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台灣】到很久沒去的書店裡,走走看看

更新於 2024/12/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王禹雯

逛書店作為一個行程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
舉我家附近曾經存在的金石堂為例,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歷時一小時到四五小時不等,端看有沒有找到想讀的書,然後讀了多久——現在說起來可能有點不好意思,但很多書我都是在書店看了一半才決定要買回家。
那不僅僅是一種盡情試閱的自由,光是挑書的過程就帶來許多滿足感:瀏覽架上排列整齊的書背以及上面的標題,有時指認熟悉的作家和出版社,若發現有興趣的文字組合,就把書抽出來,端詳它的封面設計、撫觸紙質,閱讀封底的介紹文字——很多書的封底實在不知所云,若是只用評語充塞版面、或根本寫不清楚它想帶給讀者什麼,我就會把它放回架上。只有當這第二層檢驗也過關,我才會翻開來看。
這一連串挑選的過程組合起來,使我能夠對一本書有基本的要求,如果書籍內容不符預期就有能夠追究的對象:出版社、作者、書腰的推薦者,甚至進貨的書店;但我作為讀者當然也要承擔責任,因為是我自己站在滿山滿谷的書堆前把它選出來的。我想說的是,在書店裡挑書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透過陳列與選擇,在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兩端建立具體的連結。
這和上網訂書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瀏覽分類頁面、點進個別書籍、閱讀書介,流程看起來相似,卻無形中少去很多可能。
首先,在網路書店中,我們鮮少去看新書、暢銷榜、主題活動以外的書籍,那些不慍不火的書一旦落到該分類的五頁以後,就不再擁有被大眾看見的機會,即使屬於它們的頁面一直在那裡。
再者,網頁上的書介沒有篇幅限制,各家出版社似乎不知節制地將一切自認重要的訊息都放上頁面,作者經歷、報章評語和名人推薦越列越長,內容介紹也長篇大論、有些卻仍是不知所云,彷彿展示出這本書所有優點就能吸引到不同群眾的讀者,實際上消耗的卻是人們的耐心。

書店作為一個地方空間

可惜的是,現在的我也多半得仰賴網路書店。
原因有幾個,一、離家最近的金石堂在我升上高中前,隨著舊百貨關閉一併消失;二、來台南念大學,最近的書店離生活圈有一段懶得常去的距離;三、生活節奏隨著長大被切得零碎,不再習於長時間逛書店、甚至讀完一本書。
我身上的改變,其實也正反映了這些年來台灣人閱讀習慣與消費型態的轉變。
2016年講述漫畫出版產業生態的日劇《重版出來》便提到過書店與人的連結關係。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地方書店肩負著類似於報紙的資訊傳遞功能,而一間書店的進貨清單,不僅受到老闆個人的篩選品味影響,更呈現出地方民眾的求知趨向,對於出版社來說是觀察特定地區客群的重要市場指標。
但隨著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進程以及資訊時代的來臨,地方書店受到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的前後夾殺,利潤空間逐漸萎縮而逐一倒閉,其知識功能與市場功能也被分攤並轉移至其他新媒介。
於是,地方日常有關書店的時刻越來越減少:人們在碎片化生活的縫隙中快速進出書店,買書真正成為一種純粹的商品消費。不僅是文學,整個廣義文化場域與民眾的連結都扁平化且片面化了,書店、乃至於閱讀行為本身,逐漸導向了一種強烈的功能取向。
這是一場影響台灣社會的文化環境變革,卻悄無聲息。
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能量衰弱是彼此牽連且循環的,當書店、出版社甚至作者的數量減少或能見度降低,讀者客群就會相應地縮減,於是消費端的欲振乏力也就更加劇了生產端的疲弱。
當書店不再是隨處可見、隨時可逛的生活風景,我們也就不再習慣走進、瀏覽、翻閱的親近行為,而地方書店也就隨著文學一同走向了精緻化、甚至是菁英化的路途,留存下現今台灣所見的「獨立書店」。

有關書店的生活

其實不僅是地方書店,近年來有數間代表性的連鎖書店門市也接連關閉,昭示著連鎖書店也已面臨營利困難的局面,需要尋求轉型以面對市場持續萎縮的衝擊。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書店的「非書」區越來越擴大,無論是那些努力包裝成泛文化的商品、還是絲毫不掩飾其資本性格的商品,都不斷往消費者的視線中心移動。
幾時起它們會成為附帶賣書的選品店,而不再是書店呢?我看著貨架的陳列改易,偶爾會想起類似忒休斯之船的疑問。
而現存的小書店如何應對市場趨勢,則顯出幾種不同的模式。
有些強化與外部單位的合作,定期舉辦講座,活化空間使用、也帶動機會消費;有些結合輕食販售,有些則轉型成計時付費閱讀空間。不同於連鎖書店的是,無論堅守傳統形式或轉向複合經營、儘管提供訂購與郵寄服務,它們都仍保留著書店的實體空間,期待著讀者親自上門。
我知道單憑對往日情懷的召喚,難以扭轉已然改變的市場動向、促使流失的消費者重新回到實體書店,但我也仍然相信書店對於一個社會、一代人的影響,仍然期待書店持續作為日常的一個角落。
偶爾有時間的話、稍微繞遠一點的路程,無論買書與否,到書店走一走吧。
流連忘返地在書架間走走晃晃,駐足、翻開書頁,閱讀、或許帶本書回家。
走回書店,也讓書店走回你的生活,重新感受自己與書的連結。
avatar-img
4會員
48內容數
《開講》由一群成大台文系學生創立,是一份語言多元、議題開放且無懼立場的刊物。 「阮想欲做一塊廟埕,予大家來開講。」 我們期許在《開講》的書寫與閱讀中,每一位參與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能,就自己開創:動筆、khui-tshuì,作伙來開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投稿人:杜聿鎧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阮感覺誠歹勢 恬恬仔沒法度放過 Gún kám-kak chiân pháin-sè. Tiām-tiām-á bô hoat-tō͘ pàng-kòe. 時間總是按呢 慢慢仔越看越淡个 Sî-kan chóng-sī án-ne. Bān-bān-á lú
Ē-po͘-sî-á 日頭 mā tòng-bōe-tiâu 欲 tuh-ku Tiām-tiām 踮 tī 客廳 hit-ê 上 óa 電視 ê 膨椅頂 Tī 幾百台 ê 頻道之間行 sòa chi̍t-ê 輪迴 新聞 連續劇 唱歌節目 Lóng 無法度補食飽後 ê 空縫 Hiông-hiông
投稿人:娘花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彼工,爸仔囝的車 tng 欲駛去入高速。阿囝袂記得路矣,來的方向佮去的方向……眼中干焦賰來往的車閣有歸片的平厝仔,毋是定定看著。噶瑪蘭平原一望無盡,看無海--ê,山嘛遙遠,雄雄,伊 soah 感覺驚惶。毋知對佗轉,轉去 彼个濟山、倚海的所在,chhāi 一粒親像雞
投稿人:陳芸亭 /投稿類型:專題文章 最近,筆者發現不管是電視劇或是舞台劇,引起關注度的都是選以擁有台灣 在地性的題材作為書寫角度的,像是《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甚至是 《火神的眼淚》,都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觀眾討論,這也讓筆者思考──其實這些故事題材並不是近期才出現並使用的,在過往已有其他相似的
投稿人:王禹雯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有身體好好。*」我反覆想起那句話。  初讀的時候並不懂,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越久,才日漸嚐出文字裡的五味雜陳:有時候身體像是一種詛咒,卻又是某些時刻我們與世界相接的、唯一的依靠。  裙子和我有一種費解的關係。也許很多女生都有屬於自己與裙子複雜糾纏 的故事,我想。 
你若欲作一個查某人                                                                                   
投稿人:杜聿鎧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阮感覺誠歹勢 恬恬仔沒法度放過 Gún kám-kak chiân pháin-sè. Tiām-tiām-á bô hoat-tō͘ pàng-kòe. 時間總是按呢 慢慢仔越看越淡个 Sî-kan chóng-sī án-ne. Bān-bān-á lú
Ē-po͘-sî-á 日頭 mā tòng-bōe-tiâu 欲 tuh-ku Tiām-tiām 踮 tī 客廳 hit-ê 上 óa 電視 ê 膨椅頂 Tī 幾百台 ê 頻道之間行 sòa chi̍t-ê 輪迴 新聞 連續劇 唱歌節目 Lóng 無法度補食飽後 ê 空縫 Hiông-hiông
投稿人:娘花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彼工,爸仔囝的車 tng 欲駛去入高速。阿囝袂記得路矣,來的方向佮去的方向……眼中干焦賰來往的車閣有歸片的平厝仔,毋是定定看著。噶瑪蘭平原一望無盡,看無海--ê,山嘛遙遠,雄雄,伊 soah 感覺驚惶。毋知對佗轉,轉去 彼个濟山、倚海的所在,chhāi 一粒親像雞
投稿人:陳芸亭 /投稿類型:專題文章 最近,筆者發現不管是電視劇或是舞台劇,引起關注度的都是選以擁有台灣 在地性的題材作為書寫角度的,像是《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甚至是 《火神的眼淚》,都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觀眾討論,這也讓筆者思考──其實這些故事題材並不是近期才出現並使用的,在過往已有其他相似的
投稿人:王禹雯 /投稿類型:文學創作 「有身體好好。*」我反覆想起那句話。  初讀的時候並不懂,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越久,才日漸嚐出文字裡的五味雜陳:有時候身體像是一種詛咒,卻又是某些時刻我們與世界相接的、唯一的依靠。  裙子和我有一種費解的關係。也許很多女生都有屬於自己與裙子複雜糾纏 的故事,我想。 
你若欲作一個查某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