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伯鑫 主播∣顧紘恩 上部 出版日期∣2021/06/25
下部 出版日期∣2021/07/25
▍週一編輯室推薦:《空橋上的少年》上部
作者蔡伯鑫本職為兒童精神科醫師,他改編自真實故事,撰寫出此本觸動人心的小說,能伴你走過成長的征途,你會感受到,你並不孤單……
將《空橋上的少年》有聲化,無疑是跑一場馬拉松。
論份量,這本書堂堂二十二萬字;論情節,雙時間軸交錯、故事角色眾多……怎麼想都是困難的任務。
這樣的艱鉅有時候像是獨自旅行,而旅行總也容易成為一次長長的自我療癒。於是,製作這本書,我們也就與書中的人們一同並肩而行。
儘管故事時空背景不同,但《空橋上的少年》裡行走於拉達克的「好奇旅人」蔡伯鑫與在青少年病房以醫師身分立足的蔡伯鑫,彷彿面臨著同樣的自我懷疑:往哪裡去?要成為誰?為何來這裡?會不會後悔?而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時刻的,質疑腳下的路與自己的決定。
因此,不論是旅行或與朋城的醫病關係,作者讓書中的角色認識、接受並完成了自己,進而觸碰到了世界。
而這趟長征(不論是對書中的角色或是製作方的我們來說皆是)最先需要感謝與讚揚的,絕對是聲音主播顧紘恩。紘恩對角色深入的揣摩,運用語氣及聲調,讓故事裡的每個人擁有豐富的層次。我尤其喜歡他所詮釋的張朋城,聆聽時幾度情緒起伏,宛如自己也成為站在空橋進退兩難的少年。
成長難免伴隨試煉。
而無論年齡,我們也仍是走在成長的路途上。過程中若是孤獨,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你。
▍週一編輯室推薦:《空橋上的少年》下部
如果沒辦法好好擁抱恐懼, 怎麼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呢?
《空橋上的少年》獲選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本書由真實故事改編,是精神科醫師蔡伯鑫首部直觸人心的長篇小說,獻給在恐懼中徘徊前行的每一個「少年」。
聲音主播顧紘恩在錄完《空橋上的少年》後提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拒學少年朋城與精神科蔡醫師在晤談室的對談過程;當朋城闡述內心的脆弱跟黑暗面時,時空就會跳回他過去曾經跟父母所發生的爭執與衝突。這很奇妙,當我在詮釋時會有畫面出現,就很像在看一部電影一樣,書中有非常非常多的時空交錯與轉換。」
我通常都是在通勤時聽有聲書。出門前,我一手拿著手機,另一手拿著藍芽耳機,讓這兩個物品連線後,便將耳機收到包包裡。我打開手機裡的APP,選定《空橋上的少年》(下部),按下「開始播放」。
當耳朵聽見聲音主播顧紘恩那沉著而知性的聲音娓娓道來後,便將手機放進口袋,穿好鞋子,站起身,往目的地走去。
聆聽《空橋上的少年》的過程其實很舒服,彷彿身歷其境;作者鉅細靡遺地文字書寫與聲音主播恰如其分地聲音詮釋,將所有角色的情緒與互動,以及他們身處的情境、光線與觸感,讓我像是用耳朵聽電影般沉浸其中。
我跟著主角爬上喇嘛玉如寺的後山,藉由聆聽想像遠方的視野,感受著主角身處的光線與風。除此之外,在蔡醫師與朋城的互動與對話所產生的種種情緒,也是這部有聲書吸引我的地方,在這兩條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情節,他們的核心卻是如此緊密交織且相互輝映。每當遇見與生命經驗產生共鳴的橋段,也會忍不住想到自己,也體悟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孤單的面對這些困境。
當我站在飲料店前面看著menu正在思考著要點些什麼時,耳機突然傳來「檸檬冬瓜珍珠,少冰甜度不可調。」書中蒙太奇式的穿插手法就這麼映照在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連結彼此的感覺很魔幻,無疑也跟著大家一起完成了人生的冒險。
▍當原著作者遇見有聲書主播
這是一個原著作者與有聲書主播相見歡的故事。
前幾天晚上,趁著疫情穩定一些,我終於找到機會與錄製《空橋上的少年》有聲書的主播顧紘恩見到面。
說「終於」是真的延遲許久。本來我早有在他們錄音期間探班的打算,無奈開錄時恰好遇上台灣疫情爆發的五月,於是我們只能透過信件訊息與聲音檔案維持聯繫──還真是完全符合「文字書」與「有聲書」這兩種載體。
如果說這本書我寫了四年多的時間很是辛苦,那麼紘恩一人分飾約莫30個角色,進錄音室直逼70個小時,那更是一種我難以想像的專業能力。聽他說每次帶進錄音室的播音稿,都已經被他各種記號畫得花花綠綠,喔不,應該說花花「紅紅」才對。紘恩說為了我20多萬字的這本書不知用掉了幾支紅筆。
在那張掛著「Dolce far niente(無所事事的甜美)」旗幟的義大利餐館內,我們談起各自一點也不是「無所事事」的創作過程。是的,有聲書絕對也是一種創作呢,不是單純的朗讀,也不是廣播劇的規格,而是由主播在閱讀後,與聲音指導老師與有聲書編輯共同討論,思考該如何賦予每個角色的聲音質地與語法,並在一遍又一遍熟悉稿子之後,獨挑大樑的完成這個超長篇演出。
在《空橋上的少年》接近19小時的有聲書成品中,我最喜歡他所詮釋的,也是當天紘恩提到他詮釋得最爽的,就是朋城一角,尤其是好幾段朋城的大段落獨白。我忘了紘恩當時精準的用詞是什麼,但大意就是,因為那允許同時是個演員的他,能更自在、更完整的去進入角色,而不只是個說書人。對轉換為聽眾身份的原著作者我而言,也真的是好幾次就這樣活生生被拉進角色的情緒裡。感覺真的……我寫下的故事,在紘恩的重新創作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呢。
那晚最後,我請紘恩在我自己的那本書裡簽名,像是一種畢業紀念冊的概念。他在簽名旁寫上一行小字:
「奇妙的緣分使我們相遇。」
希望《空橋上的少年》的故事,無論是文字書與有聲書,也會有更多緣分,能與更多不同的人們相遇。
▍鏡好聽每月有聲書報告
他們各自迷失在某處, 各自嘗試尋找某個足以免於恐懼的出口。 直到他與他相遇,世界開始翻轉……
文/選書企劃沈嘉悅
2021年六月 (原文張貼於鏡好聽官網 ) 大部分的故事,都是聽來的。而這些被說出口的故事,我更在意那些不能說、沒有說的訊息。尤其疫情依舊緊繃,常有混亂與不明來源的消息(如疫苗是救命或害命),這種時候更需要沉澱下來,細想那些言論的正確性。 一個好的故事,應該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避免落入常見的刻板印象,例如講到八大行業別只想到人與人的連結,該聽聽林立青《如此人生》的有聲書,同理他們的世界。主播徐壽柏的聲音令人想起叼著一根菸、故作鎮靜的朋友,無奈訴說往事的感覺。作家吳曉樂《我們沒有祕密》,希望透過文字讓受害者「長回自己的臉」,而不是戴上千篇一律、愚昧扁平的受害者面具。同樣由主播吳奕倫詮釋的《御伽草紙》,是文豪太宰治翻轉民間傳說的幽默小品。當〈浦島先生〉的海龜變成以吐槽為樂的大叔時,不免一面忍笑一面懷疑自己聽了什麼。蔡伯鑫醫師試圖模糊醫師與患者的界線,跳脫傳統醫病關係並寫下《空橋上的少年》上部,由主播顧紘恩分飾多角,搭建醫師、患者與讀者的溝通橋樑。 本月詩集《我害怕屋瓦》是詩人曹馭博親自朗讀,更獲得台灣文學獎圖書類蓓蕾獎肯定。他的詩意象繁複,吐露精確又私密的個人情感,讓聽覺與視覺的體驗更不可或缺,都是重現詩人之眼的關鍵素材。 話語若帶來無謂的混亂,那還是不說吧。雖然我樂觀相信試著說故事的人們,都曾希望成為另一些人的救命索。這時聽故事的人需要更好的工具,比如鏡好聽app(現在還能參加抽獎)。不敢說這些故事是最好的選擇,但選擇之後總有機會;比如抽獎,或打開app聽一本書。畢竟懷抱著希望,會比緊抓著恐懼更好。
2021年七月 (原文張貼於鏡好聽官網 ) 若光用字面理解「老派」,難免跟舊的、過時的聯想在一起。諸如不諳使用3C產品,強調手感(彷彿與科技對立)等印象。這樣想來,閱讀(尤其是用手捧著文學 書)儼然符合老(人)的老派行為。但過期不見得過時──就像老派不等於老,就像戴著耳機「聽書」很時尚──其實本質與閱讀紙本書雷同,是一種不會過氣與好 奇心驅使的本能。 這個月的話題新書《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便是這麼一本自稱老派卻很新鮮的動人著作。作者洪愛珠親聲朗讀,真材實料,聽來富足飽滿。巧合的是,這個月鏡好聽製作的有聲書,都是作家們的「第一本」;林煜軒醫師洞悉人性,從他豐富的經歷見證職場亂象,避免步入後塵,寫下《職場冷暴力》造福人群,透過主播鄭佳如的聲音演出,也讓文字更加立體;海明威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我們的時代》同樣「一鳴驚人」,甫出版便震撼美國文壇,開啟他進入文學殿堂的大門,主播張心哲錄製時常「一鏡到底」,詮釋功夫了得;詩人李蘋芬為她的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獻聲朗讀,除了作品受到文化部詩的蓓蕾獎肯定,更屢次入選年度詩選,其聲音韻律獨特,相當適合初醒時聆聽;《空橋上的少年》是蔡伯鑫醫師的第一本小說創作,大膽打破傳統醫師/患者的距離,透過故事陪伴彼此,讓少年們明瞭自己並不孤單,隨時有人支持,本月《空橋上的少年》下部接續推出,上下兩部全員到齊,全書22萬字由主播顧紘恩獨挑大梁完成,充分展現少年的堅毅。 勿忘初衷,是老派的兆頭。從作家的第一本書、第一次嘗試裡,都可以察覺他們的人生課題。翻開一本好書,想像與作者一起閱讀聆聽,從頭審視寫作與表達的初衷,都是享受。
VIDEO
▍🎧️現在就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