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台灣】到很久沒去的書店裡,走走看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王禹雯

逛書店作為一個行程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

舉我家附近曾經存在的金石堂為例,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歷時一小時到四五小時不等,端看有沒有找到想讀的書,然後讀了多久——現在說起來可能有點不好意思,但很多書我都是在書店看了一半才決定要買回家。

那不僅僅是一種盡情試閱的自由,光是挑書的過程就帶來許多滿足感:瀏覽架上排列整齊的書背以及上面的標題,有時指認熟悉的作家和出版社,若發現有興趣的文字組合,就把書抽出來,端詳它的封面設計、撫觸紙質,閱讀封底的介紹文字——很多書的封底實在不知所云,若是只用評語充塞版面、或根本寫不清楚它想帶給讀者什麼,我就會把它放回架上。只有當這第二層檢驗也過關,我才會翻開來看。

這一連串挑選的過程組合起來,使我能夠對一本書有基本的要求,如果書籍內容不符預期就有能夠追究的對象:出版社、作者、書腰的推薦者,甚至進貨的書店;但我作為讀者當然也要承擔責任,因為是我自己站在滿山滿谷的書堆前把它選出來的。我想說的是,在書店裡挑書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透過陳列與選擇,在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兩端建立具體的連結。

這和上網訂書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瀏覽分類頁面、點進個別書籍、閱讀書介,流程看起來相似,卻無形中少去很多可能。

首先,在網路書店中,我們鮮少去看新書、暢銷榜、主題活動以外的書籍,那些不慍不火的書一旦落到該分類的五頁以後,就不再擁有被大眾看見的機會,即使屬於它們的頁面一直在那裡。

再者,網頁上的書介沒有篇幅限制,各家出版社似乎不知節制地將一切自認重要的訊息都放上頁面,作者經歷、報章評語和名人推薦越列越長,內容介紹也長篇大論、有些卻仍是不知所云,彷彿展示出這本書所有優點就能吸引到不同群眾的讀者,實際上消耗的卻是人們的耐心。

書店作為一個地方空間

可惜的是,現在的我也多半得仰賴網路書店。

原因有幾個,一、離家最近的金石堂在我升上高中前,隨著舊百貨關閉一併消失;二、來台南念大學,最近的書店離生活圈有一段懶得常去的距離;三、生活節奏隨著長大被切得零碎,不再習於長時間逛書店、甚至讀完一本書。

我身上的改變,其實也正反映了這些年來台灣人閱讀習慣與消費型態的轉變。

2016年講述漫畫出版產業生態的日劇《重版出來》便提到過書店與人的連結關係。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地方書店肩負著類似於報紙的資訊傳遞功能,而一間書店的進貨清單,不僅受到老闆個人的篩選品味影響,更呈現出地方民眾的求知趨向,對於出版社來說是觀察特定地區客群的重要市場指標。

但隨著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進程以及資訊時代的來臨,地方書店受到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的前後夾殺,利潤空間逐漸萎縮而逐一倒閉,其知識功能與市場功能也被分攤並轉移至其他新媒介。

於是,地方日常有關書店的時刻越來越減少:人們在碎片化生活的縫隙中快速進出書店,買書真正成為一種純粹的商品消費。不僅是文學,整個廣義文化場域與民眾的連結都扁平化且片面化了,書店、乃至於閱讀行為本身,逐漸導向了一種強烈的功能取向。

這是一場影響台灣社會的文化環境變革,卻悄無聲息。

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能量衰弱是彼此牽連且循環的,當書店、出版社甚至作者的數量減少或能見度降低,讀者客群就會相應地縮減,於是消費端的欲振乏力也就更加劇了生產端的疲弱。

當書店不再是隨處可見、隨時可逛的生活風景,我們也就不再習慣走進、瀏覽、翻閱的親近行為,而地方書店也就隨著文學一同走向了精緻化、甚至是菁英化的路途,留存下現今台灣所見的「獨立書店」。

有關書店的生活

其實不僅是地方書店,近年來有數間代表性的連鎖書店門市也接連關閉,昭示著連鎖書店也已面臨營利困難的局面,需要尋求轉型以面對市場持續萎縮的衝擊。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書店的「非書」區越來越擴大,無論是那些努力包裝成泛文化的商品、還是絲毫不掩飾其資本性格的商品,都不斷往消費者的視線中心移動。

幾時起它們會成為附帶賣書的選品店,而不再是書店呢?我看著貨架的陳列改易,偶爾會想起類似忒休斯之船的疑問。

而現存的小書店如何應對市場趨勢,則顯出幾種不同的模式。

有些強化與外部單位的合作,定期舉辦講座,活化空間使用、也帶動機會消費;有些結合輕食販售,有些則轉型成計時付費閱讀空間。不同於連鎖書店的是,無論堅守傳統形式或轉向複合經營、儘管提供訂購與郵寄服務,它們都仍保留著書店的實體空間,期待著讀者親自上門。

我知道單憑對往日情懷的召喚,難以扭轉已然改變的市場動向、促使流失的消費者重新回到實體書店,但我也仍然相信書店對於一個社會、一代人的影響,仍然期待書店持續作為日常的一個角落。

偶爾有時間的話、稍微繞遠一點的路程,無論買書與否,到書店走一走吧。

流連忘返地在書架間走走晃晃,駐足、翻開書頁,閱讀、或許帶本書回家。

走回書店,也讓書店走回你的生活,重新感受自己與書的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耀的沙龍
4會員
48內容數
《開講》由一群成大台文系學生創立,是一份語言多元、議題開放且無懼立場的刊物。 「阮想欲做一塊廟埕,予大家來開講。」 我們期許在《開講》的書寫與閱讀中,每一位參與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能,就自己開創:動筆、khui-tshuì,作伙來開講。
阿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但是事實敢真正是按呢?英語成做雙語敢就是the̍h--tio̍h國際競爭力ê通行證?台灣敢真正chiah--nih需要雙語政策?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但是事實敢真正是按呢?英語成做雙語敢就是the̍h--tio̍h國際競爭力ê通行證?台灣敢真正chiah--nih需要雙語政策?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英語成為雙語就是得到國際競爭力的通行證了嗎?台灣真的如此迫切需要雙語政策嗎?
Thumbnail
2022/07/09
作者:郭柏賢、王浚耀 2030,英語萬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英語成為雙語就是得到國際競爭力的通行證了嗎?台灣真的如此迫切需要雙語政策嗎?
Thumbnail
2022/06/12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2022/06/12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想要打些什麼,又是腦袋一片空白。驟然的開始也驟然的結束,還不確定是否會打消對書店工作的喜歡,但半年的時間,書店工作的日常也淪為一個重心,把我整個人都浸潤起來,生活的輪廓好像也變得明顯。
Thumbnail
想要打些什麼,又是腦袋一片空白。驟然的開始也驟然的結束,還不確定是否會打消對書店工作的喜歡,但半年的時間,書店工作的日常也淪為一個重心,把我整個人都浸潤起來,生活的輪廓好像也變得明顯。
Thumbnail
23.5.14 活在這個城市的人,有同樣的方向和不盡相同信念。有人相信長久經營、根基深厚才是正途,有人相信霧裏看花、曇花一現要珍惜當下;有人相信凡事一脈相成、無獨有偶做事要成群結伴。 書店正是這樣複雜多變的群體,包容各式各樣的讀者,珍藏古今中外的書藉,滿載新鮮事物的獨立雜誌。書店是獨特的有機體,即
Thumbnail
23.5.14 活在這個城市的人,有同樣的方向和不盡相同信念。有人相信長久經營、根基深厚才是正途,有人相信霧裏看花、曇花一現要珍惜當下;有人相信凡事一脈相成、無獨有偶做事要成群結伴。 書店正是這樣複雜多變的群體,包容各式各樣的讀者,珍藏古今中外的書藉,滿載新鮮事物的獨立雜誌。書店是獨特的有機體,即
Thumbnail
大一史學課,要找一個變遷主題做報告,那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書店。 每個人和書一定有各種的連結,小時候也算是個鑰匙兒童,常常被丟在書堆裡 : 金石堂、圖書館、那時諾貝爾也還是主流,中壢大時鐘的3樓小書店,都有我的身影,從亞森羅蘋、紅樓夢、天文觀星到蔡志忠的經典系列,那段時間的蔡智恆也是我的心頭好,雜讀風
Thumbnail
大一史學課,要找一個變遷主題做報告,那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書店。 每個人和書一定有各種的連結,小時候也算是個鑰匙兒童,常常被丟在書堆裡 : 金石堂、圖書館、那時諾貝爾也還是主流,中壢大時鐘的3樓小書店,都有我的身影,從亞森羅蘋、紅樓夢、天文觀星到蔡志忠的經典系列,那段時間的蔡智恆也是我的心頭好,雜讀風
Thumbnail
不管是下課後、下班後、走過路過剛好經過……只要一有空檔,即使沒有購書的需求,我還是會走進書店晃幾圈。 我確實是蠻喜歡閱讀沒錯,但比起「讀」,我似乎更偏好「逛」。 雖然每次去書店都比較像是閒逛,但還是會有個基本的目標和路徑,通常鎖定目標會是文學類、小說類和心靈成長類。
Thumbnail
不管是下課後、下班後、走過路過剛好經過……只要一有空檔,即使沒有購書的需求,我還是會走進書店晃幾圈。 我確實是蠻喜歡閱讀沒錯,但比起「讀」,我似乎更偏好「逛」。 雖然每次去書店都比較像是閒逛,但還是會有個基本的目標和路徑,通常鎖定目標會是文學類、小說類和心靈成長類。
Thumbnail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Thumbnail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書店和圖書館。年輕時曾夢想擁有一家書店,還兼賣功夫茶和咖啡,有音樂家獻唱,有作家談書,有寫作課等。後來也曾夢想成為一位坐擁書城、知識豐富、又可助人的圖書館員。 年末,去了舊金山南灣幾家很難得還倖存的書店,分別是史丹佛大學書店、Barnes and Noble(巴諾書店)、Book
Thumbnail
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書店和圖書館。年輕時曾夢想擁有一家書店,還兼賣功夫茶和咖啡,有音樂家獻唱,有作家談書,有寫作課等。後來也曾夢想成為一位坐擁書城、知識豐富、又可助人的圖書館員。 年末,去了舊金山南灣幾家很難得還倖存的書店,分別是史丹佛大學書店、Barnes and Noble(巴諾書店)、Book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