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短評|《午夜密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海報:采昌
甜寒:
原本以為像希區考克《海外特派員》,但其實是大叔(間諜片)救援著少女(成長電影),女孩們像是在嚴厲的德國爸爸和掙扎中的英國媽媽間夾縫求生——要成長,要決斷,甚至要被剝奪都在傾刻之間,還是,其實可以不用那麼快?試圖在二戰片提供另一種理解與和解。
Eddie Izzard 主演並參與編劇,有間諜應該如此「素人」的說服力,茱蒂丹契的出場依然是亮點。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互動模式,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穆拉托娃經常被問到她的電影究竟在表達什麼,她總是回答「每當我被問及電影的內容時,我都會坦白地說,這就是一切。」誠然,如果說影片的黑白段落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而彩色段落才是影片真正的開始,那麼這部作品始於尼古拉的猝睡也終於他的猝睡,整部電影可說是處於一種寧可昏睡也不願清醒的狀態。因為現實是如此殘敗⋯⋯
穿戴裝置的觀眾穿梭一層層「虛擬自由」而「折返」地發現「自由/不自由」的莫比烏斯環。簡單有趣的實驗,但這類 VR 電影卻也似乎還沒有開發到這一載體的極致:我們難以面臨真正的紅藥丸/藍藥丸時刻⋯⋯
《情殺案中案》開拍前一年九月,芬妮.亞當為楚浮誕下一個女嬰,是楚浮二十年來的第一個骨肉,於是我們知道,本名《密函》的《情殺案中案》,原來是楚浮的一封情書,寫給芬妮.亞當。
厲害的作品!持續瀰漫開來的感觸和悚然。電影有四個短篇,歷經第一個短篇完全將人推入深淵的結局,其他三個短篇幾乎就都屏息地等著作者還會做出什麼。而四個故事逐漸浮現或暗示的連動,將電影推向更大的格局和野心。不只關於死亡的辯證,敘事本身就充滿魔力。
來自愛爾蘭的鬼片先加十分,而這部更是「以鬼之名,行小鎮溫馨詭奇童話之實」。擴展了與鬼同行的視野、角色可愛、氣氛迷離,尤其喜歡像童書一樣的美術風格。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穆拉托娃經常被問到她的電影究竟在表達什麼,她總是回答「每當我被問及電影的內容時,我都會坦白地說,這就是一切。」誠然,如果說影片的黑白段落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而彩色段落才是影片真正的開始,那麼這部作品始於尼古拉的猝睡也終於他的猝睡,整部電影可說是處於一種寧可昏睡也不願清醒的狀態。因為現實是如此殘敗⋯⋯
穿戴裝置的觀眾穿梭一層層「虛擬自由」而「折返」地發現「自由/不自由」的莫比烏斯環。簡單有趣的實驗,但這類 VR 電影卻也似乎還沒有開發到這一載體的極致:我們難以面臨真正的紅藥丸/藍藥丸時刻⋯⋯
《情殺案中案》開拍前一年九月,芬妮.亞當為楚浮誕下一個女嬰,是楚浮二十年來的第一個骨肉,於是我們知道,本名《密函》的《情殺案中案》,原來是楚浮的一封情書,寫給芬妮.亞當。
厲害的作品!持續瀰漫開來的感觸和悚然。電影有四個短篇,歷經第一個短篇完全將人推入深淵的結局,其他三個短篇幾乎就都屏息地等著作者還會做出什麼。而四個故事逐漸浮現或暗示的連動,將電影推向更大的格局和野心。不只關於死亡的辯證,敘事本身就充滿魔力。
來自愛爾蘭的鬼片先加十分,而這部更是「以鬼之名,行小鎮溫馨詭奇童話之實」。擴展了與鬼同行的視野、角色可愛、氣氛迷離,尤其喜歡像童書一樣的美術風格。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韓國電影一向勇於探索歷史傷痕和社會議題,這次國家影視聽中心策展的「請回答!韓國近代史經典電影選」,選映 15 部橫跨 1950 至 2010 年代的作品,涵蓋韓戰、獨裁體制與民主運動等時期,其中有票房巨作、獨立電影,甚至還有難以看到的珍貴老片。
Thumbnail
1960 年,大島渚拍《青春殘酷物語》。2024 年,空音央拍《青春末世物語》。殘酷之於末世,談的都是屬於青春的犧牲。川本三郎寫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裡,引「從此以後/我們/長大了/曾經是小孩/的我們/大家都長大了」一詩悼念青春的背後,其意義即為切格瓦拉所道:倘若你對不義感到義憤填膺,我們都是同志。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Thumbnail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漫畫家山下知子的作品《異國日記》於今年夏天改編成電影,透過細膩的台詞,帶領觀眾一起直面青春期的孤獨。故事從一場悲劇開始,高中生田汲朝因為意外車禍失去了父母,35歲的阿姨高代槙生,不知道被什麼力量驅使,決定撫養這位被親戚們孤立的外甥女。 . 一場理解與碰撞的對話就此展開。 . 同居的過程中,小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他要到泰國捉拿毒販,從小單戀的表姐卻扯上了牽連。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韓國電影一向勇於探索歷史傷痕和社會議題,這次國家影視聽中心策展的「請回答!韓國近代史經典電影選」,選映 15 部橫跨 1950 至 2010 年代的作品,涵蓋韓戰、獨裁體制與民主運動等時期,其中有票房巨作、獨立電影,甚至還有難以看到的珍貴老片。
Thumbnail
1960 年,大島渚拍《青春殘酷物語》。2024 年,空音央拍《青春末世物語》。殘酷之於末世,談的都是屬於青春的犧牲。川本三郎寫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裡,引「從此以後/我們/長大了/曾經是小孩/的我們/大家都長大了」一詩悼念青春的背後,其意義即為切格瓦拉所道:倘若你對不義感到義憤填膺,我們都是同志。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Thumbnail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漫畫家山下知子的作品《異國日記》於今年夏天改編成電影,透過細膩的台詞,帶領觀眾一起直面青春期的孤獨。故事從一場悲劇開始,高中生田汲朝因為意外車禍失去了父母,35歲的阿姨高代槙生,不知道被什麼力量驅使,決定撫養這位被親戚們孤立的外甥女。 . 一場理解與碰撞的對話就此展開。 . 同居的過程中,小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他要到泰國捉拿毒販,從小單戀的表姐卻扯上了牽連。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