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講蜜蜜的爵士樂

#14 講蜜蜜的爵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週末夜和禮拜天早上,要聽什麼?

文/攝影/黑膠收藏 ∣ 陳老闆唱片行

爵士小樂隊和搖滾、藍調團,甚至古典團,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主奏的樂手,不會受拘束,也沒什麼傳統包袱,什麼樂器都可能成為樂隊領導;這真的和搖滾、藍調以電吉他為唯一首選,以及古典樂以同類樂器聚集(如:弦樂X重奏)的方式,好像有比較闊氣的自由感。

因為沒有限定款的樂隊主角,因此,對我們來說,似乎記得的,都是些不太合理的怪怪樂器當家,像Jazz Messengers這個不固定樂器樂手的,領導就是鼓,沒有鼓手 Art Blakey,這個團體應該就不算了,另外,高齡的Modern Jazz Quartet四重奏,頭號樂器居然是鐵琴,一樣的,沒了Milt Jackson在曲子裡叮噹噹的敲打,M.J.Q也不能叫M.J.Q了吧?

說起來,雖然這麼不正常的爵士隊伍,但這個禮拜,偏要找兩張,讓正統鋼琴做主的三、四重奏來聽,而且熱得很的夏天似乎提前抵達了,這兩個團體,因為以鋼琴主奏為標靶,因此格外有種穿透到內心的清涼感,即使只是當作做什麼事時的背景音,也會很有效的。



禮拜六只要太陽下了山,就可以把《All Night Session! Vol. 1》放出來聽,這是《整個晚上》三張專輯的第一張,也是50年代爵士樂錄音的傳奇紀錄,如果有這種馬拉松競賽的話,那麼以鋼琴手Hampton Hawes領隊的這套應該會得冠軍吧。
這場超級馬拉松錄音,從1956年的11月12日晚上開始錄起,隔天的晚上收工,幾乎毫不浪費的花了24小時,作成了近200分鐘的三張偽現場傑作。


這個第一張,只有五首曲子,也是競跑錄音的開始,尤其在初夏默默放著,在持續不間斷的鋼琴聲裡,偶然發現低音提琴跑出來嘣嘣唱一段、空心電吉他也時常會接唱著合作無間的電弦音,而鼓,竟差不多都只是輕輕的敲著,而且一直和我們保持距離。
這種錄音的排列位置,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有種在熱帶雨林的濃密樹蔭的氣息。
週末晚,不管幹嘛,都滿適合。
另外,這位Hampton Hawes,開始彈鋼琴的時候,居然是三歲,被媽媽抱著開始了僅僅48年的超跑爵士鋼琴手的短生涯史。


星期天。
白天就可以開始聽了,更爽朗更輕盈的Duke Jordan三重奏出場,帶來號稱「最不追速度感」的咆勃爵士樂集《Two Loves》。
這9首歌、快一小時的三重奏,以三種樂器各自擔當主述的分工方式進行,就像樂評人講的彈法柔和、調子簡單,可以一整天都循環播放,也不會有黏膩感,或許因為錄音的地點在冷冷的北歐哥本哈根吧?怎麼聽都有股冰冰的氣息在其中。
來自1974年的《雙愛》,應該也很合適什麼都不做,只是瞪著窗外冒著煙的夏日風景,讓這些三重奏樂,好好的協助虛渡時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陳輝龍的沙龍
37會員
47內容數
黑膠收集,有很多事情,和藏書有很大雷同的地方。小說家陳輝龍剛好都是這兩種恐怖病毒的重度成癮者。這幾年,他被爵士樂黑膠發行中,一種更有劇烈快感的『新出土』previously unreleased 唱片牢牢綑綁住,只要一有爵士唱片新出土,他幾乎沒有落空過。將一張張拆封播放,把這些珍寶給抵達這裡的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輝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還有,本行最愛的其實是帕克和Dizzy演奏時的尖叫和大吼。 最後,大家看到唱片封套有一坨補上的牆痕,這邊說明一下,當作結束。 原因是遠在北半球的唱片行,搭上飛機飄搖的寄到島嶼南方的唱片行時,不知道是哪邊不道德的海關,蠻力的拆了一大批Charlie Parker的第一張,就是這張、就變成了這樣。
去年,ECM加了那一次錄音留存的同樣四首歌的不同版本,以兩張唱片加一本挾帶了實況黑白照片和手寫樂譜別冊,作為 50歲生日代表紀念盤發行。 這樣把五十年的議論連起來看,豈不正應驗了Mal Waldron在別冊的開頭說的那句話:「我覺得邊走邊回頭,不僅容易摔跤,還會搞到沒辦法繼續往前。」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
還有,本行最愛的其實是帕克和Dizzy演奏時的尖叫和大吼。 最後,大家看到唱片封套有一坨補上的牆痕,這邊說明一下,當作結束。 原因是遠在北半球的唱片行,搭上飛機飄搖的寄到島嶼南方的唱片行時,不知道是哪邊不道德的海關,蠻力的拆了一大批Charlie Parker的第一張,就是這張、就變成了這樣。
去年,ECM加了那一次錄音留存的同樣四首歌的不同版本,以兩張唱片加一本挾帶了實況黑白照片和手寫樂譜別冊,作為 50歲生日代表紀念盤發行。 這樣把五十年的議論連起來看,豈不正應驗了Mal Waldron在別冊的開頭說的那句話:「我覺得邊走邊回頭,不僅容易摔跤,還會搞到沒辦法繼續往前。」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