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8 講蜜蜜的爵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週末夜和禮拜天早上,要聽什麼?

文/攝影/黑膠收藏 ∣ 陳老闆唱片行


-
一般熱衷爵士樂的人,手上總會有一些ECM唱片公司出的CD,黑膠大概都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回溯收藏。
於是,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ECM就是一家數位碟時代的唱片公司,即使很不一般,但大部份的人還是習慣書架上陳列著類似攝影集封面的方塊塑膠殼模樣。
即使ECM是在1980年初Compact Disc發明不久後,就即刻使用這種數位先驅載體的前鋒團隊,但他們在1970年創業後的20年間,每張作品仍然都維持著黑膠發行的模式,即使在膠片最衰弱的1990年代裡。
-
他們1970年在慕尼黑的編號第一的1001作品《Free at Last(終於自由)》。是鋼琴家Mal Waldron離開美國後,1969年底和他的三重奏抵達歐洲,在德國路德維希堡為ECM錄下當年惡評到僅僅賣不到十分之一發行量的一張差點絕跡的稀奇抒情傑作。
-
這張在1970年發行時,被一面倒的綜合評論為「既不爵士、不搖滾、不藍調的不倫不類」的六首自由派前衛爵士黑膠,現在居然成為『1970年代最難收集的爵士黑膠名單』中的榜首。
2019年,ECM加了那一次錄音留存的同樣四首歌的不同版本,以兩張唱片加一本挾帶了實況黑白照片和手寫樂譜別冊,作為 50歲生日代表紀念盤發行。

這樣把五十年的議論連起來看,豈不正應驗了Mal Waldron在別冊的開頭說的那句話:「我覺得邊走邊回頭,不僅容易摔跤,還會搞到沒辦法繼續往前。」
-
這裡面唯一一首不是鋼琴家寫的曲子〈Willow Weep for Me〉,算是歷代爵士演歌的重點,幾乎每個人都唱過,但是當成獨奏式的變奏鋼琴彈的,他可能是最特別的一個。
2019年的版本裡,特別把長到快十分鐘的長版〈連楊柳都為我哭泣〉收錄進來,可以讓我們跟1970年的七分三十秒的版本好好的對照比較一下。
有個1980年後的女生在一個爵士討論版下留言,似乎說出了這組不朽名作繼續存在的好理由。
「我聽Billie Holiday唱〈連楊柳都為我哭泣〉時,感覺到一種慵懶的厭倦情緒,但連聽了兩種Mal Waldron三重奏彈的這首後,竟有種想要嚎啕大哭的超級感傷。」
這是本週休假的黑膠使用品建議,一組兩張,請好好享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47內容數
黑膠收集,有很多事情,和藏書有很大雷同的地方。小說家陳輝龍剛好都是這兩種恐怖病毒的重度成癮者。這幾年,他被爵士樂黑膠發行中,一種更有劇烈快感的『新出土』previously unreleased 唱片牢牢綑綁住,只要一有爵士唱片新出土,他幾乎沒有落空過。將一張張拆封播放,把這些珍寶給抵達這裡的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輝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
雖然這麼多以春、夏、秋、冬當名字的曲子,可是,這首《Summer Time》的爵士歌謠,很有可能是台灣人最熟的冠軍調子,即使不知道曲名,只要旋律響起,大部份人都能跟著哼完整首歌,到底是什麼原因...
夜雀飛行似的低音吉他聲,來自冰天凍地的斯德哥爾摩,然後還有貓頭鷹模樣的波斯豎琴一起在對談著什麼,這時候,跟著進入『出處』後,『出處』是哪裡?在哪裡?或許,應該有點領悟了。即使,困住我們的風雨,或是什麼說不出來的,仍然那麼嚴重...
這個第一張,只有五首曲子,也是競跑錄音的開始,尤其在初夏默默放著,在持續不間斷的鋼琴聲裡,偶然發現低音提琴跑出來嘣嘣唱一段、空心電吉他也時常會接唱著合作無間的電弦音,而鼓,竟差不多都只是輕輕的敲著,而且一直和我們保持距離。這種錄音的排列位置,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有種在熱帶雨林的濃密樹蔭的氣息...
...游離進出Jan Garbarek的saxophone幾乎讓我們以為他才是主角,隱晦持續的小提琴主奏Paul Giger以一種民樂式的爵士提琴和諧手段,持續給了我們在這個假期裡出世的和諧時光。 像進出了這個地表最高峰的漫遊似的神奇感,如果我們好好地聽完這張的話。
週末夜裡,無論如何,把門窗緊閉,讓Armstrong的小喇叭流暢幾十秒後,對我們悠悠講著他那時候〈昏昏欲睡的南方時光/When It's Sleepy Time Down South〉,很短、很親切、很深很有追憶的口語往事。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
雖然這麼多以春、夏、秋、冬當名字的曲子,可是,這首《Summer Time》的爵士歌謠,很有可能是台灣人最熟的冠軍調子,即使不知道曲名,只要旋律響起,大部份人都能跟著哼完整首歌,到底是什麼原因...
夜雀飛行似的低音吉他聲,來自冰天凍地的斯德哥爾摩,然後還有貓頭鷹模樣的波斯豎琴一起在對談著什麼,這時候,跟著進入『出處』後,『出處』是哪裡?在哪裡?或許,應該有點領悟了。即使,困住我們的風雨,或是什麼說不出來的,仍然那麼嚴重...
這個第一張,只有五首曲子,也是競跑錄音的開始,尤其在初夏默默放著,在持續不間斷的鋼琴聲裡,偶然發現低音提琴跑出來嘣嘣唱一段、空心電吉他也時常會接唱著合作無間的電弦音,而鼓,竟差不多都只是輕輕的敲著,而且一直和我們保持距離。這種錄音的排列位置,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有種在熱帶雨林的濃密樹蔭的氣息...
...游離進出Jan Garbarek的saxophone幾乎讓我們以為他才是主角,隱晦持續的小提琴主奏Paul Giger以一種民樂式的爵士提琴和諧手段,持續給了我們在這個假期裡出世的和諧時光。 像進出了這個地表最高峰的漫遊似的神奇感,如果我們好好地聽完這張的話。
週末夜裡,無論如何,把門窗緊閉,讓Armstrong的小喇叭流暢幾十秒後,對我們悠悠講著他那時候〈昏昏欲睡的南方時光/When It's Sleepy Time Down South〉,很短、很親切、很深很有追憶的口語往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曾經,這首歌一度成為我心目中的悲歌。隨着Ellen的離開,這首歌的意義好像也一併抹去了。有段時間,只是聽着前奏,也止不住眼淚,每句歌詞都是來得這樣的揪心。我在想,如果當時她聽着這首歌,是否就不會發生這一切?然後,又有一陣子,播着歌,隨機放出了這首,就馬上把歌換掉。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你一如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爵士小品,由Joe Garland所創作,是Glenn Miller Orchestra的成名之作,這也是最能代表40年代搖擺曲風的曲子-In The Mood。這首曲子歷久不衰,常被拿來在戲劇或節目中使用,香港歌手林子祥也曾填詞粵語收錄在他的專輯中,可說是其代表作。
Thumbnail
今天的曲單可以說是回憶加分為主,所以選了Beethoven - Für Elise。 雖然說給愛麗絲其實不是要寫給愛麗絲的,大家對於這段透過臺灣的垃圾車傳遍大街小巷的曲子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但對於我而言又多了一層意義,因為是已逝的母親生前在我小時候很喜歡彈的小品。 https://www.you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而這麼多的第一次,相信都會有不同的音樂在背後陪伴著我們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破碎,也支撐著青澀的叛逆與瘋狂。而這些,都將在我們邁入中年、人生經歷厚實後,所再也無法體會到的單純及深刻。
Thumbnail
在林夕書畫展這次展出的二十多幅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幅一個人的事。 這是一首不是太熱門的歌, 收錄在那英1999年的「乾脆」專輯中,順序在第六首。 這張專輯的主打歌無疑是乾脆,第二主打印象中是白絲線,但傳唱至今的卻是夢一場。 一個人的事, 曲調由輕輕柔柔的鋼琴襯底, 那英純熟略為
Thumbnail
可能因為這兩天的天氣不錯,心中莫名掠過了這首老歌,不自覺就哼起來了。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這應該是兒時記憶中很熟悉的一首曲子。不過第一次會完整哼或彈,大概是小學的時候。在當時學習古典鋼琴的日子裡
Thumbnail
上世紀七十年代最普遍的情況,經典流行曲必定被輕音樂團看上,用管弦樂器編成演奏樂。歌曲《Yesterday》已經超過 2,500 個人唱版本,演奏樂當然不甘寂寞,有可能是演繹流行曲最多版本的樂曲。
Thumbnail
電吉他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樂器,Country Music 喜愛它,搖滾簡直不能沒有它,樂曲《Walk Don't Run》便是十足的電吉他音樂,沒有人的演繹可勝於 The Ventures 樂團 1964年的版本。
Thumbnail
曾經,這首歌一度成為我心目中的悲歌。隨着Ellen的離開,這首歌的意義好像也一併抹去了。有段時間,只是聽着前奏,也止不住眼淚,每句歌詞都是來得這樣的揪心。我在想,如果當時她聽着這首歌,是否就不會發生這一切?然後,又有一陣子,播着歌,隨機放出了這首,就馬上把歌換掉。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你一如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爵士小品,由Joe Garland所創作,是Glenn Miller Orchestra的成名之作,這也是最能代表40年代搖擺曲風的曲子-In The Mood。這首曲子歷久不衰,常被拿來在戲劇或節目中使用,香港歌手林子祥也曾填詞粵語收錄在他的專輯中,可說是其代表作。
Thumbnail
今天的曲單可以說是回憶加分為主,所以選了Beethoven - Für Elise。 雖然說給愛麗絲其實不是要寫給愛麗絲的,大家對於這段透過臺灣的垃圾車傳遍大街小巷的曲子應該都是耳熟能詳,但對於我而言又多了一層意義,因為是已逝的母親生前在我小時候很喜歡彈的小品。 https://www.you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而這麼多的第一次,相信都會有不同的音樂在背後陪伴著我們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破碎,也支撐著青澀的叛逆與瘋狂。而這些,都將在我們邁入中年、人生經歷厚實後,所再也無法體會到的單純及深刻。
Thumbnail
在林夕書畫展這次展出的二十多幅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幅一個人的事。 這是一首不是太熱門的歌, 收錄在那英1999年的「乾脆」專輯中,順序在第六首。 這張專輯的主打歌無疑是乾脆,第二主打印象中是白絲線,但傳唱至今的卻是夢一場。 一個人的事, 曲調由輕輕柔柔的鋼琴襯底, 那英純熟略為
Thumbnail
可能因為這兩天的天氣不錯,心中莫名掠過了這首老歌,不自覺就哼起來了。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這應該是兒時記憶中很熟悉的一首曲子。不過第一次會完整哼或彈,大概是小學的時候。在當時學習古典鋼琴的日子裡
Thumbnail
上世紀七十年代最普遍的情況,經典流行曲必定被輕音樂團看上,用管弦樂器編成演奏樂。歌曲《Yesterday》已經超過 2,500 個人唱版本,演奏樂當然不甘寂寞,有可能是演繹流行曲最多版本的樂曲。
Thumbnail
電吉他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樂器,Country Music 喜愛它,搖滾簡直不能沒有它,樂曲《Walk Don't Run》便是十足的電吉他音樂,沒有人的演繹可勝於 The Ventures 樂團 1964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