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封區 自保官僚頹喪苟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抗疫一年以來,港府抗疫官員荒腔走板,屢犯低級錯誤。由特首林鄭月娥、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到衞生署等一眾防疫部門,只有官僚章程,全無常識可言。觀乎海員入港漏洞、花市安排的朝令夕改、到佐敦封區的事先張揚,在面對訊息萬變、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官僚不但反應笨拙緩慢,而且仍是優先在乎「程序無錯」,不介意「病人死了」。這既是應變能力不足,更是心態有問題。說白了,他們只是害怕擔責,又是自私自保的官僚主義毒瘤病發。

誰在扯抗疫後腿?因循官僚、山頭主義、自保優先

抗疫時期與和平時期,行事準則、優先次序本就不一樣。在此特定的時間、空間下,抗疫才是最高優先,措拖必須從嚴從緊,其他因素(如:成本高低、擾民與否、自由受限等)都是次要。而且特事特辦,也不是任意妄為。不然為甚麼要有《緊急情況規例條例》?為甚麼在疫情前便要預先便制定《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港府只是有法不用,有事不幹,因循苟且,推諉塞責。

觀乎是次佐敦封區的事先張揚,不知是為意為之,還是走漏風聲,行動已是失敗了一半。若人人能自律自持,便不用法律、警察、監獄了。強制檢測,在於一個「強」字。若人們會乖乖留在原地檢測,也不用封區,更不用紀律部隊支援,直接開張枱椅讓居民自發前來便可。要用「強」,因為知道有人會不合作。那你還被人預先知道行動,結果有人連夜逃走,變相驅趕可能已經患病的居民將病毒傳到區外去。

防疫官員又是否真的「好傻好天真」覺得逃走的人會自願回來檢測呢?當然不是,他們反而是太精明,知道「多做多錯,唔做唔錯」。他們心想:

一、加大了力度,成功防疫,我未必有功。若要發動大型行動,卻先要應付層層關卡程序,還要動員其他部門支援,應付山頭主義,誰來負責?

二、若被人設訴擾民(「我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沒有預先通知(「好等我趁早逃走」)、沒有提早一年諮詢(「我就是未卜先知」),誰來負責?

三、公務員上班每天做的事,便是努力去不做事。做了事,就必定有機會錯,錯了,誰來負責?

防疫的黃金法則:迅速、強硬、長痛不如短痛

防疫的黃金法則,古今中外,千年以來,來來去去,都是幾項:迅速、強硬、長痛不如短痛。疫情至今超過一年,全球各地政府防疫措施成效高下立見。那種方法更有效,只要看數字便知道了。

內地以迅速封鎖,限制擴散,再配以強制檢測,並以武力支持,雷厲風行之下,才能在初時被未知病毒打得手忙腳亂之後,很快便能把疫情壓下。在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預計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長率將超過路透調查預估中值(2.1%),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1.9%)。2020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1.6萬億元人民幣,首次超越一百萬億大關。至於中國不到10萬宗的染疫人數,更與美國等上百萬人感染無法比較(美國24,413,331宗)。

而且除了數字外,還有時間線。單論感染數字,香港做得不錯。但就時間線上,香港自去年三四月、七八月、十二月至今,疫情連線不斷,一波接一波,一個漏洞接一個漏洞。然而內地自去年三月後,已能成功控制疫情,人民生活大致回復正常。結果香港數字雖低,但疫情「死唔斷氣」,結果無論經濟、市民生活都長時間地大受影響。

設立防疫專員,制訂「封區檢測SOP」

就此,筆者建議必須成立一防疫指揮中心,設有有權有責的防疫專員一職,能統攬指揮一干防疫人員及資源,協調全港防疫措施。指揮中心內除了勞福、民政官員外,必須有紀律部隊參與,提供武力支援,並受其指揮,否則單憑食衞局體系,是難以迅速執行緊急及強制性檢測隔離等防疫措施的。

至於如何封鎖區域以便進行檢測隔離,應制定兩套相關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簡稱SOP) 。一套供內部使用,指示人員調配、物流支援、區域封鎖、檢測隔離、安撫協調等,相關待命人員只需在行動前才知道時間、地點即可,以提高保密性;另一套則提供給市民使用,令他們了解封鎖後會進行的程序、檢測流程、集合地點、飲食醫藥安排、查詢電話等。其實和日常防火指引一樣,消防警方自有一套流程,市民亦知道遇上火警時該如何反應,確保安全並與應變人員合作。

若港府上下心氣仍然頹喪苟且,抗疫注定失敗

當看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採訪時說因涉及人手眾多,難以保密,不如提早通知行動細節,令市民知道「有食物包、有熱線電話,或許他們不會那麼擔心,從而選擇離開小區」,筆者不禁失笑。

逃離的人真的因為擔心沒東西吃而走嗎?每次疫情,世界各地逃離疫的人最怕的是因為被封鎖在疫區而染疫,寧可令整個社會冒著病毒擴散的風險,也要自己先逃掉。若開誠公布有用,那還需強制檢測?封區來做甚麼?不知人心叵測,沒有常識,也有看過喪屍電影吧?那一次不是無知心軟,或是錯信人類善良而害人害己,最終導致彌天大禍、文明滅亡?

聽了特首回應,再聽醫學會傳染病顧問曾祈殷說政府要令市民「不要小看政府的決心」,不是很諷刺嗎?決心不是憑空而來,是要付出、冒險和犧牲的。港府如今的當事者由特首、局長至各級公務員,若心氣仍是如此頹喪苟且,香港抗疫之戰將會注定失敗。

(注:文中所引數字,除另外標明外,均是引用世界衛生組織截至1月23日的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仰子的沙龍
23會員
56內容數
很想每段感情開花結果;很想回到那片星空下;很想在冬夜裡相擁入夢;思憶點點,串串斷斷。借著光影文字,試著留下心動的瞬間、感動的回憶,還有對妳的思念。
仰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17
回歸二十多年,香港的政局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特首更是「園裡選瓜,愈選愈差」。其中最明顯的病因,便是特首及其司局長團隊只有技術行政能力,欠缺政治才能,未能緩解貧富懸殊。在此大時代、大變局、大亂世下,若香港仍不正視本地政治人才缺乏致施政失靈的問題,恐怕香港被自己玩死自己。
Thumbnail
2021/03/17
回歸二十多年,香港的政局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特首更是「園裡選瓜,愈選愈差」。其中最明顯的病因,便是特首及其司局長團隊只有技術行政能力,欠缺政治才能,未能緩解貧富懸殊。在此大時代、大變局、大亂世下,若香港仍不正視本地政治人才缺乏致施政失靈的問題,恐怕香港被自己玩死自己。
Thumbnail
2021/02/16
香港人都希望由己亥年開始的霉運終結,滌舊更新,去厄迎祥。但要改革弊政,若吏治不淨,執行改革時只會走樣變形。吏治清明,是任何改革要成功的先決條件。香港吏治的水平,其實就是特首的水平。故此,革故鼎新,澄清吏治,不只要換人,更要換心氣。
Thumbnail
2021/02/16
香港人都希望由己亥年開始的霉運終結,滌舊更新,去厄迎祥。但要改革弊政,若吏治不淨,執行改革時只會走樣變形。吏治清明,是任何改革要成功的先決條件。香港吏治的水平,其實就是特首的水平。故此,革故鼎新,澄清吏治,不只要換人,更要換心氣。
Thumbnail
2020/05/18
筆者夢想中的方格子,不只是追求功能齊全、也不只有人數流量,而是能有自己的氣質、格調、味道,就像一間令人流連沉醉的書店咖啡廳一樣,不同背景、興趣和風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愜意位置。這需要主辦方的涵養氣度、作者和讀者的品味學養,加在一起才能造就一個宜聚、宜寫、宜讀的宜人平台。
Thumbnail
2020/05/18
筆者夢想中的方格子,不只是追求功能齊全、也不只有人數流量,而是能有自己的氣質、格調、味道,就像一間令人流連沉醉的書店咖啡廳一樣,不同背景、興趣和風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愜意位置。這需要主辦方的涵養氣度、作者和讀者的品味學養,加在一起才能造就一個宜聚、宜寫、宜讀的宜人平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據說醫護崩潰,人手不足且急診室爆滿是真的嗎 ?
Thumbnail
據說醫護崩潰,人手不足且急診室爆滿是真的嗎 ?
Thumbnail
撇除否定科學的持份者,「反對疫苗」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疫苗安全與否,而是疫苗背後的政策......
Thumbnail
撇除否定科學的持份者,「反對疫苗」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疫苗安全與否,而是疫苗背後的政策......
Thumbnail
希望資方可以越來越進步,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員工,勞資雙方各退一步,才能繼續走下去啊!
Thumbnail
希望資方可以越來越進步,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員工,勞資雙方各退一步,才能繼續走下去啊!
Thumbnail
所有人為的奮鬥和拼搏,圖的也只是不那麼為難罷了。 我們跟你一樣害怕恐懼,但在我們所能控制的風險範圍之內,盡可能兩難之間取其輕,將保險的工具發揮到極致,為的是大難若不死,能有足夠的籌碼可以等到餘慶來臨。
Thumbnail
所有人為的奮鬥和拼搏,圖的也只是不那麼為難罷了。 我們跟你一樣害怕恐懼,但在我們所能控制的風險範圍之內,盡可能兩難之間取其輕,將保險的工具發揮到極致,為的是大難若不死,能有足夠的籌碼可以等到餘慶來臨。
Thumbnail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Thumbnail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Thumbnail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Thumbnail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Thumbnail
建議防疫創新思維,外部成本內部化,摑策曰:沒有不讓你們出國,要出國,就跟要開車一樣,先買強制險。
Thumbnail
建議防疫創新思維,外部成本內部化,摑策曰:沒有不讓你們出國,要出國,就跟要開車一樣,先買強制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