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穿過隧道,就能看見海了── 《空橋上的少年》新書分享會@基隆見書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主講:蔡伯鑫
日期:2020/08/29(六)15:00-17:00
地點:基隆,見書店Sea To See Bookafé

▍活動介紹

「蔡醫師,你的新醫院,看得到海嗎?」
我搖個頭:「還要穿過一個隧道。」
「隧道嗎?」
「嗯。」
他點點頭,低聲又重複一遍「隧道啊」…
這是一本穿梭在「臺北」與「拉達克」間,最後結束在「基隆」的小說。講述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如何從治療室走向世界的冒險;更是關於每個孤單徬徨的靈魂,如何從群山間走進內心的旅程。作者蔡伯鑫醫師離開診間,穿過隧道,帶著他寫下的故事來到見書店,期待讓對話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受困與逃離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可能?

▍我的後記

上上週六分享會結束時,我其實有一點懊惱,就是種……「唉呀,我是不是不小心把氣氛弄得太沉重了」的感覺。
搭上客運,再次穿過隧道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傳訊息給幾個有來的朋友,問他們會不會覺得我講的東西太「重」。有朋友覺得還好,有朋友說他很享受、並不覺得低落什麼的,其中,見書店老闆娘Mia這樣回我:
「所謂『重』的氛圍,大概是你把自己想說的真的都說了吧,真實從來都不是輕的,沒有重量也談不出深度來吧?
當時我的心立刻被安定下來,像是有種沉甸甸的、紮實的感覺。
其實這場在見書店的分享會是很特別的。雖然名為「新書」分享會,但我的書上市早已超過半年,而且這次沒有出版社協助,是我自己主動聯繫,與這間在基隆港邊美麗的獨立書店合辦。多少也是覺得在基隆工作這麼多年,總該回饋一下鄉里吧(笑)。
和二月那次在台北金融廣場書店的新書分享會相比,現在的我,帶著這本書,確實又往前走了一大段路。書稱不上太暢銷,但至少迴響不少,也終於來到二刷。
但為什麼我還是花這麼多力氣在推這本書呢?為什麼還有好多關於這本書想說的話,也還想聽見更多讀者的話?就很像自己還處在某個隧道裡,持續向前,身邊是有光的,但總還是感覺那個出口、那片大海,還在遙遠的某處,還看不見。
在準備當天演講的內容時,我帶著這個疑問一層一層往心裡探究,去思考自己寫書的初衷。最後,也決定就把這整個思路當成當天分享的主軸。
而在這次分享會中,我說我寫書的初衷是:
任何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寫書的過程,我一直不認為自己真的是在創作什麼,一如現在我也還是會將醫師視為我主要的身份認同。不如說這本書是我一次漫長的嘗試吧。試圖將過去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所經驗、所聆聽到的聲音,特別是那些隱微的、可能被忽略的聲音,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它們盡可能的被更多人聽見。
那些聲音,都是那麼真實。就算在情節與文字上經過大量虛構及變造,但裡頭的猶豫、恐懼、不安,都是真實的。要說我寫的或我說的東西不重,實在不太可能。
何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想要讓聲音被聽見,真的是一點都不容易啊。
有人聽見,不容易;要說,也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人們就放棄一直再努力去說了,或者到最後,乾脆裝作沒聽見自己心裡那些聲音。真的,有時候那樣似乎輕鬆的多。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剛好遇到一個無從迴避的時刻呢?我們有可能不用孤單的去面對這一切嗎?
當天分享會結束前,我是這樣說的:
「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會孤單、會恐懼,有時候就像走在各自黑暗的隧道之中。但就像當時在拉達克旅程中與我相遇的人、我與朋城本人一年的陪伴、還有寫作過程中眾多朋友的協助,直到此刻,來到見書店坐在我面前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允許自己被聽見,也願意溫柔的去聽見對方,我們就有可能在聽與說之間,創造出那個連結。隧道也許黑暗,但透過對話,那就是空橋,也就是海洋了。
時間隔了一個多禮拜來到現在,當時的那些重量,似乎與我又稍微隔開了一點距離。不知道當天來到現場的人,此刻還帶著什麼樣的感覺?或者你並沒有來到現場,但當你讀完我這本書,闔上,會繼續留在你心中的,又是什麼感覺呢?
最終,我還是希望這是一本有點重量,但並不沉重的書。
因為,請你相信,書裡那些喜悅、勇氣、踏實,也都是真實的──只要你願意都聽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談:胡慧嫚(《找回聲音的美人魚》作者)、蔡伯鑫(《空橋上的少年》作者) 日期:2020/08/14(五)19:00-21:00 地點:台北,女書店 ▍活動介紹 女孩×男孩、海×空、成長×旅程、找回聲音×我聽你說…… 今年初出版的兩本書《找回聲音的美人魚》與《空橋上的少年》,剛好有些共通與對比…
主講:蔡伯鑫 主持: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日期:2020/06/14(日)14:30-16:00 地點:台北,小樹屋南京三民 ▍我的後記 「曼陀羅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曼陀羅。 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也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空橋上的少年》,p.407 你捨得吃掉嗎,這個像藝術品一樣的…
主講:蔡伯鑫 日期:2020/05/15(五)18:00-2:00 地點:台北,台北醫學大學 ▍我的後記 晚上受邀至北醫,為醫學系「初階臨床體驗」的課程進行一場有些特別的茶會講座。特別在哪?第一,因為疫情,它是遠距進行。我在偌大的講堂裡,對現場個位數的學生實體演講,同時線上有約莫七十位同學默默聆聽…
主講:蔡伯鑫 主持:吳昌政(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日期:2020/03/20(五)15:00-17:00 地點:台北,建國中學 ▍空橋上的少年:獻給長大之前的我們 by 吳昌政 今天邀請到高中同學蔡伯鑫來談《空橋上的少年》,作為四月以後「小說與哲學」課程的暖場。 若不是經他提醒,我幾乎忘記今日的博學…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對談:胡慧嫚(《找回聲音的美人魚》作者)、蔡伯鑫(《空橋上的少年》作者) 日期:2020/08/14(五)19:00-21:00 地點:台北,女書店 ▍活動介紹 女孩×男孩、海×空、成長×旅程、找回聲音×我聽你說…… 今年初出版的兩本書《找回聲音的美人魚》與《空橋上的少年》,剛好有些共通與對比…
主講:蔡伯鑫 主持: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日期:2020/06/14(日)14:30-16:00 地點:台北,小樹屋南京三民 ▍我的後記 「曼陀羅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曼陀羅。 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也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空橋上的少年》,p.407 你捨得吃掉嗎,這個像藝術品一樣的…
主講:蔡伯鑫 日期:2020/05/15(五)18:00-2:00 地點:台北,台北醫學大學 ▍我的後記 晚上受邀至北醫,為醫學系「初階臨床體驗」的課程進行一場有些特別的茶會講座。特別在哪?第一,因為疫情,它是遠距進行。我在偌大的講堂裡,對現場個位數的學生實體演講,同時線上有約莫七十位同學默默聆聽…
主講:蔡伯鑫 主持:吳昌政(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日期:2020/03/20(五)15:00-17:00 地點:台北,建國中學 ▍空橋上的少年:獻給長大之前的我們 by 吳昌政 今天邀請到高中同學蔡伯鑫來談《空橋上的少年》,作為四月以後「小說與哲學」課程的暖場。 若不是經他提醒,我幾乎忘記今日的博學…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又來到我打擊空靈鼓的時間,但腦海卻一直浮現這首經典歌曲,|穿過妳的黑髮的我的手|,這首歌曲出自1984年收錄在羅大佑〔家〕專輯,當時年幼的我,沒聽過原唱,而是陸續聽到其他版本,吸引著我。 第一次聽到是姜育恆的版本,他的聲線是優雅帶滄桑感,平淡中的漣漪情感,也許是當時情感所需的依託。 再次聽到
Thumbnail
「穿過的衣服 你還留在樓頂 這麼多年 衣櫃不曾開啟 今天上樓整理 只是輕輕地打開一個縫 而你便穿過了日子 來到我的面前」
Thumbnail
你分不清楚,這是終末,還是開端?
Thumbnail
推薦給喜愛社交個性外向的夥伴們,因為本書提到很多在聚會時會遇到的狀況,如果你跟我一樣個性比較內向,那麼本書你可能只會得到20~30%的收穫,但如果你喜歡社交、個性外向或者你因為其他原因經常參加聚會,那麼這本書會對你很有幫助。
Thumbnail
《穿過隧道》、《驢小弟變石頭》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主角石化」的情節,「石化」有什麼特別的象徵意義嗎? 一起來看看這兩本經典繪本吧! ​《穿過隧道(The Tunnel)》故事大意: 故事敘述一對個性迥異的兄妹,哥哥喜歡往外跑、妹妹喜歡在家安靜看書,有一天早上他們吵架,媽媽請他們都到外面,中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老蔡在今年農曆過年期間,開始第N次閱讀《動中覺察》一書。之前在臺東大學心動系擔任專案講師時,《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方法」課程的指定閱讀,而且每組同學必須就本書的兩個部分分別導讀與教學各一;所以對於每年都要面對一次的學生迷茫眼神,老蔡一直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今天又來到我打擊空靈鼓的時間,但腦海卻一直浮現這首經典歌曲,|穿過妳的黑髮的我的手|,這首歌曲出自1984年收錄在羅大佑〔家〕專輯,當時年幼的我,沒聽過原唱,而是陸續聽到其他版本,吸引著我。 第一次聽到是姜育恆的版本,他的聲線是優雅帶滄桑感,平淡中的漣漪情感,也許是當時情感所需的依託。 再次聽到
Thumbnail
「穿過的衣服 你還留在樓頂 這麼多年 衣櫃不曾開啟 今天上樓整理 只是輕輕地打開一個縫 而你便穿過了日子 來到我的面前」
Thumbnail
你分不清楚,這是終末,還是開端?
Thumbnail
推薦給喜愛社交個性外向的夥伴們,因為本書提到很多在聚會時會遇到的狀況,如果你跟我一樣個性比較內向,那麼本書你可能只會得到20~30%的收穫,但如果你喜歡社交、個性外向或者你因為其他原因經常參加聚會,那麼這本書會對你很有幫助。
Thumbnail
《穿過隧道》、《驢小弟變石頭》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主角石化」的情節,「石化」有什麼特別的象徵意義嗎? 一起來看看這兩本經典繪本吧! ​《穿過隧道(The Tunnel)》故事大意: 故事敘述一對個性迥異的兄妹,哥哥喜歡往外跑、妹妹喜歡在家安靜看書,有一天早上他們吵架,媽媽請他們都到外面,中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老蔡在今年農曆過年期間,開始第N次閱讀《動中覺察》一書。之前在臺東大學心動系擔任專案講師時,《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方法」課程的指定閱讀,而且每組同學必須就本書的兩個部分分別導讀與教學各一;所以對於每年都要面對一次的學生迷茫眼神,老蔡一直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