腓利不再相見,又何妨。太監不能說:我是屬腓利的,只能說:我是屬耶穌基督的。
腓利以福音為念,不以恩賜見長,無論身在何處,腓利傳福音、講耶穌;腓利與聖靈同工,不靠策略規畫,聖靈只要開口,腓利使命必達;結果和影響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藉著傳福音的腓利,從耶路撒冷,被傳到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和地極。
「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