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妹妹,
很久沒有成功寫信給妳。這幾天我真心都有好好敲出字來,只是每次都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剛好久違地跟可愛的朋友們吃飯,她們看完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問我覺得有趣在哪裡,我想一想還是也寫下來跟妳分享。日本最近還有在上映《燃燒》,而我是去年東京影展的時候看的,是法語發音與英日雙字幕,法語我聽不懂,日語字幕翻譯稍微片段與簡白,跟英語字幕合在一起才能略微參透台詞是滿不一樣的體驗。底下有劇透喔,希望妳已經看過電影。
細節我有點忘記了,但整體印象《燒女》是一部清潔感跟聲音指引(ASMR木頭系列)很強的電影。視覺上我會說它的平衡很安穩,而不是說它美術做得多好或多好,因為整部電影似乎有想要脫離藝術片站在大眾中間的企圖,所以並沒有把一切搞得都很美或是異常寫實。我喜歡她們在相視的第一個眼神完全沒有激情。
剛看完的時候,我心裡一直有種微妙的出戲,是不是裡頭的作品是找了手很像的不同的畫家來畫?但又怎麼可能做那麼突兀的經營?倒不是畫風不一樣的問題,而是因為每次的畫都用不同企圖去開頭卻都形成不同的結尾,像是受到不同畫家的畫風影響,畫作經營的時間跟心境看起來不像故事順序一樣連戲。
結果剛剛回頭一查,竟然都是同一位畫家(女)的作品!還好我沒有在去年走出戲院之後就把這件事丟上網嘀咕!真是太淺太天真太丟人現眼!我竟然妄想用自己完全零分的藝術史與繪畫理論基礎來去看一雙早就實踐多年的手!吐血!
不過,這樣再接著一想,難怪在畫家角色被嗆後抹去第一幅肖像的臉時,我會大大感到舒坦。第一幅畫作之扁平,「她根本沒在看她啊」,與畫本身的立體感不完全相關,那比較像是:少數幫我畫過似顏繪、肖像畫的畫家或大大們,畫功再厲害也一樣,他們想靠基礎功與技巧去交代我的事情,跟我那些同學畫的我比起來,我也一看就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出了一次判斷錯誤之後,我沒想要再發表太多自以為的分析 (OAQ)。中間一度看得我很醉,在她們談起了戀愛之後,我好像是跟著窩在白紗裡面的人。而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每個觀者看它之後彈回來的力道。對於「情感」總是帶著距離感去想像或接近或處理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會對《燒女》有所反應,特別是那些「相信自己的凝視」的人們。
一方面是,畫家與模特兒是雙向的觀看與被觀看,而動用了「凝」的那種「看」,完全就是可以直接被察覺和被傳遞的⋯⋯另一方面,這種距離感竟然可以透過凝視而被消滅,甚至喚起互動得到回饋,比起被火燒或是了解到模特兒深深深處,都有更強烈的儀式感與詩性。
我在想,越是與人抱有一定疏離程度的人去看它,打回來的東西應該會越強。還有對藝術史、繪畫,甚至是對肖像畫有所研究的人,應該也更能享受到這部片更深層次的東西,不會像我,就是那個看完立刻知道自己念的書不夠多覺得慚愧(OAQ)
以一個有「盯著人看」和「把人畫在紙上」習慣的角度來說,在路上會截到想要描繪的對象,或立刻想動手畫下讓自己有感覺的人,這些衝動其實常常會有。繪畫或是所有創作的過程可以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打開自己和接收/吸取四周的過程,這種時候整個宇宙都纖細敏感,所有給妳回饋的東西不是會跟妳一起跳海就是會跟妳一起墜入愛河。用力地盯著我的模特兒看就愛上他們,或企圖要用熱烈的眼神讓模特兒回看我,甚至吸引對方+建立關係,這些完全都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所以,可能,因此我就更期盼畫家角色持續帶著跟她那份堅毅同調的漠然,但她們卻在一種必定的程序走向相愛。要不是最後的結尾,鏡頭拉得遠遠長長,我可能會在各種好好的敘事結束後生氣。她們最後再次互相凝視——兩邊都是單方面的「那種互相」——正因為她們並沒有再次相遇,才得以繼續相愛。她們沒有再次相好,就是讓我不會感到緊張的好結局。
哭了好多的點,不知道哪個點沒有哭到。可以的話我挺希望可以多看幾遍,即便再看一次的過程應該也會需要重複經歷那些:畫開了局之後受到各種外力與內力的衝擊,最後還要用不同心情去面對自己畫作的痛楚(雖然我現在的痛應該是來自基礎通通不夠)。
但我不會說我喜歡這部片。因為我就是畫家本人,我想畫我喜歡的人都畫不到,主角竟然可以把她的模特兒畫下來還能跟她快樂上床,太過分了,哪有這麼好的事,我不接受。
祝 若是去當人家繪畫麻斗的時候可以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或選擇什麼都不穿, 20210314, 蜜子。
#親愛的妹妹 #醒醒吧你沒有妹妹 #睡前一封信 #燃燒女子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