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5):想要減碳,先漲物價?

更新於 2022/12/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有政治人物極力主張,為了減碳救地球照顧後代,每項商品的價格都必須提高,尤其是那些高碳的,你會怎麼想?至少有一群人會說,明明其他方法那麼多,這肯定是官商勾結下精心策劃出的世紀大騙局。
大部分政策工具都有兩面性,用得好或用得壞。官商勾結以圖私利,是壞用途的一種具體想像;而透過生產消費關係來創造誘因,或說基於碳足跡來提高商品訂價,使得生產端與消費端都會自動做出低碳選擇,則是好用途的具體想像。
類似官商勾結的事,發生過很多次;而將碳排放成本附加在商品價格當中,則是相當新穎的概念,甚至可說是創舉。當人們傾向以自己熟悉的事物來解釋那些不熟悉的,提高碳價自然不易得到友善理解。
儘管如此,有些經濟學家認定,誘因的強大助力值得我們積極推行。他們指出,欲提高碳排放的訂價,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課徵碳稅,也就是為碳排放訂定公共價格,科學界初步共識是每噸25美元;二是設立碳交易,也就是訂定排放權,並建立排放權的交易機制(市場)。
之所以如此重視誘因,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自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來,道德要求與法律規範均未能展現出預期成效。有的國家態度反覆,有的國家消極以對,也有的國家規劃不當,導致大家步調不一、合作不易。
經濟學家認為,這是由於缺乏鼓勵減碳的誘因。人們會承認道德或法律很重要,但實際行事上卻往往受誘因所左右,若以減碳為例,就是低碳活動難以單靠道德意識來長期維持,而大家反而有搭便車、坐享其成的誘因。尤其是,減少碳排放所帶來的立即衝擊很明顯,但好處則分散在長遠時間與廣大空間之中。
所以我們必須讓低碳商品有利可圖,或至少是有機會如此,而碳稅和碳交易,就是藉由提高碳價來塑造誘因。更詳細地說,使商品的碳足跡高低,確實反映在商品的價格高低上,會有幾個好處:
一是廣大消費者可以透過性價比考量,就自動選擇低碳商品、排斥高碳商品;二是現有企業可以透過成本考量,判斷出哪些生產要素屬於高碳、哪些又是低碳,從而為了獲利而改採低碳;三是研究者、投資者與創業者,更會開發、資助與引進新的低碳科技、製程與商品;四是我們可以透過訂價與消費的種種數據,來檢視各層面的減碳成效。
此外,相較於一時的要求,碳稅與碳交易更可以是長期機制。事實上,許多已開發國家早已實施,而臺灣直到2020年底,第一份碳訂價報告才出爐,其中建議臺灣使用碳稅制度,從每噸課徵10美金開始逐年遞增。
倘若成真,成本恐怕會很快反映在油價與電價上。為了減緩衝擊,臺灣政府可能會選擇更低的價格起點,目前有人說是每噸臺幣100元,但長期趨勢是會上漲無疑。
參考書目:《氣候賭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你考慮價格而決定是否買入,就蘊含了你鼓勵哪類商品的生產流程。
基進派主張減碳是種道德義務,平衡派則主張,減碳過度會排擠到社會福利或科技研究。
半世紀以來,全球每年排碳量平均成長3.7%、減碳效果則每年增加1.1%。
用「大眾需要什麼」來篩選出「正確」當中的某些部份,再加以潤飾增補。
大多數湖畔居民都意識到,排放廢水是個大問題——尤其當你享受不到好處的時候。
你覺得自己應該為了虛擬人生在99%時被中斷,而感到憤怒嗎?
當你考慮價格而決定是否買入,就蘊含了你鼓勵哪類商品的生產流程。
基進派主張減碳是種道德義務,平衡派則主張,減碳過度會排擠到社會福利或科技研究。
半世紀以來,全球每年排碳量平均成長3.7%、減碳效果則每年增加1.1%。
用「大眾需要什麼」來篩選出「正確」當中的某些部份,再加以潤飾增補。
大多數湖畔居民都意識到,排放廢水是個大問題——尤其當你享受不到好處的時候。
你覺得自己應該為了虛擬人生在99%時被中斷,而感到憤怒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先瞭解 #淨資產就是資產減去債務 如果你的資產比債務多,那你的淨資產就是正值,反之亦然   #有形資產 包含投資、銀行帳戶、經紀帳戶、退休基金、房地產以及車子、首飾與收藏品等   #無形資產 包括商譽、品牌認知、智慧財產權、專利、商標與版權等   #有形債務呢? 指的是房貸、貸款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四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氣候危機」! 地球為什麼會變熱?對我們的生活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政治,即治理和決策的藝術,長期以來一直是社會的支柱。 它塑造國家的進程,影響個人的生活,並決定我們集體未來的軌跡。 然而,近年來,在技術進步、社會價值觀轉變以及對透明度和問責制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推動下,政治發生了重大轉變。 當我們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的複雜性時,了解正在重塑政治格局的新興動態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The Icons》 採訪小組深入英國劍橋,拜訪與英國劍橋大學密切合作的夥伴顧問公司 「劍橋卓越績效中心(Cambridge Centre of Performance & Excellence)」CEO 馬克·安德森(Mark Anderson)
Thumbnail
在這個節能減碳、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常常會聽到「淨零」、「碳稅」、「碳費」…等等的專有名詞,但是您知道它們所代表的意思嗎?
Thumbnail
氣象人員指出,今年(2022)五月1日到18日,平均氣溫下探23.5度,為68年來最冷5月。 氣候的變化,務農的人能夠第一手感受到,因為氣候主宰作物的生長,影響作物生長的二大因素是:雨水多寡(溼度),氣溫高低(溫度)
Thumbnail
本文簡要說明在金融危機後,聯準會動向與各類資產表現,以及資產關注重點。 我們將升息期間,與幾個板塊做個期間對比,以及景氣週期的關注。
Thumbnail
生活就是最好的意識實踐,永續生活強調的是可持續性的延續下去,所以如果某一件事執行起來很費力,它或許不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不斷探索自己想過的生活、反思生命的意義,才是這趟永續列車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所以儘管你並沒有擁有或使用永續產品都沒關係,因為關心也是一種參與!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先瞭解 #淨資產就是資產減去債務 如果你的資產比債務多,那你的淨資產就是正值,反之亦然   #有形資產 包含投資、銀行帳戶、經紀帳戶、退休基金、房地產以及車子、首飾與收藏品等   #無形資產 包括商譽、品牌認知、智慧財產權、專利、商標與版權等   #有形債務呢? 指的是房貸、貸款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四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氣候危機」! 地球為什麼會變熱?對我們的生活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政治,即治理和決策的藝術,長期以來一直是社會的支柱。 它塑造國家的進程,影響個人的生活,並決定我們集體未來的軌跡。 然而,近年來,在技術進步、社會價值觀轉變以及對透明度和問責制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推動下,政治發生了重大轉變。 當我們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的複雜性時,了解正在重塑政治格局的新興動態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The Icons》 採訪小組深入英國劍橋,拜訪與英國劍橋大學密切合作的夥伴顧問公司 「劍橋卓越績效中心(Cambridge Centre of Performance & Excellence)」CEO 馬克·安德森(Mark Anderson)
Thumbnail
在這個節能減碳、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常常會聽到「淨零」、「碳稅」、「碳費」…等等的專有名詞,但是您知道它們所代表的意思嗎?
Thumbnail
氣象人員指出,今年(2022)五月1日到18日,平均氣溫下探23.5度,為68年來最冷5月。 氣候的變化,務農的人能夠第一手感受到,因為氣候主宰作物的生長,影響作物生長的二大因素是:雨水多寡(溼度),氣溫高低(溫度)
Thumbnail
本文簡要說明在金融危機後,聯準會動向與各類資產表現,以及資產關注重點。 我們將升息期間,與幾個板塊做個期間對比,以及景氣週期的關注。
Thumbnail
生活就是最好的意識實踐,永續生活強調的是可持續性的延續下去,所以如果某一件事執行起來很費力,它或許不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不斷探索自己想過的生活、反思生命的意義,才是這趟永續列車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所以儘管你並沒有擁有或使用永續產品都沒關係,因為關心也是一種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