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英雄傳」可算是金庸先生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作品,小說中的兩位主角「郭靖」、「楊康」之名取自宋欽宗年號「靖康」,寓意「靖康恥猶未雪」,並藉此引出這兩位少俠與當時大環境的關係。然而,宋朝雖然是國祚頗長的中原王朝,但是疆域主要在南方,所以,要理解「大漠英雄傳」的大歷史背景還是得從金庸先生的前一部作品「天龍八部」談起。
在「天龍八部」中,金庸先生以「喬峰」所鋪陳出的遼宋緊張是很明顯的,但是,從「虛竹」身上開展而出的「西夏」與 「宋朝」的關係就很曖昧了,然而,西夏的命運其實與宋、遼、金 都密切相連,是理解「靖康之難」和亞洲「遊牧和綠洲風雲」的關鍵,想必也是金庸先生最初費心著墨的理由,值得用心的讀者進一步推敲。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些唐末的西域歷史。
相較於定居民族,行動飄忽不定的遊牧民族聚散相對無常,族群的歷史也不容易書寫,不過,因為「馬」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所以,也有許多遊牧民族開始在華夏大地上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只是,在(西元751年)「黑衣大食」(穆罕默德的叔父後人)所建立的阿拔斯王朝打敗唐朝軍隊後,唐朝的威信大減,造紙術的秘密也因此外洩,數年後,即發生「安史之亂」,讓唐帝國元氣大傷,幸有崛起於蒙古高原的(突厥系)回紇幫忙平亂,從此也將西域的經營權讓給回紇。
掌握西域的回紇後來建立了一個軍事強大的帝國,靠著「絹馬交易」將東方的絹絲賣給西方,西方的馬匹賣給東方,獲得可觀的利潤。只是到了九世紀中葉,蒙古高原遭逢天災,連帶使回紇內部內亂頻仍,各部族紛紛遷徙,有一部份則遷到南方,歸順唐朝,有一部分遷到塔里木盆地,也有一部分持續向西遷徙,在伊斯蘭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這過程中,蒙古高原於十世紀時出現了另一支實力超強的
契丹集團,這支契丹集團的祖先可以上溯到西元四世紀,當時,騎著
白馬的青年與駕著
牛車的少女結婚後,生下八個兒子,後來各自成為部族首領,稱「契丹八部族」,原本是「邦聯形式」但是到了(西元917年)耶律阿保機時稱帝,將國名從「契丹」改為「遼」。不過,遼國自耶律阿保機後也許有南面稱王的打算,但是,自唐亡後,中原地區就陷入混亂,要到(西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代後,局勢才算比較穩定。(相關文章: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時間上看來,耶律阿保機稱帝早於趙匡癮,但是,強烈的民族意識讓遼國貴族在建國之路上有點搖擺不定,一方面想要保有自身的契丹文化,一方面又想要掌握華夏文化的資源,所以,武力雖強,在經濟上卻漸趨弱勢,最後選擇了與一心繼承「大唐」道統,經濟力強大、但軍事力量不強的宋朝維持勉強的和平關係。(相關文章:
當局者迷的兄弟之爭)
然而,遼宋之間的對峙關係,卻給了西夏獨立的機會。
西夏是西元九世紀後期崛起的一股勢力,其首領拓跋思恭因為助唐朝平定黃巢之亂而崛起,如前所述,當時蒙古高原和黃河流域因天候異常使局勢變動很大,回紇勢力崩解,東部有契丹興起,西部則有黨項勢力抬頭,從唐末到北宋以拓拔氏世代相傳,一直是夏、綏、銀、宥四州(大約是今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的統治者。
不過,為什麼天龍八部中,西夏的開國皇帝姓「李」呢?
這是因為拓跋思恭協助平亂,唐朝皇帝所賜的姓,表示感恩之外,自然要想法讓大家變成一家人啦!另外,宋朝也一直以「道統」自居,所以,自然也將西夏王朝視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更何況,這李家在宋太宗與北漢作戰時也是支持宋朝的。
只是,後來李家發生皇位繼承糾紛,分別尋求遼宋支持,其中遼國支持李繼遷獨立建國,宋朝支持李繼捧出任夏州刺史外,並賜姓趙。
趙繼捧最後不敵李繼遷,於是,李繼遷成了夏國國主,開始了兩面外交。有時靠攏遼國、有時臣服宋朝,也算是鞏固了自家的地盤。其子李德明也採取同樣的政策,一方面當宋真宗的「守正功臣」,一方面當遼聖宗的「西平王」。(當然,除了這些頭銜以外,還有些經濟上的實質好處。)
到了西元1032年,德明去世,其子元昊繼任後,不願再臣服宋朝,開始特意突顯黨項的民族意識,創建西夏民族文字「蕃書」外,也逐步仿效宋朝,建立國家體制。
(下圖是西夏文書寫的華嚴經。翻拍自何創時基金會出版品。)
面對元昊這些自立為王的動作,宋廷的態度也開始轉為強硬,並且毫不猶豫地展開各種反擊,包括在邊境取消與西夏互市,對西夏實施經濟制裁,並且開始招募全國各地精兵,以圖增強西北的軍事力量。
韓琦和范仲淹就在此時被指派擔任軍事將領,只是韓琦主張積極進攻,找西夏主力決戰、速戰速決,范仲淹卻主張採取穩紮穩打、好好訓練邊塞軍隊後,再從積極防禦步步求勝。
(下面這首「漁家傲」即是范仲淹在對西夏作戰時所作。)
宋與西夏開打後,西夏多次取得勝利,但也因為兵力和精力消耗在戰場上,國力日益困頓,百姓「飲無茶、衣帛貴」,怨言四起,加以范仲淹的政策奏效,所以,西夏開始有求和之意,宋仁宗慶歷四年(西元1044年)遂有「慶曆和議」,這項和議雖然為北宋的西北邊疆換來大致和平,但仍不時有零星戰役,卻要每年賜給西夏絹、茶、銀等,加上遼國兩年前趁宋夏戰爭要了些歲幣,令北宋政府的財政負擔大為增加。
不過,當時北宋付得起,所以大致沒有問題,只是,到了神宗朝,宋朝歷經新法改革,國力稍強,又想併吞西夏,只是沒有成功,到了哲宗即位初期,高太后執政,對西夏的態度以綏靖為主,而這也是金庸對「天龍八部」的歷史設定。
宋與西夏的關係到了宋哲宗開始親政時又有了轉變,哲宗繼承父志,銳意開發邊境,最後取得了「平夏城之戰」的勝利。到了徽宗時,北宋和西夏國力都已衰敗,所以戰事也相對縮短,加以遼國又跳出來支持西夏,算是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打著反遼的新演員「女真」隨即出場,而且很快就被宋朝注意到,想要拉攏其成為共同對抗 「遼夏聯盟」的局面,只是,大多宋人大概無法想到反遼的女真仿效漢制建立「金朝」後,在短短十年內,就滅了曾經盛極一時的遼國,兩年後就滅了北宋,俘虜的徽宗、欽宗,史稱「靖康之禍」。
靖康之變中,欽宗與徽宗不僅被俘,而且被極盡羞辱。
據傳,宋徽宗在被擄劫北上時,被迫在大冬天穿著羊皮,扮作畜生受人侮辱外,后妃也不斷被金軍侮辱,到了金國王庭,除了帝位被廢,還被封為「昏德公」。至於,欽宗,除了被改封為重昏侯外,也同樣是金國貴族取樂的對象,最後,還在金國貴族的玩樂中,從馬上摔下,被亂馬踩踏而死。
下面這首岳飛的「滿江紅」大概是關於中原王朝對於「靖康恥」最為深刻的詞作了。
不過,南宋和北宋皇室雖然血緣密切,但「換了首都就換了腦袋」,和岳飛想法並不一樣,所以,一開始,南宋朝廷比較中意的似乎是秦檜的提議,與金議和。
不過,從范仲淹開始的士大夫氣節在南宋朝廷持續發揮作用,所以整個南宋一朝雖然有人想在南方享福享樂,還是有人想要北伐朝天闕。只是,宋金長期戰戰和和,就管不太到西夏了。西夏也因為金的興起享受了一段好時光。只是,等到蒙古興起,居蒙古滅金的重要戰略地位的西夏也沒有獨立生存的空間了。然而,這時,西夏和南宋在外交軍事上的關係已經很淡薄了,所以西夏亡時,在南宋並沒有激起太大震撼。這也是西夏在「大漠英雄傳」中戲份不如「天龍八部」中吃重的緣故。
不過,就民族史觀點來說,契丹、黨項、女真、蒙古都屬於廣義的鮮卑族,所以他們可能都以「海東青」為戰神,這應當是大漠英雄傳中郭靖所養的「雙鵰」的原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