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防疫滯洪池,迎戰OMICRON確診大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圖/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成為生活新常態,僅為情境配圖。池孟諭攝影

圖/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成為生活新常態,僅為情境配圖。池孟諭攝影

分群、分眾、分流,打造確診者滯洪池

以現行的防疫規定,當民眾確診時,必須檢疫隔離10天,至於隔離地點則可分成三類:醫院、檢疫旅館、住家。

然而,考量到未來確診數或將指數型上升,在確診者收治的分流,應遵從金字塔法則。

所謂金字塔法則,即分級收治。收治量能最少的醫院,為金字塔頂端,僅負責收治重症病患;收治量能次之的檢疫旅館,負責中症;金字塔底端,量能最大的家戶,則對應收治大部分的輕症、無症狀病患。並適時滾動調整指引,以平衡收治量能,避免醫療擠兌!

當疫情海嘯襲來時,金字塔底層的收治量能,應像是一座滯洪池。一旦大量確診者湧入社區時,滯洪池可以在第一線接下衝擊,不讓疫情海嘯沖毀醫療院所,方能讓真正有需要醫護資源的中重症病患,能適得其所。

延伸閱讀

強化智能平台,最大化醫護資源分配

滯洪池的建立,需要多方的投入配合。除了時下中央訂定的「輕症居家照護指引」外,更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在輕症居家照護上,投入智能醫療科技,提升居家照護品質,也降低醫療負擔。

在居家照護上,智能醫療科技至少有兩大面向,需盡速投入。

其一,是打造兼融各項功能的智能平台。隔離期間,無論食、醫、住、行,應可透過智能平台,提供明確指引。

可以想像,智能平台在食物配給方面,應連線民政系統,確保居家檢隔者在物資的供應無虞;住與行方面,則應納入電子圍籬感測,確保其與社區保持溝通;在醫療方面,則需納入各項隔離確診者的衛教資訊,並定期要求確診者上傳生理數據、填寫身心狀況問卷,以供追蹤。

其二,則是引入智能總機,讓居家隔離者能通過智能總機,獲得即時解答。

現況是,醫院人力有限,卻需要處理無限的居家隔離者,不只解惑效率不彰,更占用寶貴醫護行政資源。若能透過智能總機有效分流,讓居家照護者先行透過預錄語音,解答心中疑惑,或能真正降低醫護壓力,讓居家照護達到真正的「滯洪」功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原刊載於遠見雜誌2022年5月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遠見雜誌的沙龍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遠見雜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17
編按:2025年,全球AI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1.7%,市場規模將超過130億美元。隨著醫學、生物學和AI領域的技術反覆運算與升級,人類的壽命可能會延長20年。讓我們期待見證AI長壽的奇蹟吧!
Thumbnail
2023/01/17
編按:2025年,全球AI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1.7%,市場規模將超過130億美元。隨著醫學、生物學和AI領域的技術反覆運算與升級,人類的壽命可能會延長20年。讓我們期待見證AI長壽的奇蹟吧!
Thumbnail
2023/01/17
編按:被孩子家暴的媽媽身體受傷,我們可以幫她檢查、幫她治療,可是心裡的傷、心裡的疲憊,還有對孩子的擔憂不捨,要怎樣才能治得好呢?又有誰來分擔照顧她的這些疲累心酸呢?
Thumbnail
2023/01/17
編按:被孩子家暴的媽媽身體受傷,我們可以幫她檢查、幫她治療,可是心裡的傷、心裡的疲憊,還有對孩子的擔憂不捨,要怎樣才能治得好呢?又有誰來分擔照顧她的這些疲累心酸呢?
Thumbnail
2023/01/17
過去30年,在台灣縣市首長的選舉中,候選人總少不了以爭取大學、醫院、科學園區等的地方建設為重要政見。事後回觀,這樣的政見,往往缺乏高瞻遠矚的視野,不少時候只是圖利官商學界,民眾不一定受益,卻很容易獲得選民的支持。 從這次選舉期間,論文門的遍地開花,台灣民眾終於看到廣設大學政策結下的惡果。
Thumbnail
2023/01/17
過去30年,在台灣縣市首長的選舉中,候選人總少不了以爭取大學、醫院、科學園區等的地方建設為重要政見。事後回觀,這樣的政見,往往缺乏高瞻遠矚的視野,不少時候只是圖利官商學界,民眾不一定受益,卻很容易獲得選民的支持。 從這次選舉期間,論文門的遍地開花,台灣民眾終於看到廣設大學政策結下的惡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四月底開始疫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今已來到了單日確診逾9萬人的景況。說好的超前部署反而變成人心惶惶,你很意外嗎?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實名制政策,也在持續爬升的確診人數中,悄悄走入歷史。猛一回頭你才開始疑惑,實名制到底治了誰?
Thumbnail
四月底開始疫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今已來到了單日確診逾9萬人的景況。說好的超前部署反而變成人心惶惶,你很意外嗎?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實名制政策,也在持續爬升的確診人數中,悄悄走入歷史。猛一回頭你才開始疑惑,實名制到底治了誰?
Thumbnail
「陳時中出來面對基層醫療人員!」各醫療工會昨(5/10)天集結在疾病管制署疫情指揮中心前,要求面見指揮官陳時中,並帶著「防疫政策期中考」不合格的成績單,要求指揮中心限期改善......
Thumbnail
「陳時中出來面對基層醫療人員!」各醫療工會昨(5/10)天集結在疾病管制署疫情指揮中心前,要求面見指揮官陳時中,並帶著「防疫政策期中考」不合格的成績單,要求指揮中心限期改善......
Thumbnail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Thumbnail
為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5/17(週二)起以篩代隔措施,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確診者同住家人。 ⚠️確診者 維持7+7 7天居家隔離與7天自主防疫。 ⚠️打滿三劑同住家人 0+7 得免居隔,+7天自主防疫。 ※快篩陰性得上班、外出採買、須避免至人潮擁擠處、外出聚餐。
Thumbnail
為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5/17(週二)起以篩代隔措施,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確診者同住家人。 ⚠️確診者 維持7+7 7天居家隔離與7天自主防疫。 ⚠️打滿三劑同住家人 0+7 得免居隔,+7天自主防疫。 ※快篩陰性得上班、外出採買、須避免至人潮擁擠處、外出聚餐。
Thumbnail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高雄市政府便整理一張圖表,分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與自主健康管理的差異。「居家隔離」簡單來說,對象指的是有接觸到確診者的民眾,屬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以目前實施的「居家隔離3+4方案」來說,前3天需居家隔離,居隔期間須以一人一室待在家中,不能外出。
Thumbnail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高雄市政府便整理一張圖表,分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與自主健康管理的差異。「居家隔離」簡單來說,對象指的是有接觸到確診者的民眾,屬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以目前實施的「居家隔離3+4方案」來說,前3天需居家隔離,居隔期間須以一人一室待在家中,不能外出。
Thumbnail
希望資方可以越來越進步,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員工,勞資雙方各退一步,才能繼續走下去啊!
Thumbnail
希望資方可以越來越進步,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員工,勞資雙方各退一步,才能繼續走下去啊!
Thumbnail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Thumbnail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Thumbnail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Thumbnail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