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聽見臺灣》—聽見了嗎? 那,聽到的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聽見臺灣》
當初的確是因為鮑元愷教授《臺灣音畫》交響曲而來觀賞這部電影,主要是被文宣裡「四百年來最美麗的音緣」所吸引,更很好奇想瞭解一位中國作曲家對於臺灣文化的觀點,他是如何對臺灣的歌謠產生興趣,又是怎麼跟這片土地的人們互動。
確實,藉由影像,我們用雙眼去聆聽臺灣的聲音,感受土地的脈動,記錄了無窮盡的律動感,彷彿用音樂畫出了一幀臺灣的全景畫,所謂的「清明上河圖」。當我們在為銀幕裡壯麗的景象與聲響喝采之餘,是否也有思考過一位異鄉人筆下所形塑出對臺灣的想像,如同孟德爾頌在寫《蘇格蘭》與《義大利》這兩首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在寫《義大利奇想曲》(Italian Capriccio)、《佛羅倫斯的回憶》(Souvenir de Florence)等等,憑藉作曲家的生花妙筆,轉化為一種聽覺上的藝術,在聆聽的當下,聽者所在意的已非標題音樂所描繪的實相世界,而是全然貫注於鑑賞、品析、享受這項藝術品。
鮑元愷,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他九度走訪臺灣,行腳之處,將所見所聞化為音符,用音樂來書寫對於臺灣的印象,從1994年改編《高山青》到2006年重寫《恆春鄉愁》,總共八個樂章的《臺灣音畫》的確是一部壯闊動人的交響遊記,流露出對於臺灣特別的情感,這是鮑元愷創作上的里程碑,的確是史詩般的鉅作,是雅俗共賞的交響詩,帶領我們用另一個面向發掘臺灣之美,對於作曲家感激之餘,更發現這些口耳相傳的歌謠,如《丟丟銅仔》、《高山青》、《天烏烏》等等,在聽覺上更為立體,更鮮活無比,注入新的生命力。
鮑元愷,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
那麼,既然是「音畫」,免不了加入了作曲家的主觀思維,鮑元愷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術與配器法,使得原本屬於這片小島的青山綠水好風光,在鮑元愷的筆下成了豪氣干雲的五彩繽紛,擴充了傳統歌謠的格局,彷彿進入了聽覺上的「異次元」。殊不論是否稀釋了原曲的樸實獨特的韻味,但藉著管絃樂的編制與音樂家的演奏,使得聽者暫拋理性,忘卻扞格不入之處,隨著作曲家與演奏家進入音樂的想像世界,浸潤於音樂的抽象思維中。
紀錄片的拍攝,最大挑戰恐怕是要如何拿捏題材與內容的分寸,因為紀錄片與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真實性。這樣的真實性,甚至有時可能會觸動到一些敏感神經,成為一把兩片刃。
首先,既然是以《聽見臺灣》為片名,觀眾會期盼是以「臺灣」為主體,宜緊扣這樣的主軸。因此,不論是在音樂或在電影的地理位置上,整體理應是以臺灣為本位的同心圓所擴散出的歷史觀與國際觀,其他與「臺灣」無直接關係的僅為陪襯之用。但電影有極大的篇幅在講述鮑元愷的家族故事、在中國學習音樂的過往及作育英才的現在。其實導演試圖想要藉由這些鏡頭讓大家更瞭解鮑元愷,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但與《聽見臺灣》的主題脫節,或許在片名或主軸或文宣上改為「炎黃風情」或「炎黃交響」還比較適切,增加其客觀性。
再則,與鮑元愷同時代的優秀臺灣本土作曲家大有人在,如馬水龍、蕭泰然、李泰祥、錢南章等等,他們也都有大量優質的作品,也都能代表臺灣的精神,對於臺灣音樂也都有卓越貢獻。不知是否因為礙於版權的問題,或是合作單位與贊助單位的因素,最終選擇以一位中國作曲家為拍攝電影的題材。
《聽見臺灣》
三則,兩岸的國際政治局勢一向是一觸及發的敏感地帶,用字遣詞宜力求中性,誠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有些話語從對岸人士口中說出格外刺耳。觀眾都能理解中國在1966年至1976年間的「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浩劫,讓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產生無可彌補的斷裂與創傷,也的確拜臺灣的民主政治所賜,與國民黨長年專政之德,使得中華文化的命脈在海峽的另一端繼續發芽茁壯。但,如果是由一位中國人講出:「中國文化的命脈在臺灣延續」(無法記得完整的文字,但意思是如此),不禁讓人捏一把冷汗,很容易會產生「兩岸一家親」的誤解。因此,用其他的方式來表述臺灣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或是將「中國文化」改為「中華文化」是否會更中性一些呢? 甚至這一段話省略,應該也並不會影響整部電影的完整性吧!
盱衡整部電影,是以鮑元愷為中心切入,立意甚好,但如果能再多一些琢墨他在臺灣以樂會友的部份,不是只有在電影裡放入少數幾位音樂家,如黃輔堂、劉玄詠、陳澄雄的訪問片段,建議可多加入一些臺灣本地的音樂家、原住民、學生的訪談,談談他們眼中的鮑教授,與他的互動如何,他的音樂帶來了什麼啟發,合作時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等等,相信會讓主題更為集中在「臺灣」,成為名副其實的《聽見臺灣》。
在本片裡,我的確看到也聽到了「臺灣之美」,但是我感受到的是在壯闊悠揚的殘影與身分認同的混沌,就是有一種走馬看花後的迷惘,也像是在自己的後花園裡當起了觀光客,是聽見「誰的」臺灣呢? 是對異文化的誤讀嗎? 還是,聽見的是中國的臺灣幻夢呢? 相信這部電影已經開啟另一番討論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舒眠曲》的創作雖為探索睡眠者的聽覺意識,但其實整個演奏的過程,也像是李希特與自己對話,宛如一場藝術心靈旅程的探索,不但進入了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發掘更深處的自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脈絡,與自己獨處,藉由音樂,產生冥想,尋求超越時空的遼闊,與宇宙自然交織出一種微妙關係...
同時也讓觀眾大飽眼福,一群功力非凡的演員同場飆戲,可謂眾星雲集之作。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幽默到令人笑的心虛,但故事的本身又嚴肅到令人汗顏,足以看出本片影像敘事的功力了得。
當現實與虛幻並行,古老的傳說融入柏林的都市發展,再用不急不徐的影像節奏,延著愛恨情仇軸線推衍渲染,盪漾出謎樣的波紋,像是在黑暗中蠢蠢欲動的魑魅魍魎,從一開始的分手場景就點出無法改變的生命循環與悲劇宿命,在波光粼粼的鏡頭下裡掩面嘆息之餘,亦能恣情的在氤氳靉靆之中嗅到浪漫的詩意,我想這就是《水漾的女人》
和諧性,是處理音樂時所需要的平衡感。從與對方共用同一個譜架,試著拉奏同一個音符,同樣的力度、弓法、音色、表情,互相聆聽,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就是一種聲部之間的平衡感。音樂提供了這種和諧性,這就是超越語言的情感交流,這樣的經驗,正如薩伊德所說「有一組身份被另一組身份給蓋過了。」
她們毅然遠離家園,出走港都,跨海開啟一段夢幻的尋親之旅,是為典型的公路電影,卻是非典型的女性電影,明顯是向30年前由雷利·史考特所執導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致敬,更用臺式的影像語彙,再次提煉了女權主義的精神。​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兩個多小時當中,可能很多時候是屏息以待的,也可能是動如針氈的,當然,也極有可能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因為,太安靜了! 的確,整部電影是在靜態、緩慢、漸進式的影像推移,以及精準典雅的場面調度、攝影構圖、光影處理,整部電影如同從一幅幅畫框裡,逐漸匯集出一段故事,流動於光影之間的,正是難以
《舒眠曲》的創作雖為探索睡眠者的聽覺意識,但其實整個演奏的過程,也像是李希特與自己對話,宛如一場藝術心靈旅程的探索,不但進入了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發掘更深處的自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脈絡,與自己獨處,藉由音樂,產生冥想,尋求超越時空的遼闊,與宇宙自然交織出一種微妙關係...
同時也讓觀眾大飽眼福,一群功力非凡的演員同場飆戲,可謂眾星雲集之作。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幽默到令人笑的心虛,但故事的本身又嚴肅到令人汗顏,足以看出本片影像敘事的功力了得。
當現實與虛幻並行,古老的傳說融入柏林的都市發展,再用不急不徐的影像節奏,延著愛恨情仇軸線推衍渲染,盪漾出謎樣的波紋,像是在黑暗中蠢蠢欲動的魑魅魍魎,從一開始的分手場景就點出無法改變的生命循環與悲劇宿命,在波光粼粼的鏡頭下裡掩面嘆息之餘,亦能恣情的在氤氳靉靆之中嗅到浪漫的詩意,我想這就是《水漾的女人》
和諧性,是處理音樂時所需要的平衡感。從與對方共用同一個譜架,試著拉奏同一個音符,同樣的力度、弓法、音色、表情,互相聆聽,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就是一種聲部之間的平衡感。音樂提供了這種和諧性,這就是超越語言的情感交流,這樣的經驗,正如薩伊德所說「有一組身份被另一組身份給蓋過了。」
她們毅然遠離家園,出走港都,跨海開啟一段夢幻的尋親之旅,是為典型的公路電影,卻是非典型的女性電影,明顯是向30年前由雷利·史考特所執導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致敬,更用臺式的影像語彙,再次提煉了女權主義的精神。​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兩個多小時當中,可能很多時候是屏息以待的,也可能是動如針氈的,當然,也極有可能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因為,太安靜了! 的確,整部電影是在靜態、緩慢、漸進式的影像推移,以及精準典雅的場面調度、攝影構圖、光影處理,整部電影如同從一幅幅畫框裡,逐漸匯集出一段故事,流動於光影之間的,正是難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聽海湧》探討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下的故事。透過新海家三兄弟的視角,劇情交織二次大戰的歷史與個人的命運,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在精心的製作之下,此劇不僅在技術上達到了電影的水準,更引發對臺灣歷史的深度思考。獨特的音樂設計和多元的演員陣容,也讓這部劇成為值得期待的佳作。
Thumbnail
2023年有幸抽中室內活動音樂節<騰躍的靈魂>的門票,和朋友聆賞音樂會後都為TC高素質劃一且又各自有特色的演出為之驚嘆。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本來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曲目,在胡老師悠揚的小提琴聲帶領之下,更是扣人心弦,而老師的功力還不僅於此,安可曲重現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紐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剛才,收到江冠明兄攝製都蘭灣風光的影片,在這部短影片中,優雅的配樂回流其間,給予觀者在眼界和聽覺的享受,就我看來,這部影片不愧是出自資深紀錄片導演的英才之作。   當然,在此,更需要提及的是,他隻身來到台東拚創事業的歷程,「……十幾年前落腳海岸邊,創立PASA廚房,成立民宿……」,我認為這個帶有
Thumbnail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Thumbnail
林秋離是一位傳奇的華語歌詞作家,在華語音樂界擁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透過他的才華與寫意,為許多知名歌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歌曲。此文章介紹了林秋離所創作的多首經典名曲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華語音樂界的貢獻。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聽海湧》探討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下的故事。透過新海家三兄弟的視角,劇情交織二次大戰的歷史與個人的命運,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在精心的製作之下,此劇不僅在技術上達到了電影的水準,更引發對臺灣歷史的深度思考。獨特的音樂設計和多元的演員陣容,也讓這部劇成為值得期待的佳作。
Thumbnail
2023年有幸抽中室內活動音樂節<騰躍的靈魂>的門票,和朋友聆賞音樂會後都為TC高素質劃一且又各自有特色的演出為之驚嘆。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本來就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曲目,在胡老師悠揚的小提琴聲帶領之下,更是扣人心弦,而老師的功力還不僅於此,安可曲重現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紐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剛才,收到江冠明兄攝製都蘭灣風光的影片,在這部短影片中,優雅的配樂回流其間,給予觀者在眼界和聽覺的享受,就我看來,這部影片不愧是出自資深紀錄片導演的英才之作。   當然,在此,更需要提及的是,他隻身來到台東拚創事業的歷程,「……十幾年前落腳海岸邊,創立PASA廚房,成立民宿……」,我認為這個帶有
Thumbnail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Thumbnail
林秋離是一位傳奇的華語歌詞作家,在華語音樂界擁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透過他的才華與寫意,為許多知名歌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歌曲。此文章介紹了林秋離所創作的多首經典名曲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華語音樂界的貢獻。
Thumbnail
灣聲樂團是臺灣唯一以臺灣音樂文化為價值的專業樂團。聽他們的音樂會很特別,會有主持人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每首樂曲的故事,深化民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樂團年度總演出超過八十場,平均票房達九成。他們未來的演出包括不同主題和地點。此外,你可在他們的官方YouTube上觀看24小時音樂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