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中生瘋小紅書!用簡體字是「潮流指標」 她傻:世代隔閡?》新聞標題一言敝之,完美道出
Dcard討論串對小紅書風潮的震撼。
或者更精準的形容,是對於彼此認知落差的意外感。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語言,但當流行衝擊到主流價值時,就很難避免彼此對立。儘管國中生在小紅書上的行為被可以理解為「在簡體平台上使用主流字體/用語,以求最高曝光量」的正當性,他們的語言習慣可能早已滲透生活,不管是使用其他社群媒體時,還是日常口語都會不自覺沿用,這也正是Dcard討論串中反覆提出的憂慮之一。
至於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則是我們對同溫層外的無知。
小紅書在台灣的知名度或許比不上微信,但熟悉精品、美妝的鄉民都知道這款app在相關領域的指標性,而新聞中的描述⋯⋯其實並不符合主流用戶使用小紅書的經驗。
除卻單純的購物記錄、產品使用心得不提,上面新品、折扣消息跑得比品牌還前面,而且各國互通有無,再小眾的品牌都能找到知音,甚至越小眾越受歡迎。
不過認真說起來,這裡指的小眾只是相對詞,重點不在於販售管道或者資金規模,而是它能否彰顯消費者的不凡品味。理想的小眾品牌必須上相,能擺拍出簡約時尚的ig風格照;知名度略遜於傳統大牌,普羅大眾無法直接參透,看在網友眼中卻又辨識度依舊。
小紅書用戶對精緻文化的嚮往從物質出發,一路發展到內在養成和生涯規劃,最後方能滿足網路形象。一系列「提升審美」主題文告訴你要看哪些電影學穿搭,哪本書的名言佳句值得作為人生典範;找出role model後,就來看看留學生和業界人士當初如何踏出第一步,現在又是怎麼計畫未來。瞭解職涯道理還得兼顧生活品質,諸如佈置、旅行、飲控等秘訣簡直收藏不完。這些悉心打造的生活需要留下紀錄,所幸有「ins風」圖庫啟發創作靈感,如果不夠,多得是攝影懶人包,教你天氣好/天氣不好/天氣剛剛好的時候該怎麼拍照,同步放送濾鏡公式和文案建議。
社群分析文章常以「中國版ig」形容小紅書,但在平台一波接一波改版/轉型以後,小紅書其實已經跳脫模仿,轉而建立出獨有的社群氛圍。比如主題取勝、素人也能衝出KOL觸及率,還有流量明星搭配一站式購物系統大方帶貨;這些主要得感謝人口紅利,不過精準演算法更是功不可沒。
^同樣主題,這精美的點閱數和ig完全兩樣情
(工商一下@esme.wu:有開箱有評論,即時分享我文章來不及寫的觀點XD)
喜歡設計師品牌服飾?新一季lookbook、跨海電商購買心得、秀場當地旅遊資訊、出鏡過的電影片單全部映入眼簾。喜歡韓系簡約風格?咖啡店推薦名單、設計師名椅介紹、對鏡自拍技巧、圍巾多種用法應有盡有。演算法勤於推薦類似資訊餵養大眾審美觀,滿足資訊焦慮的同時也讓「社群分眾化」成為一道壁壘,阻隔不同價值觀的溝通空間。當然一切全是基於市場需求:放眼望去還沒有哪款app以如此成熟的生態系服務女性用戶,完全符合大家求知與炫耀的需要,並且兼顧商業上的成功。
衝著社群上的指標意義,我從起初田野調查的心態,轉而成為小紅書(微)活躍用戶,這也才更發掘出原先忽略的問題。比如「人均白富美」現象(參見上海名媛群集資裝闊的新聞)、品牌公關和網美套好招的假見證、假數據,以及最可怕的:審查無所不在。任何文字/圖像都會經由平台把關,確保內容無虞才能正式刊出,連提及instagram這個對手app都會收到提醒,告知用戶該貼文將被降低觸及,建議修改內容。
盡信小紅書,不如無小紅書。可以欣賞它的功能性,當作搜集資料的管道之一,但若要全盤接收,恐怕會讓自己陷入思想上的侷限,還有政治問題相關的風險。
喔但如果想追蹤我的小紅書還是很歡迎(話鋒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