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基礎觀點-「旅行社」被時代淘汰的企業類型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首先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用4部曲說明這惱人的負面能量
開頭我想先形容,美好的旅遊就像一場Show、一個精品
由故事的發想、腳本、演員、舞台的構建、預演、彩排、然後變成一個系列的演出,一場兩場三場…..永續下去
然而旅遊是很特別的演出,因為客人也是這場演出的演員
在演出的過程中,你有找到對的演員嗎?如果沒有,演出表現怎麼會好?
所以我個人認為旅遊業要量化就是從產品發想、設計的精神中去設定好對應客群,先將客群確認清楚,定位才會清楚,當然客人滿意度自然就好
例如:深度東歐15天 >
產品設計角度是順著看,1.用深度 2.玩東歐 3.花15天 三個結構
消費者角度是反著看,會變成另一種堆疊 1.有15天時間 2.想去東歐15天 3.想去東歐15天深度旅遊
有沒有看出來差異?
但這時很多產品設計人員也許會跳出來說,元件不是我們家的,怎麼能控制天數、行程等等,例如:機位就是發幾天的系列位置,怎麼改?
對!!!這些都是限制,所以如果你看到好的市場,是不是要跳出框架,走向自己一條龍全部自有的故事,就很值得思考了
原生內容 才有價值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見的成本又日漸下降,那怎麼見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花錢的空間了,每次的講解配合上不同的導遊節奏,就是一個IP,服務的流程,體驗的風格,都是一個IP。旅遊業作為早期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縮寫,直譯為智慧財產權)產業,可以透過自身全球化的優勢,將世界濃縮成一個旅遊IP,怎麼玩,玩什麼,才好玩,轉化成自身品牌,例如:深度東歐15天的行程,帶團時用專業的攝影隨團拍攝領隊兼導遊的全程解說,將屬於該品牌的旅遊IP,用螢幕呈現給喜愛虛擬旅遊或是尚未有能力負擔實體旅行的旅客,獲利則透過平台分潤/廠商贊助/消費者付費等模式產生,其實很多Youtuber不就是這樣做的嗎?
景點是死的 但故事是活的
旅遊景點多半圍繞著固定的硬體,同時也配合著不同的浮動的故事,羅浮宮的西方畫作配合中文講解加上成吉思汗想征服歐洲的夢想,這是屬於東方人的角度,香港的歷史建築配合英文講解加上日不落帝國的殖民戰略,這是屬於西方人的角度,有發現嗎?如何讓單調變多元,將枯燥乏味的老樹,變成看盡歷史滄桑的守護者,就是能力。
流程是死的 但作法是活的
訂機票的流程就是消費者依照所需求的航線 艙等 航空公司 查詢年月日 航班的機位狀況後再提供個人旅遊資料進行訂位,在D/L前完成付費開票動作,然後搭乘
同樣的流程,可以人工做、可以半自動做、可以全自動做(之後再開新文章講述關於票務自動化),這絕對以現今科技資訊時代來說,是旅行社可以自行選擇的
But 你的客群適合嗎?
高齡長者還是希望有專人服務,這個客群對價格敏感度低,要求人對人的服務
企業客戶呢?上班族?小資族?面對這麼多不同的族群你怎麼對應?
沒錯!!千人千面
如果你是以銷售為導向的旅行社,你就應該讓任何人可以透過他們熟悉的方式、渠道完成購買,想知道你的旅行社還有哪些銷售缺口?
最簡單的掃描方式就是用年齡層掃描,假設消費決策者由15~80歲你有接觸,那就15~25 , 26~35 , 36~45….逐層掃描,是否每個層級都可以用”他們”的方式,找到對應購買你產品的渠道,如果沒有辦法?那這個層級的Size值得你增加對應方式及渠道嗎?再用產品特性去區分對應做法。
劃重點:
👉如果你不想在這個博弈遊戲裡疲於奔命,那請你想一想,你到底擁有什麼稀缺的東西,可以提供給消費者
👉比功能更稀缺的是體驗
👉比體驗更稀缺的是個性化
下篇待續
────────
撰述者介紹
────────
▲ 王東陽 ToyoWang
超過10年通運、旅行、電商平台的從業與創業經驗,曾任雄獅旅遊華南區經理、雄獅旅遊香港站主管、天旅旅行社總經理、瘋狂賣客旅遊營運長、KKday 策略顧問、長川資訊(德商Peakwork)⾸席顧問。擅長旅遊業產業趨勢分析、資訊科技應⽤、營運管理、產品設計包裝、⾏銷業務商拓等領域。

閱畢收藏就是爽:

感謝你的閱讀,請給我一些掌聲吧!請點擊收藏+愛心,用熱情來提高人生幸運值,用力按下去吧。你的支持會讓我更想創作~同時歡迎「Follow」我,以及將你的感想在留言區與我互動,讓我們有更多交流的機會。當然如果您願意“贊助”,我也將用於邀請更多優秀的“產業專業人士”一起互動採訪,讓文章品質更精彩!!

關於為什麼我要寫下去:

我堅信文字的力量,讓人傳達思想、知識、經驗透過寫作分享
激起讀者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思考的動力
並且透過此版與大家分享、討論、共學歡迎留言與我一起討論各種議題,無論你是支持或是反對,都歡迎你在留言版說出你的想法一起想、一起做、一起成功往成功的道路上~有我陪你一起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首先~感謝你點擊進來了解~ 【旅遊業趨勢觀察】是一個提供屬於我從旅遊業管理顧問的角度,多元資訊累積後的觀察見解,用”主觀”的說法,分析旅遊業發展趨勢及過程中可能衍伸的有趣議題,歡迎本身經營旅遊業、身處旅遊業、或對旅遊業有興趣、愛旅遊,就算存粹想要多了解一點有趣的行業內資訊的您,都歡迎加入我們的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首先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上篇我們談到「旅行社的存在價值清楚明確,同時也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這篇來深入談談Why?
👉首先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此文不討論名詞只講能力及存在價值 旅行社自此產業開始經營以來一直存在的價值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它的耍帥詞 過了年代你還記得多少? 5.行銷 TA:主觀人脈推廣 OTA:客觀數據推廣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首先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上篇我們談到「旅行社的存在價值清楚明確,同時也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這篇來深入談談Why?
👉首先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此文不討論名詞只講能力及存在價值 旅行社自此產業開始經營以來一直存在的價值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它的耍帥詞 過了年代你還記得多少? 5.行銷 TA:主觀人脈推廣 OTA:客觀數據推廣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隨性的不專業介紹~華航~1959年12月16日開始營運的國籍航空公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今天來學習的是王彥博 老師的《用戶旅程體驗設計工作坊》。​​ 講到用戶旅程體驗設計,聽起來非常繞口(確實要解釋非常花時間),但從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個顧客因為需求而購買服務的過程,可以稱之​。 銷售者要讓產品持續不斷銷售,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大部分消費都是持續發生,而非單次,因此不同需求
Thumbnail
品牌簡單來說就很像規劃旅遊一樣 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情 1. 目的地 - 品牌願景 2. 旅遊計畫 - 品牌指南 → 沒有目的地,會導致品牌沒有記憶點,視覺流於主觀美的討論,也無法持續累積 → 沒有旅遊計畫,就會發現怎麼走好像都沒有對錯,等走好一陣子才發現自己迷路,浪費時間沒有效率
Thumbnail
旅行是看美麗的風景、吃美食,還是與重要的人相處創造回憶?旅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很多人或許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吧!在宜蘭深耕旅遊業近30年的「樂群旅行社」,負責人林素芯女士有著不同於其他業者的經營思路,對於「旅行」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旅遊不僅僅是走馬看花,更重要的是作為一趟滿足身心靈需求的出走。
Thumbnail
旅遊是一場安息 旅遊是一場重新開始也重新檢視 旅遊注入新的心力、也沉澱了內心, 旅遊帶來新視野, 旅遊,是遊玩也是關係的建立與重新的開始。 從去年12月開始, 哪來這麼多事情, 在工作上忙不停, 像個陀螺一樣不地打轉。 在心力耗竭的情況下真的很想離開職場。 難得完成一段落,為自己
計程車司機也可以做置入性行銷。 計程車司機也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因而提高服務的報酬。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Thumbnail
透過幾個問題,探索自己究竟適合哪種旅行方式,也可只用在單次旅遊的評估,畢竟每次旅遊地點和目的可能都不相同,挑選當下最合適的型態,就能來趟舒心的旅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今天來學習的是王彥博 老師的《用戶旅程體驗設計工作坊》。​​ 講到用戶旅程體驗設計,聽起來非常繞口(確實要解釋非常花時間),但從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個顧客因為需求而購買服務的過程,可以稱之​。 銷售者要讓產品持續不斷銷售,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大部分消費都是持續發生,而非單次,因此不同需求
Thumbnail
品牌簡單來說就很像規劃旅遊一樣 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情 1. 目的地 - 品牌願景 2. 旅遊計畫 - 品牌指南 → 沒有目的地,會導致品牌沒有記憶點,視覺流於主觀美的討論,也無法持續累積 → 沒有旅遊計畫,就會發現怎麼走好像都沒有對錯,等走好一陣子才發現自己迷路,浪費時間沒有效率
Thumbnail
旅行是看美麗的風景、吃美食,還是與重要的人相處創造回憶?旅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很多人或許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吧!在宜蘭深耕旅遊業近30年的「樂群旅行社」,負責人林素芯女士有著不同於其他業者的經營思路,對於「旅行」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旅遊不僅僅是走馬看花,更重要的是作為一趟滿足身心靈需求的出走。
Thumbnail
旅遊是一場安息 旅遊是一場重新開始也重新檢視 旅遊注入新的心力、也沉澱了內心, 旅遊帶來新視野, 旅遊,是遊玩也是關係的建立與重新的開始。 從去年12月開始, 哪來這麼多事情, 在工作上忙不停, 像個陀螺一樣不地打轉。 在心力耗竭的情況下真的很想離開職場。 難得完成一段落,為自己
計程車司機也可以做置入性行銷。 計程車司機也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因而提高服務的報酬。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Thumbnail
透過幾個問題,探索自己究竟適合哪種旅行方式,也可只用在單次旅遊的評估,畢竟每次旅遊地點和目的可能都不相同,挑選當下最合適的型態,就能來趟舒心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