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氣候危機(2):排碳總量的三大動因

2021/01/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Brendan O'Donnell on Unsplash.com
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太多,使得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從而造成許多負面效果。但人們不是為了排碳而排碳,它是文明社會全力發展下的副作用。
用學院術語說,這叫全球外部性,亦即製造各式商品時所產生的額外排碳成本,會由全世界一起承擔。其實大部分的生產活動,多少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但自古以來的人們,並沒有發現溫室效應這回事,直到十九世紀的研究發現,二十世紀大家才開始緊張。
當我們對這類成本毫無意識,就很容易為了享樂、營利或社會發展,一再排放更多碳。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譬如航空公司可能會想,既然油價便宜,我們就多飛點航班吧,儘管總載客量只提昇少許。
人類已經意識到各種經濟活動所可能有的外部性,並支持由政府來管理並控制。但排碳一事涉及全球全人類,使得它格外難以處理,因為我們缺乏有仲裁力量的世界政府或類似機制。至少光靠聯合國,所能做的有限。
可信度較高的估計顯示,半世紀以來,全球每年排碳量平均成長3.7%、減碳效果則每年增加1.1%,兩相抵銷,排碳量每年成長2.6%。這個數字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疊加起來卻很驚人。據說愛因斯坦曾表示「複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因為透過複利,只要時間夠長,再不起眼的零頭也能很嚇人。
讓我們馬上來測試一下:第1年的100單位,用每年成長2.6%計算,五十年後會變360單位。也就是說,每年的碳排放量,在經歷半個世紀後變成了原本的3.6倍。那麼在下一個五十年裡,還會增加多少?
事實上,1958-2012的觀測記錄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在這段期間上升了25%。這樣的上升,是由三大動因所組成:一是人口成長率,人越多排碳活動也越多;二是生活品質成長率,品質越高排碳量也越高;三是生產活動的碳密集度增加率,如今由於各式減碳策略,它已經降到負值。
根據耶魯大學的預測模型,在2010至2050年間,全球人口年成長率會是0.9%,人均GDP年成長率是2.1%,每百萬美元GDP的年排碳量則是–1.6%。這–1.6%就是我們減碳的具體成果。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不是還遠遠不夠嗎?既然排碳量還每年成長1.3~1.4%,這是否代表,若碳密集度的下降幅度有限,我們就應該減少生育,或抑制生活品質?
然而,這一切只是估計值。過去五十年,可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黃金期,未來世界是否會如此順利,完全是個謎。至少在2019時不會有多少人相信,隔年有場大瘟疫會造成近兩百萬人死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
無論如何,你可能會覺得,我們必須把排碳成長率變成負值,即使得犧牲生活品質或文明進展;但也有些人,想要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點,而有限度地容許排碳;甚至有人主張,零排碳和文明進展完全是同一回事。各種分歧,就在這之中悄悄滋長。
參考書目:《氣候賭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1會員
207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