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近日閱讀了黎澍先生所述之《幽冥問答錄》,頗有感觸。
以下節錄:
問:僧道誦經,超度幽靈,於亡人究有利益否?
答:僧道誦經,於亡人有無利益,殊不可一概而論。譬如其人生前大善,死後立生天界,彼固無須此功德為也。若其人生前大惡,死後立墮地獄,彼亦不易享受此功德也。至庸常之人,生前無大善惡,得誦經超度,則幽冥增光,罪業減輕,利益殊巨;惟誦經之人,道行高低,亦有莫大關係。若誦經之人,係高僧或孝子賢孫,則誦經一卷,抵庸僧所誦十倍;或雖係庸常僧道,至誠恪誦,亦有相當利益;若無行僧道,心不專誠,則利益殊微,或且毫無利益,但亦決不至有過耳。惟誦經最好在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以內,過此以往,恐亡人業已轉生他界,其功德輾轉存記,死者不能即受耳。
心得:
按作者所述,從受者來說,分成三種狀況,大善,大惡,平庸。以他的管轄以及層級來看,他所判的過程中,只有平庸之人所得到的效益最立即明顯,所以對於大善大惡之人,凡夫所誦念的經文功德相較之下很渺小罷了。
從誦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至誠與否,一句阿彌陀佛在菩薩的口中唸出來,跟凡夫隨意的唸誦,功德就有天差地遠的差異了。
因此誦經的過程最重要的在於誠心,存乎一念的誦持,以及誦持後,按照經文所述的去做。若能依教奉行,才能進入「信」的階段,否則會依然流於遲滯不前的狀態。大概是依照眾生留戀執著娑婆世界的狀況的多少來做分野吧!留戀世俗的東西越多,越放不下玩樂,物質,五蘊所觸,那就越不能進入經文的核心,這樣的誦經,就會減少修行法身功德的狀態,而是多停留在修福報的狀態上。
期許自己早日圓滿人世種種羈絆過程,努力進入放下娑婆世界萬相的五蘊執著圈套中。
(分享完畢)
生死是人生大事,我們對於「生」都感到欣喜,對於「死亡」,大多數人選擇逃避,覺得不會那麼快輪到我,然而,既有生就有死,誰也逃不了。
對於往生者,佛法很注重在四十九天之內為其做佛事來利益往生者。
以下引用自聖嚴法師開示《如何做佛事?》:「佛事不是儀式,不可把佛事做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盡可能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過世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通常,人在死後,若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若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若修淨業,即可往生淨土。否則的話,就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隨緣、隨業轉生。
在未轉生之前,為他超度,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為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墮三塗,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塗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淨土,也能使他蓮品高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後,當然還是可以做佛事,同樣可使亡者得到超度與救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經轉生或下墮,就沒有辦法挽回他投生的類別。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的記載,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人在過世之後,會往生淨土、天道或是在地府接受審判等待轉生,或者在地府受刑罰……等,皆是根據往生者所有的善惡業及修為而定。家屬為往生的親人做超渡佛事,都是期望親人可以往生善道並繼續修學佛法。在牟尼精舍可以請示超渡自己的祖先或往生的親人需要多少功德以專案迴向,有許多超渡的相關文章都值得閱讀參考。我們要超渡往生者,以至誠恭敬的心誦經功德最大,莫輕忽自己至誠心所造就的功德力量。
生死無常,平日應當趁著尚有精神體力之時,認真的修行佛法,自業自消、自性自渡,而不是等到了無常到來,才想要依靠是否有人可以超渡!自己在世時就能自渡是最好的,《地藏經》:「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地藏經》又云:「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人生縱然有許多苦,但是死後還要輪迴甚至墮惡道,那才是真正的大苦!
佛菩薩以慈悲與智慧為眾生開示了大乘經典,如:《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六祖壇經》……等,依靠這些經典來做為我們每日修學的讀誦經典,我們要在這些經典開示中覺悟、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無論生活中遭遇各種磨練與困境,只要有佛法,都能讓我們在此一生中,自己來超渡自己。《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去極樂世界要靠自己修,不是靠別人超度,決定性是在自己,這是自性自渡。要自性自渡,不是他人渡;考試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佛祖來,沒有用心修到那個境界,還是不能去淨土,如同台大教授來,自己不認真讀書,也是不能上台大。」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必經之路,但是死,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輪迴、另一個轉換點。在面對未來的死亡可以是一個更好的轉換點,我們必須從此刻起,要誠實認真地面對自己,依靠佛菩薩的開示修學,且修行不能懈怠,每日懺悔勤消業障,內省修正心性,才能了生脫死,不枉此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