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專題|《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在獵奇與除魅之間搖擺不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觀看 Netflix 紀實影集《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的過程是一個讓我焦躁的經驗。這部全長 219 分鐘的影集把焦點放在發生於 2013 年的「藍可兒死亡事件」,還有其事發地點──現已歇業的美國洛杉磯賽西爾酒店(Cecil Hotel)的歷史。這齣影集試圖採納各方說法,還原藍可兒事件的始末,並且為背後的網路偵探狂熱現象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留下紀錄。它或多或少觸及有趣的問題,但路上經過太多彎路曲折。

本齣影集之導演暨執行製作喬.布林傑(Joe Berlinger)實是享富盛名的紀錄片作者,其曾以十五年時間跟拍「西孟斐斯三人幫」案,並以第三部系列紀錄片《失樂園III : 煉獄》(Paradise Lost 3: Purgatory)獲得 2012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該套紀錄片曾在 2012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進行三部特別放映。喬.布林傑對犯罪的關注行之有年,不論是紀錄片電影或敘事劇情長片,如其執導之查克.艾弗隆主演的《極惡人魔》(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2019)就是改編自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魔泰德.邦迪的故事。

raw-image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還有一系列 Netflix 推出的紀實影集,都可能被列入犯罪紀實(True crime,或譯真實犯罪)片型的作品,亦即透過重新梳理一個刑事案件,探究駭人聽聞的細節,帶給觀眾一種獵奇的快感。從訪談資料得見,喬.布林傑本人對於犯罪紀實這一片型可能產生的娛樂性有所疑慮,他更意圖還原一些「真實」的狀況。我們或許也可以注意到他在本齣影集中試圖採納平衡表述,並且在結尾消去這種獵奇感。但大多時候,這部作品徘迴在試圖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與消去它之間的矛盾區域。

影集共有四集,從華裔加拿大籍留學生藍可兒於 2013 年 2 月在美國洛杉磯神秘失蹤開始,追溯她在賽西爾酒店出現的最後影像,推斷她身在何方、遭遇甚麼的過程。導演訪談了酒店時任經理、警探、住客、法醫、當時被網友公審之嫌疑犯,還有許多從四面八方湧來,意圖找出真相的網路偵探(web sleuths)。故事最大的魔障,是在敘事中把事件焦點放在賽西爾酒店的黑暗歷史,它身處的位置、它的歷史如何受洛杉磯都市發展變遷影響,恐怖的事件、遊民與犯罪人口、連續殺人犯入住,牽扯不清的命案等,導演並沒有參與敘述,但他讓這些充滿窺奇口吻的旁觀者去說,而這些敘述對於釐清這起悲劇產生誤導。

raw-image

當然,我們可以用善意的方式理解,就是這 219 分鐘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次對「大家如何討論藍可兒事件」的重現,導演意圖讓觀眾也進入網路偵探們尋覓真相、疑雲重重的過程,任何可能的猜測,對賽西爾酒店的黑暗想像、各種烏煙瘴氣的陰謀論,「酒店召喚了她」、「結核病疫情在附近散布」……等等,然後到了最後,再讓這些網路偵探承認他們也必須接受事實,也就是藍可兒事件真正指向的是一個內心世界豐富,卻飽負精神疾病所苦的年輕女子如何悲劇性地發生意外,過程中沒有神秘撒旦力量,沒有政府或警界的黑手,只有發生在我們周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更加被正視。透過這個過程,達成對這起事件的除魅,這是一種理解方式。

然而,在這個過程,它還是走了太多彎路。那些刻意加入的奇幻、懸疑配樂,還有那些將事件與陰謀論影做出的連結,其中甚至包括比較事件本身與清水崇恐怖電影《鬼水怪談》(仄暗い水の底から,2002)之好萊塢翻拍版《鬼水》(Dark Water,2005)的相似性,都一再提醒我這種獵奇敘事帶來的不快:一起社會事件,在加油添醋之後,變成一次並不精緻的廉價鬼屋體驗,所有刻意曲折的彎路與機關都礙於其真實性缺乏包裝,僅能變成某種觀光客經過「網路票選十大鬼屋」時的竊竊私語,然後再換來一些當地人的冷眼瞪視,而在腦中沾沾自喜、浮想聯翩。

raw-image

當然,影集架構有意反覆提醒觀眾應該注重藍可兒的精神狀況,這個指向定位出一個重新審視這起事件的價值。當紀錄片導演帶著我們跟隨如無頭蒼蠅般的鄉民、去重新解釋他們當時發現的各種花邊解讀,這些團團轉的茫然與煞有其事的陳述,最後要回到這個核心去被重新認識。「我認為民眾真心希望兇手存在,或是陰謀論會成真,因為現實讓人更加傷心。」在影集的最後十五分鐘,導演將目光聚焦在網路狂熱的集體自省,拆開其魅影重重的包裝。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感到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就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然名為「犯罪現場」(Crime Scene),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藍可兒生前以一個非常特別的方式被酒店的監視器紀錄下來,這段影像因此成為對她命運一個難以動搖的註解。儘管我們可以想像她有更多面向,但那個被視覺化的片刻,最終只有不斷被反覆觀看的數十秒電梯畫面。所以,當喬.布林傑運用時間去重現藍可兒自己在房間中使用社群網站的畫面時,這或許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去動搖以往我們直覺的討論方式,但同樣地,我們很難評估自己現在身處的相對位置離「真實」是更近或更遠。

raw-image

行文至此,我感受到所謂的犯罪紀實電影給予人的壓迫感,不論怎麼去談論它、用多少素材去嘗試理解,我們終究與所謂的真實隔著一扇門。我想到大衛.芬奇傑出的敘事電影《索命黃道帶》(Zodiac,2007)中,以一個參與兇案的狂熱「偵探」來當主視角,對其進行深入的刻劃。或許當我們靠近一點看,我們有機會從那些偏執與狂熱中看到更不一樣的東西,但當鏡頭拉遠,這些人只是一些 YouTuber 影片的資料畫面,它就只是反映出整個事件中最速食、最缺乏力量的面向。而這或許是觀看《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最讓人感到焦躁之處。

全文劇照提供:Netflix

raw-image
釀電影本月專題【人不見的鬼故事】,聚焦一系列探查陳年懸案的影集:《約克郡開膛手》、《守護者》、《夜行者:極惡連環殺手》,以及當年引發全球騷動的藍可兒之謎《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神秘案件讓人墜入五里霧,但往往更讓人發寒的,是世間的冷漠、大眾的盲目,以及網路風潮的暴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suki Kuang-avatar-img
2021/03/01
  哈哈,您大概真的不常上網吧,犯罪紀實從Serial那個系列開始,就是遊走於虛構和非虛構之間的類型,而這部紀錄片要對話的對象,很大一部份肯定是網路鬼故事的creepypasta類型——而那一類型,幾乎一半以上都是虛構小說,而其他的,則是幾乎無法證實個人經驗。   您對「真實」的堅持,恐怕已經超出對紀錄片的期待了。就美國而言,官方所定義的紀錄片就已經不必「客觀」了。而真要認真說,歷史紀錄本來就不存在「客觀」這種東西,「真實」也只是追求的目標,而非能評判呈現內容的標準。   除非,你能以實際紀錄來否定其「正確性」。   美國這麼大,多的是這種無法解決的案子,在美國普遍推崇理性主義的文化下依然無法解決,恐怕就得等有人發明時光機,才能呈現出「真實」喔——但就算他們的這種文化下的官方真實,我也會認為其中有嚴重的推理/合理猜測成分,遠遠不及理性客觀追求上的「真實」。   另一個原因,恐怕是台灣文化普遍未接受後現代主義,但北美已經很習慣這種「未定義」的狀態。以犯罪紀實類型來說,就是,只要證據不足,任何結論都有了可能性,因為沒有證據你就沒辦法反駁這種「獵奇」了。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記者曾報導過遺體不全......——「不全」的部分,是怎麼被兇手藍克給「處理」的?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記者曾報導過遺體不全......——「不全」的部分,是怎麼被兇手藍克給「處理」的?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大衛芬奇似乎酷愛謀殺案。從經典的《火線追緝令》到影集《破案神探》,都是以謀殺和辦案作為劇情主軸。但謀殺案只是題材,透過這個題材所展現出的敘事或風格才是觀影重點。這篇文章將簡短評論《索命黃道帶》、《龍紋身的女孩》與《控制》這三部謀殺類型電影,看看大衛芬奇在謀殺案這條路上走得多遠。
Thumbnail
大衛芬奇似乎酷愛謀殺案。從經典的《火線追緝令》到影集《破案神探》,都是以謀殺和辦案作為劇情主軸。但謀殺案只是題材,透過這個題材所展現出的敘事或風格才是觀影重點。這篇文章將簡短評論《索命黃道帶》、《龍紋身的女孩》與《控制》這三部謀殺類型電影,看看大衛芬奇在謀殺案這條路上走得多遠。
Thumbnail
統計力學有一個“系綜理論”,認為系綜平均可以替換時間平均。應用到這裡來的意思就是,這七間公寓裡橫向展現的世相,大可理解成某一個人的社會關係隨時間而縱向歷經的各態:從獨身到熱戀,從新婚到蜜月期結束,接下來發生分岔,要麼形成新的平衡,要麼在謊言中維持危險的平衡,要麼平衡徹底打破,然後進入離異狀態并輪迴。
Thumbnail
統計力學有一個“系綜理論”,認為系綜平均可以替換時間平均。應用到這裡來的意思就是,這七間公寓裡橫向展現的世相,大可理解成某一個人的社會關係隨時間而縱向歷經的各態:從獨身到熱戀,從新婚到蜜月期結束,接下來發生分岔,要麼形成新的平衡,要麼在謊言中維持危險的平衡,要麼平衡徹底打破,然後進入離異狀態并輪迴。
Thumbnail
在偵探電影中有種類型片稱為「誰幹的(Whodunit)」偵探片。Whodunit是Who has done it的連音,意思是「誰犯了這宗罪?」或「兇手是誰?」在這類電影,偵探與觀眾所知的線索都不多,但是隨著故事揭露愈多的線索,偵探會歸納出邏輯的推論,找出意想不到的的兇手。
Thumbnail
在偵探電影中有種類型片稱為「誰幹的(Whodunit)」偵探片。Whodunit是Who has done it的連音,意思是「誰犯了這宗罪?」或「兇手是誰?」在這類電影,偵探與觀眾所知的線索都不多,但是隨著故事揭露愈多的線索,偵探會歸納出邏輯的推論,找出意想不到的的兇手。
Thumbnail
螢幕偵探們上班啦!眾所期待的《華燈初上》第三季終於開播,這篇文推薦給大家 8 部精采謀殺電影,歡迎收藏。有 🅽 符號表示Netflix上就看得到喔! |推理系| 著重一步步靠近真相、抽絲剝繭的過程,劇情相對複雜,可以讓大腦運動起來! |犯罪系|
Thumbnail
螢幕偵探們上班啦!眾所期待的《華燈初上》第三季終於開播,這篇文推薦給大家 8 部精采謀殺電影,歡迎收藏。有 🅽 符號表示Netflix上就看得到喔! |推理系| 著重一步步靠近真相、抽絲剝繭的過程,劇情相對複雜,可以讓大腦運動起來! |犯罪系|
Thumbnail
傾斜做的2017年尾我遇到了人生第一部驚悚片-「緝魔」,由 莊凱勛、邵雨薇領銜主演。劇情的元素包含: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地方拍出最美好的那一幕,希望成為經典畫面永遠留存觀眾心中,沒有人會想跟別人說:那部電影那段殺人、強姦、焚屍的那場戲是在我這裡拍的耶。 老師們以為要拍「論語」嗎。
Thumbnail
傾斜做的2017年尾我遇到了人生第一部驚悚片-「緝魔」,由 莊凱勛、邵雨薇領銜主演。劇情的元素包含: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地方拍出最美好的那一幕,希望成為經典畫面永遠留存觀眾心中,沒有人會想跟別人說:那部電影那段殺人、強姦、焚屍的那場戲是在我這裡拍的耶。 老師們以為要拍「論語」嗎。
Thumbnail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名為「犯罪現場」,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Thumbnail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名為「犯罪現場」,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