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個可以連結任何事物的媒介
不愛讀書的人也可透過書來相互連結
Q:開書店的原因?
在對談的環節裏,被問及來到苗栗開書店的契機為何時,龔心怡表示閱讀這件事自幼就一直存在著。
他說小時候會有許多童書商到家裡推銷書籍,因為媽媽是老師,所以就夠買了許多套書、童話故事、百科等給小孩看,所以成長的歷程中,閱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相較之下,圖書館雖然有很多書籍,但對他來講,圖書館是個有壓力的閱讀環境。加上借來的書總是擔心會弄破、弄髒,所以通常還是看家裡或自己買來的書。
後來會到苗栗開書店,一開始其實只是想弄一個空間,覺得有個空間可以發生些什麼事。曾經學過咖啡課程的龔心怡,一開始也有想過開一間咖啡店,但他後來發現,書是一個可以連結所有領域的的媒介,幾乎任何事都可以透過書產生連結。
像他的合夥人,雖然不愛看書,但有人說書給他聽,他會很開心。類似的,書店的客人裏,也都是來書店參加講座,但不見得會買書的人。所以聲音產業的需求其實是存在的。
有許多書店開始製作起podcast,聲音產業其實是「閱讀過度」下產生的需求之一,也可以是書發揮價值的另一種途徑。
沈孟穎的經歷也和龔心怡差不多,也是從小家裡都很多書籍可看,然後也不習慣到圖書館借書看的閱讀模式。他說他看書喜歡同時看很多本,東看看、西看看,先看喜歡的部分,最後再慢慢把書看完。這讓他變成圖書館的逾期大戶。到最後,他還是乾脆自己買書來看。
至於會在安平運河的海關古蹟開書店,沈孟穎說這和他閱讀建築史的經歷有關。沈孟穎專研建築史,也教授過相關的課程,在這領域多少都會碰到古蹟活化的議題,這讓他思考過找一個實際的場地來操作看看。這便是時之河書屋開始的契機。
最糟也不過如此 就在限制中找自由吧
Q:人們常說閱讀產業在萎縮,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刻開書店?
沈孟穎認為,這幾年紙本閱讀的數字的確是下降。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閱讀,我們其實閱讀太多東西了,人們每天從手機、電腦等媒介閱讀了許多的資訊。但紙本閱讀真的沒有優點嗎?對愛書的人,大概沒辦法接受這樣的答案。沈孟穎認為紙本書還是有他的特點在,所以不信邪,還是開了書店做做看。
而龔心怡也常被問到,為什麼要在這個那麼壞的時機點到苗栗開書店?他覺得,這是出於自身的需要。因為在苗栗,幾乎找不到書店可以買書,所以乾脆就自己開一間書店。至於開書店是否會賺錢這件事,龔心怡認為最壞狀況,也不過就是失敗了再回去上班而已,其實也沒有壞到哪。雖然現在閱讀的風氣可能不是那麼好,「但就是在限制中找自由吧!」
古蹟開書店限制多 時之河書屋寶貴經驗分享
Q:搬離書店的原因?
時之河書屋和日榮本屋在2020年都面臨了類似的狀況:時之河書屋未再和政府續約,目前打算把書店搬到成功大學附近;而日榮本屋則是因租約問題,很臨時的把書店搬到新的位址去。
讓沈孟穎決定離開安平的原因,在於他發現在觀光古蹟處開書店,自己的經營策略有所錯誤。他觀察到,一般遊客到觀光景點遊玩時,不太會花時間在書店身上。遊客可能願意逛選物店,逛逛帶個土產就走,但不太可能特意到觀光區買書。
另外,時之河書店位於古蹟內,必須維護古蹟的樣貌,不能烹飪,不能修改建築外觀,限制很多,這使得書店內很難辦大型的活動。沈孟穎回顧,有幾次舉辦新書發表會或演講,來到書店的客人經常只能擠在看不到作者的角落,這讓他很不好意思。
除了古蹟建築的限制外,依據合約,書店外的大草坪也需要維護,而這維護的費用遠超出想像。同時,當初沈孟穎曾幻想過可以在草坪上舉辦市集或藝文活動。然而實際執行時發現,在戶外舉辦座談可能會氣溫過熱,不見得適合。而天氣壞時,更是讓舉辦活動的他感到吃不消。回憶起去年舉辦的市集,那彷彿遇到颱風的天氣,讓主辦人沈孟穎、以及一同參加市集的龔心怡都不禁苦笑。
最後,就是接政府的委外開書店,很多事情就必須照規定的步驟層層往來,比較不能靈活辦事。尤其經營獨立書店的職災之一,就是書店主人很容易被書店綁死,和政府簽約的書店更是如此,必須依照時間開店關店。沈孟穎的弟弟本事攝影師,為了書店已經將近一年無法好好接案做攝影的工作。
種種因素,都是讓沈孟穎決定將時之河搬離安平的原因。
而日榮本屋搬家的原因,是因為房租合約的問題。當初尋找書店店址時,透過朋友親戚找到原址的老房。老房的房東是一對高齡80來歲的老夫婦,他們年事已高,對於合約問題比較沒那麼多心力處理。所以雖然第一年為了書店立案的緣故有簽合約,但第二年就沒簽了。
沒想到就在書店經營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屋主臨時告知要將房子賣給其他人的消息。於是,龔心怡花了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就緊急的打包存書、尋覓新址、搬遷書店。
漂亮的書籍封面是吸引人們想要閱讀的第一步,而書籍的影視化也是讓人們願意回頭讀書的途徑之一
找到閱讀有趣的moment 書店提供「相遇」的機會
Q:書店為什麼要繼續開下去?從1111書店罷工事件談起
沈孟穎和龔心怡兩人會開始比較熟,和1111書店罷工事件有很大關係。當時看了很多網路鄉民的批評,龔心怡說這事件彷彿「引蛇出洞」,彷彿所有的批評一瞬間全湧了出來。
沈孟穎說,書店平時收到很多客人的善意,大家都知道書店經營不易,所以即便咖啡難喝,大家也不會有太多要求。然而1111事件後,發現有很多人對書店不解,也很多批評。有些人可能會給書店很多的建議,認為書店應該要怎麼做、怎麼做,但其實書店的大家一直以來真的都很努力。
沈孟穎說,他很贊同詹宏志說的,書店經營的重點在「氛圍」,也就是書店提供了一個求知的氛圍。他附和龔心怡說的,有些客人也許真的沒太多興趣買書,但喜歡聽演講、聽人說書。這些客人也許聽著聽著,某一天突然就想買書了。所以書店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在創造這種機會。
沈孟穎認為這不是博客來這樣的網路書店做得到的。演算法可能會投其所好,但可能不太會介紹你不認識、不喜歡的東西。而書店是一個創造「相遇」的場域,可以讓人認識新東西、讓人願意認識不同店的選書。對沈孟穎而言,這就是他願意繼續在書店之路走下去的動力。
而龔心怡則認為,創造客人願意拿起書、看書的moment。他舉例,近來有許多影視改編作品,都讓很多人試著從影視作品回過頭來看書。同樣地,書也是一個起點,可以帶領人們再見識到其他世界,就像石田衣良可以讓人認識池代西,村上春樹可以讓人認識爵士樂一樣。
換句話說,書必須要讓人感到有趣。也因此龔心怡認為書一定要設計的漂亮好看。他說就算客人只是到書店喝咖啡、吃肉桂捲,但若在充滿新書的環境裡,看到了漂亮的書封,對書產生了興趣,這都是件好事。他說曾有學生本來在書店外等公車,後來進書店問是否有穿搭相關的書,經過介紹後他發現了一本漂亮的書籍,產生了興趣。這就是一個吸引讀者翻開書的moment。
然後兩位書店主人也都觀察到,其實小孩很喜歡讀書,常常會到書店看繪本不願意走,甚至同一本書一看再看。反而是爸媽不愛讀書,還經常把小孩帶離閱讀的環境,或是說「功課比較重要」這類的話。所以或許,大家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