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是十二使徒之一,教會傳統認定的《馬太福音》作者,可謂千載名揚、萬古流芳;可是他在聖經中的面目模糊,低調得不像話,沒大咖的樣。有限經文拼貼馬太畫像,卻是令人驚豔的宣教好樣。
馬太的一生
馬太生命的關鍵事件是跟隨耶穌,人生據此截然劃分。
跟隨耶穌前
馬太自我介紹是「稅吏馬太」,馬可註記他是「亞勒腓的兒子利未」,路加說他是「一個稅吏,名叫利未」,證實他的職業是稅吏,原名利未,因此極有可能是利未支派。
稅吏在當時猶太人眼中,不是什麼光彩的行業,因為幫羅馬帝國辦事、有如效軍敵營,被戴上叛國的帽子,而且稅吏跟錢打交道、唯利是圖才是王道,品德高尚就辦不到,所以名聲好不了。對猶太人來說,給稅吏吐口水、割席而坐,再理所當然不過。可想而知利未看多了臉色,窮得只剩下錢,日子還是要過。
跟隨耶穌的電光火石
稅吏利未坐在稅關,應該是當班,正在搜刮油水、或等人把錢送上門,在那個滿了銅臭味的地方,耶穌路人甲打稅關走過,看到正在值勤的稅吏利未,說了句:「你跟從我來」,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利未站起來、跟著耶穌,離開稅關,路加補充說明「他就撇下所有的」,帳本、銀幣、舍客勒,或許還有外套和公事包,…都原地不動,本來像翹班、後來成了曠職,最後乾脆離職。沒有任何掙扎猶豫、商量考慮,像三秒膠,瞬間黏著—稅吏利未跟隨耶穌,成了門徒馬太。
跟隨耶穌後
跟隨耶穌後,聖經記載門徒馬太第一件事就是辦桌開趴—「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宴席」!請耶穌和門徒到家裡吃吃喝喝,還邀了不少同道當陪客,法利賽人看在眼裡、不吐不快,不跟主人利未說、不跟主客耶穌說,挑上作陪的門徒,大辣辣嗆聲:「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明擺著來踢館,主人利未沒敢吭聲、或是不知如何接招,耶穌一夫當關:「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福音信息含金量百分百!
廿四小時貼身耶穌,日復一日、三年之久,生活經驗、迥異於前,馬太像寫日記、回味這一天,也像個書記、紀錄這一天,耶穌的話、字字珠璣,一字不漏,完成耶穌講章逐字稿,獨家發表八福、七禍,登山寶訓、末世預兆,和大使命,用文字上演一齣宣教大河劇。後人採選編輯成了《馬太福音》。
耶穌升天後,逼迫臨到,門徒沒人罩、四散而逃,使徒留守耶路撒冷,稍後據聞馬太遊走猶太全地,領人歸主、建立教會,後來往外邦傳道、為主殉道。
馬太福音的宣教大河劇
馬太福音精準設定讀者群,是四卷福音書中,唯一為猶太基督徒量身訂做的福音書。馬太以猶太基督徒的身分寫給自己人,以三個「耶穌對門徒說」,鋪陳宣教三幕劇:
第一幕 你們來 (You) Come and follow me 四19
耶穌受洗、受聖靈、受試探後,正式出道,開始傳道。開講前先揪團,呼召門徒鬥陣打拼。雀屏中選的是加利利海邊正在打漁的兩對漁夫兄弟:西門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耶穌邀請:「你們來跟從我」,耶穌應許:「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兩對兄弟檔,一前一後、毫不含糊,「立刻…跟從了他」。演員陣容越來越膨脹,為這齣大河劇揭開序幕。
第二幕 你們求 (You) Ask the Lord九38
十二門徒跟著耶穌,日曬雨淋、走街串巷,同進同出、穿越城鄉,「在會堂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各樣的病症」,人氣越來越旺,觀眾越來越多,耶穌沒有戴起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而是眼睛看著他們、心裡憐憫他們,單挑只能救急,打群架才能長長久久,轉頭跟門徒說:「你們求主—打發工人」。聽禱告的主立刻兌現,下一個場景就是耶穌差十二個門徒出去,門徒從見習進階實習,就從此時此刻。不是主角換人作、而是主角輪流作。耶穌不唱獨腳戲,門徒加入主演陣容、輪流擔綱。
第三幕 你們去 (You) Go and make disciples廿八19
劇力萬鈞、高潮迭起,越近尾聲、氣勢每況愈下,耶穌斷氣十字架!悲劇作收、黯然終場。不料,耶穌復活逆轉勝,公演升天的戲碼!門徒反應不及、目不轉睛,張口結舌、全部忘詞。耶穌撂下話—現在是你們的主場:「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門徒遵命、策馬入林,代代相傳、傳唱至今。
馬太示範的宣教好樣
1 宣教士的養成沒有任意門
跟隨耶穌只是一念之間,耶穌說了句:「你跟從我來」,馬太「就撇下所有的」跟隨耶穌、永不回頭。宣教士的養成不是一夜之間變成另一個人,一定要小火慢燉才入味、一步一腳印才到位。
稅吏利未成了門徒馬太之後,從聽道、傳道、行道,事奉體驗由淺入深、由近而遠:
開場是在自己家為稅吏們主辦福音餐會,在他最熟悉的場地、跟他最熟悉的人,由耶穌傳講福音信息,他張羅吃喝、跑堂兼招待。
接著就是跟在耶穌身邊見習:傳道、醫病、趕鬼,後來被耶穌和其他門徒配對、打發出去演練實習:傳道、醫病、趕鬼;這段時間移動的場域,主要在猶太各城各鄉,接觸的對象,主要是同文同種同文化,間或跨界撒瑪利亞近文化。
教會建立後,逼迫臨到,門徒四散外展、越走越遠,從近文化到異文化,使徒紛紛往外地傳道、成了今天所謂的跨文化宣教士,馬太至終殉道他鄉,為福音的緣故。
2 宣教士的出身會是話題、不是問題
腦滿腸肥、坐在稅關,見錢眼開、跟羅馬人一鼻孔出氣的稅吏,搖身一變,成了跟著耶穌的遊民,過著居無定所、三餐不繼的生活,猶太人看在眼裡,要他們不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未免太為難他們。
耶穌挑人不看出身,「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唯利是圖的稅吏利未和「撇下一切所有」的門徒馬太,如假包換、同一個人,見證福音的大能。
宣教士輸在起跑點,成了話題人物,別人活在你的過去、蜚短流長,你的「舊事已過,都變成新」,懶得回首、省了糾結,「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跑到終點的人,才會得到神的獎賞,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3 任何資源都可以為福音效力、為宣教盡力
資源除了可見的車馬財富,也包括不可見的關係能力,雖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只是該撒的物也是上帝的,還給上帝是早晚的事。
稅吏利未是文官,不只要識字,聽說讀寫的水平是記帳、催帳、核帳、銷帳的要求,到了門徒馬太手上,成了速記耶穌講章的神器。起初用來牟利的工具,後來成了服事的器具,曾經不義的器具、甚至犯罪的工具,末了成了稱義的器皿。
稅吏利未成了門徒馬太,沒有一刀兩斷過去的人際關係!反而顧慮到因為「撇下一切所有」,將來肯定請不起,把握機會、也製造機會,讓耶穌和門徒、稅吏和罪人,黑白兩道交流,聖俗沒有二分,利未的老朋友和馬太的新朋友、大家都是朋友,酒酣耳熱、吃飽喝足,《芭比的盛宴》是恩典,也就是福音。
馬太確實是宣教好樣,「決定跟隨耶穌,就永不回頭」,在耶穌門下、按部就班受教,別人的閒言閒語、手頭再怎麼緊,他都不改其志,明明稅務財政是他的專業,使徒的錢囊卻在猶大手上,也沒聽他吭聲,專心活出他所聽、所傳的道,直到見主。
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