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聽見臺灣》—聽見了嗎? 那,聽到的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聽見臺灣》
當初的確是因為鮑元愷教授《臺灣音畫》交響曲而來觀賞這部電影,主要是被文宣裡「四百年來最美麗的音緣」所吸引,更很好奇想瞭解一位中國作曲家對於臺灣文化的觀點,他是如何對臺灣的歌謠產生興趣,又是怎麼跟這片土地的人們互動。
確實,藉由影像,我們用雙眼去聆聽臺灣的聲音,感受土地的脈動,記錄了無窮盡的律動感,彷彿用音樂畫出了一幀臺灣的全景畫,所謂的「清明上河圖」。當我們在為銀幕裡壯麗的景象與聲響喝采之餘,是否也有思考過一位異鄉人筆下所形塑出對臺灣的想像,如同孟德爾頌在寫《蘇格蘭》與《義大利》這兩首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在寫《義大利奇想曲》(Italian Capriccio)、《佛羅倫斯的回憶》(Souvenir de Florence)等等,憑藉作曲家的生花妙筆,轉化為一種聽覺上的藝術,在聆聽的當下,聽者所在意的已非標題音樂所描繪的實相世界,而是全然貫注於鑑賞、品析、享受這項藝術品。
鮑元愷,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他九度走訪臺灣,行腳之處,將所見所聞化為音符,用音樂來書寫對於臺灣的印象,從1994年改編《高山青》到2006年重寫《恆春鄉愁》,總共八個樂章的《臺灣音畫》的確是一部壯闊動人的交響遊記,流露出對於臺灣特別的情感,這是鮑元愷創作上的里程碑,的確是史詩般的鉅作,是雅俗共賞的交響詩,帶領我們用另一個面向發掘臺灣之美,對於作曲家感激之餘,更發現這些口耳相傳的歌謠,如《丟丟銅仔》、《高山青》、《天烏烏》等等,在聽覺上更為立體,更鮮活無比,注入新的生命力。
鮑元愷,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
那麼,既然是「音畫」,免不了加入了作曲家的主觀思維,鮑元愷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術與配器法,使得原本屬於這片小島的青山綠水好風光,在鮑元愷的筆下成了豪氣干雲的五彩繽紛,擴充了傳統歌謠的格局,彷彿進入了聽覺上的「異次元」。殊不論是否稀釋了原曲的樸實獨特的韻味,但藉著管絃樂的編制與音樂家的演奏,使得聽者暫拋理性,忘卻扞格不入之處,隨著作曲家與演奏家進入音樂的想像世界,浸潤於音樂的抽象思維中。
紀錄片的拍攝,最大挑戰恐怕是要如何拿捏題材與內容的分寸,因為紀錄片與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真實性。這樣的真實性,甚至有時可能會觸動到一些敏感神經,成為一把兩片刃。
首先,既然是以《聽見臺灣》為片名,觀眾會期盼是以「臺灣」為主體,宜緊扣這樣的主軸。因此,不論是在音樂或在電影的地理位置上,整體理應是以臺灣為本位的同心圓所擴散出的歷史觀與國際觀,其他與「臺灣」無直接關係的僅為陪襯之用。但電影有極大的篇幅在講述鮑元愷的家族故事、在中國學習音樂的過往及作育英才的現在。其實導演試圖想要藉由這些鏡頭讓大家更瞭解鮑元愷,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但與《聽見臺灣》的主題脫節,或許在片名或主軸或文宣上改為「炎黃風情」或「炎黃交響」還比較適切,增加其客觀性。
再則,與鮑元愷同時代的優秀臺灣本土作曲家大有人在,如馬水龍、蕭泰然、李泰祥、錢南章等等,他們也都有大量優質的作品,也都能代表臺灣的精神,對於臺灣音樂也都有卓越貢獻。不知是否因為礙於版權的問題,或是合作單位與贊助單位的因素,最終選擇以一位中國作曲家為拍攝電影的題材。
《聽見臺灣》
三則,兩岸的國際政治局勢一向是一觸及發的敏感地帶,用字遣詞宜力求中性,誠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有些話語從對岸人士口中說出格外刺耳。觀眾都能理解中國在1966年至1976年間的「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浩劫,讓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產生無可彌補的斷裂與創傷,也的確拜臺灣的民主政治所賜,與國民黨長年專政之德,使得中華文化的命脈在海峽的另一端繼續發芽茁壯。但,如果是由一位中國人講出:「中國文化的命脈在臺灣延續」(無法記得完整的文字,但意思是如此),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很容易會產生「兩岸一家親」的誤解。因此,用其他的方式來表述臺灣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或是將「中國文化」改為「中華文化」是否會更中性一些呢? 甚至這一段話省略,應該也並不會影響整部電影的完整性吧!
盱衡整部電影,是以鮑元愷為中心切入,立意甚好,但如果能再多一些琢墨他在臺灣以樂會友的部份,不是只有在電影裡放入少數幾位音樂家,如黃輔堂、劉玄詠、陳澄雄的訪問片段,建議可多加入一些臺灣本地的音樂家、原住民、學生的訪談,談談他們眼中的鮑教授,與他的互動如何,他的音樂帶來了什麼啟發,合作時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等等,相信會讓主題更為集中在「臺灣」,成為名副其實的《聽見臺灣》。
在本片裡,我的確看到也聽到了「臺灣之美」,但是我感受到的是在壯闊悠揚的殘影與身分認同的混沌,就是有一種走馬看花後的迷惘,也像是在自己的後花園裡當起了觀光客,是聽見「誰的」臺灣呢? 是對異文化的誤讀嗎? 還是,聽見的是中國的臺灣幻夢呢? 相信這部電影已經開啟另一番討論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舒眠曲》的創作雖為探索睡眠者的聽覺意識,但其實整個演奏的過程,也像是李希特與自己對話,宛如一場藝術心靈旅程的探索,不但進入了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發掘更深處的自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脈絡,與自己獨處,藉由音樂,產生冥想,尋求超越時空的遼闊,與宇宙自然交織出一種微妙關係...
同時也讓觀眾大飽眼福,一群功力非凡的演員同場飆戲,可謂眾星雲集之作。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幽默到令人笑的心虛,但故事的本身又嚴肅到令人汗顏,足以看出本片影像敘事的功力了得。
當現實與虛幻並行,古老的傳說融入柏林的都市發展,再用不急不徐的影像節奏,延著愛恨情仇軸線推衍渲染,盪漾出謎樣的波紋,像是在黑暗中蠢蠢欲動的魑魅魍魎,從一開始的分手場景就點出無法改變的生命循環與悲劇宿命,在波光粼粼的鏡頭下裡掩面嘆息之餘,亦能恣情的在氤氳靉靆之中嗅到浪漫的詩意,我想這就是《水漾的女人》
和諧性,是處理音樂時所需要的平衡感。從與對方共用同一個譜架,試著拉奏同一個音符,同樣的力度、弓法、音色、表情,互相聆聽,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就是一種聲部之間的平衡感。音樂提供了這種和諧性,這就是超越語言的情感交流,這樣的經驗,正如薩伊德所說「有一組身份被另一組身份給蓋過了。」
她們毅然遠離家園,出走港都,跨海開啟一段夢幻的尋親之旅,是為典型的公路電影,卻是非典型的女性電影,明顯是向30年前由雷利·史考特所執導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致敬,更用臺式的影像語彙,再次提煉了女權主義的精神。​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兩個多小時當中,可能很多時候是屏息以待的,也可能是動如針氈的,當然,也極有可能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因為,太安靜了! 的確,整部電影是在靜態、緩慢、漸進式的影像推移,以及精準典雅的場面調度、攝影構圖、光影處理,整部電影如同從一幅幅畫框裡,逐漸匯集出一段故事,流動於光影之間的,正是難以
《舒眠曲》的創作雖為探索睡眠者的聽覺意識,但其實整個演奏的過程,也像是李希特與自己對話,宛如一場藝術心靈旅程的探索,不但進入了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發掘更深處的自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脈絡,與自己獨處,藉由音樂,產生冥想,尋求超越時空的遼闊,與宇宙自然交織出一種微妙關係...
同時也讓觀眾大飽眼福,一群功力非凡的演員同場飆戲,可謂眾星雲集之作。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幽默到令人笑的心虛,但故事的本身又嚴肅到令人汗顏,足以看出本片影像敘事的功力了得。
當現實與虛幻並行,古老的傳說融入柏林的都市發展,再用不急不徐的影像節奏,延著愛恨情仇軸線推衍渲染,盪漾出謎樣的波紋,像是在黑暗中蠢蠢欲動的魑魅魍魎,從一開始的分手場景就點出無法改變的生命循環與悲劇宿命,在波光粼粼的鏡頭下裡掩面嘆息之餘,亦能恣情的在氤氳靉靆之中嗅到浪漫的詩意,我想這就是《水漾的女人》
和諧性,是處理音樂時所需要的平衡感。從與對方共用同一個譜架,試著拉奏同一個音符,同樣的力度、弓法、音色、表情,互相聆聽,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就是一種聲部之間的平衡感。音樂提供了這種和諧性,這就是超越語言的情感交流,這樣的經驗,正如薩伊德所說「有一組身份被另一組身份給蓋過了。」
她們毅然遠離家園,出走港都,跨海開啟一段夢幻的尋親之旅,是為典型的公路電影,卻是非典型的女性電影,明顯是向30年前由雷利·史考特所執導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致敬,更用臺式的影像語彙,再次提煉了女權主義的精神。​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兩個多小時當中,可能很多時候是屏息以待的,也可能是動如針氈的,當然,也極有可能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因為,太安靜了! 的確,整部電影是在靜態、緩慢、漸進式的影像推移,以及精準典雅的場面調度、攝影構圖、光影處理,整部電影如同從一幅幅畫框裡,逐漸匯集出一段故事,流動於光影之間的,正是難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聽海湧》探討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下的故事。透過新海家三兄弟的視角,劇情交織二次大戰的歷史與個人的命運,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在精心的製作之下,此劇不僅在技術上達到了電影的水準,更引發對臺灣歷史的深度思考。獨特的音樂設計和多元的演員陣容,也讓這部劇成為值得期待的佳作。
Thumbnail
2023年有幸抽中室內活動音樂節<騰躍的靈魂>的門票,和朋友聆賞音樂會後都為TC高素質劃一且又各自有特色的演出為之驚嘆。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本來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曲目,在胡老師悠揚的小提琴聲帶領之下,更是扣人心弦,而老師的功力還不僅於此,安可曲重現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紐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永和美食絕對不能錯過這間有著平價鼎泰豐之稱的【小本經營】中式料理館,印象中才開沒多久,短時間內就在社團間竄紅,看到不少人推薦著~都忍不住想親臨現場,看看這眾人所說的美味,究竟CP值有多高。 【小本經營】的好評不少,大多都是說料理相當特別,口味很不錯,性價比高,甚至還傳出這可是有知名品牌鼎泰豐..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我已經沒有體力辦現場演奏會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用這種形式演奏給各位觀眾看。」對世界而言,對我而言,墜落的蝴蝶是坂本龍一的化身,可離開了肉身的教授,其音樂與哲思,都將是超越時間的,如山間飄盪的白雲。只要抬起頭,無論是朝陽還是落日,月滿還是月缺,都將恆久存在。
美國人有美元霸權當工具,透過美元操作讓全世界吸收美國政府的虧損.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 我們沒有貨幣霸權, 但是有半導體先進製程霸權.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讓外國人替我們買單.台電過去多年累計鉅額的虧損, 接下來每年還會再虧3000-6000億,不如把這些虧損全部轉嫁給台積電及他的上下游廠商,
Thumbnail
《聽海湧》探討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下的故事。透過新海家三兄弟的視角,劇情交織二次大戰的歷史與個人的命運,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在精心的製作之下,此劇不僅在技術上達到了電影的水準,更引發對臺灣歷史的深度思考。獨特的音樂設計和多元的演員陣容,也讓這部劇成為值得期待的佳作。
Thumbnail
2023年有幸抽中室內活動音樂節<騰躍的靈魂>的門票,和朋友聆賞音樂會後都為TC高素質劃一且又各自有特色的演出為之驚嘆。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本來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曲目,在胡老師悠揚的小提琴聲帶領之下,更是扣人心弦,而老師的功力還不僅於此,安可曲重現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紐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永和美食絕對不能錯過這間有著平價鼎泰豐之稱的【小本經營】中式料理館,印象中才開沒多久,短時間內就在社團間竄紅,看到不少人推薦著~都忍不住想親臨現場,看看這眾人所說的美味,究竟CP值有多高。 【小本經營】的好評不少,大多都是說料理相當特別,口味很不錯,性價比高,甚至還傳出這可是有知名品牌鼎泰豐..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我已經沒有體力辦現場演奏會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用這種形式演奏給各位觀眾看。」對世界而言,對我而言,墜落的蝴蝶是坂本龍一的化身,可離開了肉身的教授,其音樂與哲思,都將是超越時間的,如山間飄盪的白雲。只要抬起頭,無論是朝陽還是落日,月滿還是月缺,都將恆久存在。
美國人有美元霸權當工具,透過美元操作讓全世界吸收美國政府的虧損.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 我們沒有貨幣霸權, 但是有半導體先進製程霸權.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讓外國人替我們買單.台電過去多年累計鉅額的虧損, 接下來每年還會再虧3000-6000億,不如把這些虧損全部轉嫁給台積電及他的上下游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