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圖/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成為生活新常態,僅為情境配圖。池孟諭攝影
分群、分眾、分流,打造確診者滯洪池
以現行的防疫規定,當民眾確診時,必須檢疫隔離10天,至於隔離地點則可分成三類:醫院、檢疫旅館、住家。
然而,考量到未來確診數或將指數型上升,在確診者收治的分流,應遵從金字塔法則。
所謂金字塔法則,即分級收治。收治量能最少的醫院,為金字塔頂端,僅負責收治重症病患;收治量能次之的檢疫旅館,負責中症;金字塔底端,量能最大的家戶,則對應收治大部分的輕症、無症狀病患。並適時滾動調整指引,以平衡收治量能,避免醫療擠兌!
當疫情海嘯襲來時,金字塔底層的收治量能,應像是一座滯洪池。一旦大量確診者湧入社區時,滯洪池可以在第一線接下衝擊,不讓疫情海嘯沖毀醫療院所,方能讓真正有需要醫護資源的中重症病患,能適得其所。
延伸閱讀
強化智能平台,最大化醫護資源分配
滯洪池的建立,需要多方的投入配合。除了時下中央訂定的「輕症居家照護指引」外,更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在輕症居家照護上,投入智能醫療科技,提升居家照護品質,也降低醫療負擔。
在居家照護上,智能醫療科技至少有兩大面向,需盡速投入。
其一,是打造兼融各項功能的智能平台。隔離期間,無論食、醫、住、行,應可透過智能平台,提供明確指引。
可以想像,智能平台在食物配給方面,應連線民政系統,確保居家檢隔者在物資的供應無虞;住與行方面,則應納入電子圍籬感測,確保其與社區保持溝通;在醫療方面,則需納入各項隔離確診者的衛教資訊,並定期要求確診者上傳生理數據、填寫身心狀況問卷,以供追蹤。
其二,則是引入智能總機,讓居家隔離者能通過智能總機,獲得即時解答。
現況是,醫院人力有限,卻需要處理無限的居家隔離者,不只解惑效率不彰,更占用寶貴醫護行政資源。若能透過智能總機有效分流,讓居家照護者先行透過預錄語音,解答心中疑惑,或能真正降低醫護壓力,讓居家照護達到真正的「滯洪」功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