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作為他者的他者-「舒適之地Comfort Land」曾貞源個展

2021/03/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許多時候人們都期待在一貫的慌亂之中尋找生活確切的方向,只不過多數時間我們都很難以怡然自得的態度迎接可能的改變。看過「舒適之地」展覽後,讓我想起年代久遠的日劇《長假》,劇中傳達人在面對下一階段的目標前,如何面對那一段不知所措與無所事事的時光。在籌備這個展覽的期間,貞源正處於告別過去並徘徊於人生下一階段前的時刻,在擺平繁瑣的論文格式與勞心的兵役後,他有了一個放長假的時間,可以暫時遠離種種枷鎖,放慢步調與無所顧忌地審視自己的創作。而「舒適之地」或許可以看作是他如何在這個上天給他的長假期間,[1]慢下腳步來思考過去種種與面對未知的過程。
貞源在去年這段放長假的時間,用了半年移居至金門,成為當地文化局補助下的駐地藝術家。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檔展覽,呈現著藝術家在金門所體會到的離島文化與歷史軌跡,但其實不然。因此我想透過自己實際前往金門探訪藝術家的經驗,與伴隨他準備「舒適之地」這場展覽的過程,依著時序以兩個子標題的方式書寫,梳理他現階段的創作。
「舒適之地Comfort Land」曾貞源個展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成功沙灘
來不及跟上四個月兵役,只好自認倒楣當上最後一屆一年義務役的貞源,在2020年7月一退伍就無縫接軌飛往金門,作為在金門文化局補助下,為期半年的駐地藝術家。於是家裡沙發都還沒坐熱,役男氣息尚未完全消退之時,他便收拾行李前往陌生小島短居,作為面對人生新階段的緩衝。而我也在沒有含糊絕對酷暑的8月,以探訪駐地藝術家兼轉職撫慰身心的理由,搭上前往金門的班機。一集看劇的時間,便到達了充滿紅土已歷史層疊中除役的戰地。
在行經無數銅像圓環與斑駁迷彩牆後,終於抵達藝術家在成功沙灘旁已整修過的短居平房,面對眼前的一片空曠與不怎麼浪漫的海浪聲,對於個性實際也沒有探險精神的我來說,實在不曉得要如何在這無邊際的海防前線旁,安居半年更甚至是創作。雖然金門早已不是與外界隔絕的封閉小島,不過對於居住在前海防要塞邊的藝術家與來探訪暫居的我來說,網路的荒蕪卻是事實。網路不穩的時候,體感時間度秒如年,原來要把一個人隔絕置外其實很簡單,這樣的想法油然而生。所幸文化局很快地就解決了藝術家網路匱乏的問題。對於住在海峽另一邊習慣搭乘捷運、習慣下樓就有早餐店的我而言,實在無法在這個曝曬於烈陽的島上,以隨時可能會沒有網路的心情騎車探索景點、享受迷路,更何況金門至今仍有幾個地方尚未開放讓你自由探險。因此不論是對於像貞源這樣暫居金門的外地人,或是如我一般的觀光客,網路的順暢無疑可以被寫進探訪前任戰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為了解決生活所需,從一開始的「金門早餐」、「金門麥當勞」、「金門洗衣店」、「金門超市」,漸漸的貞源的手機瀏覽記錄開始增加「金門圓環」、「金門的樹」、「金門當兵」、「金門鬼屋」等等與歷史相關的提問。在網路搜尋的過程中,戰時的軍旅軼事、靈異傳聞,或是在當時因情勢而封鎖的事件,漸漸地被一個又一個的超連結打撈上來。在透過網路而看見這些轉述又轉述的故事裡,貞源開始意識到自己被這個早已找不到源頭或是無法被證實的狀態所吸引,而這樣的感受也作為他在「舒適之地」個展中,重要的創作核心。對他而言,在金門成為駐地藝術家的期間,重要的不是過去歷史與文化給他的震撼,而是這些戰地與民俗故事被轉述甚至改寫後,呈現出如都市傳說般的樣貌。透過網路,他知道了林毅夫在金門服役時泅泳叛逃的事件,而當時到底有沒有抱四顆籃球渡海,至今也是無法證實;烈嶼的烈女廟是一位軍人受到夢的感召而建立,至今這座廟宇所供奉的女子,成為了當地居民真實相信的存在;還有好幾個版本的無頭部隊半夜操練的傳說。這些不斷在當地口耳相傳,卻因時間而成為網路改寫的故事,讓他覺得自己置身於金門事外,網路故事所構成的金門好像還比他所居的岸邊平房還真實,不過這樣的感受也許是他作為一位沒有信仰與戰地經驗的他者才會有的體悟吧。
作為一位在事件中的他者,對許多藝術家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在置身事內時容易隨著環境而平坦,唯有置身事外,生活中的不合理與謬論才有可能被看見。這或許就是貞源在這檔展覽中,一直想傳達卻又難以言語的感受,他很難單純透過文字,訴說金門給他的置外感。雖然彼此有著相同的語言、歷史,甚至我們共享選擇政治的權利,但因為雙方相識的時間、媒介與路徑不同,你的真心與原貌在我心裡也會變得不同。
舒適之地
離開金門的三個月後,貞源回到城市實踐與新竹鐵道藝術村在兩年前所預定的展覽之約。駐地金門的期間,他所完成的作品並不多,本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回到城市後才開始的創作。對他而言,寫實風景與在地歷史田調並不是創作的目的,個人視覺經驗的累積才是其繪畫主要的資料來源。或許你能在他這次的作品裡,看到一些類似迷彩或是跟民俗有關的色彩,這是他擷取禮俗中那些強調彼岸存在的記號,這些色塊的意義在他的作品裡並不直接指涉信仰,而是呈現他所聽過的故事,其原貌如何被一層又一層的絢麗所隱藏。
在金門被網路置外的經驗,以及那些以訛傳訛的故事,讓貞源深刻感受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真實,可以是透過各種過渡或轉譯而構築。在這次展出的幾件作品中,都出現了「火焰」與「燃燒」的意象,這是相較他以往作品中十分明顯的改變。火在信仰中作為接引與傳送心意至彼岸的媒介,然而在當今,火有時則被當作抹去前任存在的儀式。透過火焰,一切故事彷彿便能改寫,從明火過渡到煙,這之間的轉生說明著故事還有多少時間會變質。在作品裡,可以看見枯枝燎原之火、高溫的青藍火焰、遇熱融化的熔岩、飄散於公路盡頭的煙,不同型態的火代表著故事原貌如何因轉譯而改變,事件如何因轉述而漸漸失去真實性。因此可以說「火」是藝術家給予觀眾最為明確的邀請,你必須先隨著火的暗示,才能慢慢窺探藝術家想隱藏在畫面背後的真實。
曾貞源作品中的火焰意象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遮蔽與掩蓋是貞源作品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或許他很難跟觀者明確地解釋畫面中線條、幾何色塊、圖像拼貼、雷射貼紙的個別意義,因為它們出現的目的都是透過奪人眼目的外貌而掩蓋底層不想被看見的故事。畫面中的魚頭、甲殼類海鮮、動物頭骨,這些看似有弦外之音的圖像,其實是一種聲東擊西的隱身法。對於作品而言,藝術家透過去色與變形的方式褪去圖像原有的意義,目的是運用拼貼的手法讓觀者置身於圖像之外,就像寓言故事中總會有個半路出現的華美營地誘導你休息,但其實目的是阻礙你走向破關的正確道路。
過去人們用信仰建造真實,而當今我們用濾鏡偽裝真實。貞源作品中的色塊與拼貼就如手機濾鏡的功能,透過層層的罩染,掩蓋故事的不完美或是不想被看見的領域,它們透過華美的外衣以嶄新的樣貌呈現於眾人眼前。這麼多的堆疊與遮蔽,其實也代表著藝術家如何珍視這段沒人逼著前進的長假時刻,在告別了學校與兵役之後,貞源短暫退去了被社會賦予的角色與身份,他終於有了一段懶洋洋的時間,擁有不被打擾的舒適之地,在這裡他可以透過繪畫思索什麼才是那個最自在的自己。透過展覽,觀者其實無法了解藝術家的真實所見,或是他在金門因網路而發現的軼事,也因仍想保有自己的舒適之地,他才極盡可能的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掩蓋,讓你看不到他的真心,而或許也只有在離開展場後,我們才能以一種他者的視角拼湊出沉潛在作品底層可能的密語或意義。

[1] 日劇《長假》的經典名言:「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是上帝給的長假,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結束,時來運轉,人生才是真正開始了。」

    鄭薇
    鄭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