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穿過隧道,就能看見海了── 《空橋上的少年》新書分享會@基隆見書店

2021/02/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主講:蔡伯鑫
日期:2020/08/29(六)15:00-17:00
地點:基隆,見書店Sea To See Bookafé

▍活動介紹

「蔡醫師,你的新醫院,看得到海嗎?」
我搖個頭:「還要穿過一個隧道。」
「隧道嗎?」
「嗯。」
他點點頭,低聲又重複一遍「隧道啊」…
這是一本穿梭在「臺北」與「拉達克」間,最後結束在「基隆」的小說。講述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如何從治療室走向世界的冒險;更是關於每個孤單徬徨的靈魂,如何從群山間走進內心的旅程。作者蔡伯鑫醫師離開診間,穿過隧道,帶著他寫下的故事來到見書店,期待讓對話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受困與逃離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可能?

▍我的後記

上上週六分享會結束時,我其實有一點懊惱,就是種……「唉呀,我是不是不小心把氣氛弄得太沉重了」的感覺。
搭上客運,再次穿過隧道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傳訊息給幾個有來的朋友,問他們會不會覺得我講的東西太「重」。有朋友覺得還好,有朋友說他很享受、並不覺得低落什麼的,其中,見書店老闆娘Mia這樣回我:
「所謂『重』的氛圍,大概是你把自己想說的真的都說了吧,真實從來都不是輕的,沒有重量也談不出深度來吧?
當時我的心立刻被安定下來,像是有種沉甸甸的、紮實的感覺。
其實這場在見書店的分享會是很特別的。雖然名為「新書」分享會,但我的書上市早已超過半年,而且這次沒有出版社協助,是我自己主動聯繫,與這間在基隆港邊美麗的獨立書店合辦。多少也是覺得在基隆工作這麼多年,總該回饋一下鄉里吧(笑)。
和二月那次在台北金融廣場書店的新書分享會相比,現在的我,帶著這本書,確實又往前走了一大段路。書稱不上太暢銷,但至少迴響不少,也終於來到二刷。
但為什麼我還是花這麼多力氣在推這本書呢?為什麼還有好多關於這本書想說的話,也還想聽見更多讀者的話?就很像自己還處在某個隧道裡,持續向前,身邊是有光的,但總還是感覺那個出口、那片大海,還在遙遠的某處,還看不見。
在準備當天演講的內容時,我帶著這個疑問一層一層往心裡探究,去思考自己寫書的初衷。最後,也決定就把這整個思路當成當天分享的主軸。
而在這次分享會中,我說我寫書的初衷是:
任何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寫書的過程,我一直不認為自己真的是在創作什麼,一如現在我也還是會將醫師視為我主要的身份認同。不如說這本書是我一次漫長的嘗試吧。試圖將過去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所經驗、所聆聽到的聲音,特別是那些隱微的、可能被忽略的聲音,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它們盡可能的被更多人聽見。
那些聲音,都是那麼真實。就算在情節與文字上經過大量虛構及變造,但裡頭的猶豫、恐懼、不安,都是真實的。要說我寫的或我說的東西不重,實在不太可能。
何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想要讓聲音被聽見,真的是一點都不容易啊。
有人聽見,不容易;要說,也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人們就放棄一直再努力去說了,或者到最後,乾脆裝作沒聽見自己心裡那些聲音。真的,有時候那樣似乎輕鬆的多。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剛好遇到一個無從迴避的時刻呢?我們有可能不用孤單的去面對這一切嗎?
當天分享會結束前,我是這樣說的:
「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會孤單、會恐懼,有時候就像走在各自黑暗的隧道之中。但就像當時在拉達克旅程中與我相遇的人、我與朋城本人一年的陪伴、還有寫作過程中眾多朋友的協助,直到此刻,來到見書店坐在我面前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允許自己被聽見,也願意溫柔的去聽見對方,我們就有可能在聽與說之間,創造出那個連結。隧道也許黑暗,但透過對話,那就是空橋,也就是海洋了。
時間隔了一個多禮拜來到現在,當時的那些重量,似乎與我又稍微隔開了一點距離。不知道當天來到現場的人,此刻還帶著什麼樣的感覺?或者你並沒有來到現場,但當你讀完我這本書,闔上,會繼續留在你心中的,又是什麼感覺呢?
最終,我還是希望這是一本有點重量,但並不沉重的書。
因為,請你相信,書裡那些喜悅、勇氣、踏實,也都是真實的──只要你願意都聽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