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寫作,很多人都像是見到鬼似的,眼裡流露着「這麼奇怪的一個人」的反應。當身邊的人在看劇集、追星、周圍去玩的時候,我窩在家,或是流連書店、咖啡店、茶寮,看書、寫文章;有時候徘徊在山野,思考有的沒的,這是我的生活。即使每天催促自己多點閱讀,多點練習寫作也不會有壓力,這大概是喜愛文字的象徵吧。
每個人都有與別不同的寫作契機。有喜歡寫詩抒發感情的人,也有因為曾經在一些刊物和比賽中獲勝而開始熱衷寫作的人,更多的是知道自己寫作能力不錯而繼續在這方面發展的人。
我與寫作的交往像一趟過山車,起落大得很。記得小學的時候因為學校關係,很着重語文教育,不單止在早會時段會全校一起背唐詩、宋詞、木蘭辭,甚至基督教的主禱文,每年也有指定閱讀書籍,像是紅樓夢、水滸傳的兒童讀物版。閱讀的習慣大概是那時開始培養起來,而且為往後的寫作鋪了很紮實的基礎。
記得小學那段日子,不時會跟着母親到圖書館借書閱讀。母親曾經也是個重度閱讀成癮患者,最喜愛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我那時也開始看了不少武俠小說,內容隱約記得,但作者與書名則始終沒法記起。當然除了小說,也借閱了許多漫畫、知識叢書,家裡也有購置《老夫子》與《小牛頓》的書集。除了傳統書籍,在姐的耳濡目染下,接觸了網絡小說,到現在還記得《誅仙》的故事。那時候甚至寫起了拙劣的故事,在txt文檔中記錄了不少人物設計的背景資料。其嚴謹的程度,現在的我實在沒有。
到了中學,迷上電玩。電腦科技發達起來不在話下,同時智能電話發展日新月異,開始對科技着迷,追趕最新的科技資訊好像比起追讀漫畫小說的下一回更重要。使勁地回想,也想不出任何與寫作有關的事。整個中學、高中生涯基本上與寫作和創作脫勾。不過也許是因為對科技的着迷,從LikeCoin開發的時候就有注意到區塊鏈平台,以致現在會在這裡寫文章。任何事都沒有對錯,始終會引領你到想到達的地方。
在畢業前的一年,放學無聊的時間逛起書店。有次看着看着,看見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那是正想着舊情人,想着當下只有自己的人生,也許能夠從這本書看懂活着的兩三事,所以就買下了。一讀就沒法回頭,就連午飯時間也在看,放學也會躲在自修室看。記得中文老師看到的時候跟我說,別看這麼多翻譯小說,應該要多看文學。我不以為然。從那時起,對於傳統文學更是心生芥蒂。翻譯小說不只是原作的文化產物,更是翻譯者的心血結晶。我不認為翻譯文學一定會比傳統文學參差,不過當然看原文更能理解作品。因此,我開始循着日本文學的路走去。
在進入大學之前,看了不少翻譯小說,也投稿了幾次徵文比賽。對於徵文的作品,現在回看也覺得像廢紙一樣,沒得獎是應該的事。在看小說的時候,倒是遇到不錯的作品,令人一再回味。村上春樹的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挪威的森林》,但令我最難忘的則是《海邊的卡夫卡》。不論是幾歲的你,都會懂得被自己心裡的風暴追趕的感受。在抽象而真實的世界,也許會看到自己,也會看到別人,或者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當中的療癒感,讓我想要寫的這樣的故事,如此冰冷而溫暖、炙熱而凜冽的語言。偶爾也遇上好的新晉作家住野夜,讀到《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和《又做了,相同的夢》。兩個故事完全不同,但都有同樣的風格。在看完故事之前都沒法預知結局,總是在最後給讀者一擊打進心扉的高潮。誰說故事一定要跟着寫作的方程式,現實本來就沒有單一的方向。
進大學以後,選了日本文學的課程,讀了舊時代的作家,遇見了琳瑯滿目的風格。譬如因懦弱而令人生厭的《人間失格》主人公大庭葉蔵,或者是太宰治的寫照,但從寫作的角度也不得不讚嘆他仔細的描寫。在梶井基次郎的《檸檬》裡,從輕飄現實,沉進幻想的世界,厭世也可以寫得鮮明活潑。
難得能在大學裡混,當然要把想學的課都上好上滿。在自由選修的學分裡,分了一部分給文學哲學。課程圍繞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Peter Lamarque, 2008)。對於認識真正的文學,不再帶着芥蒂,而是用心思考、說服別人與自己,文學應該如何是好。而真正的示範,不是那份交給教授的論文,而是將來的文學作品。題外話,教授也不忘在課堂中將他的詩作與名家並列,看學生替作品排名。當中有名家落後,也有他的作品擠身中游。談笑之餘,大家都明白,文學賞析很多時都在於人的主觀感覺。
一路寫着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省略了一些分岔路的經驗,詳寫了一些重要轉捩點。作為一個「奇怪」的年輕人,不知道你會否同樣覺得我很奇怪。或者你也跟我多少相同,成為流連在這個文字平台的夥伴。
接下來的最後一段大學生的日子,很感恩,中文學院的教授讓我有機會參與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課程。在不斷增進日本語能力讓自己能夠自力賞識日本小說之餘,亦不能忘本,要努力學習華文文學,希望從歷史文化方面令文字更有深度,更有意義。
這就是我寫作的契機。您的寫作契機又是甚麼呢?
喜歡文章可以在頁面下方拍拍手,一個小舉動就能化讚為賞回饋作者。謝謝您!
鄭宣
2021.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