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島讀臺灣》詹慶齡、余尚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島讀臺灣》開拓我對書店存在可能性的理解,理順因外行人看熱鬧自以為專家過度簡化的斷裂討論,因時不時浮上檯面的超低折扣擠壓實體書店生存可能問題,所造成之我對獨立書店偏執的認知,十足成功吸引我想動身前往參觀的慾望。以一本介紹全台特色書店導覽冊去認識《島讀臺灣》,是我認為再適合不過它的註解。東北中南離島劃分五區,各約有三到五家書店被收錄於中,有趣地,它選擇的店家多數正好都是我沒聽過的。從詹慶齡觀點,切入多種方面介紹,亦是一種學習,該如何把同一個主題用吸引人的方式講述。
「書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實在是惱人又喪氣的問題。多數讀者在乎的(包含我)是折扣多寡,是能不能盡速拿到書,更講究的,是哪個管道才有的限定版。倘若網路通路解決了上述問題,不免對書店功能打上一大問號。面對質疑,常見的論述不外乎是想進入店裡感受拿起實體書的感覺,參與書店舉辦的交流活動,與作者拉近距離(誰想得到在疫情年代,直播參與也能取代這所剩無幾的優勢,甚至破除地域限制讓活動能見度更為曝光)。讀《島讀臺灣》竟讓我在這短狹的思考路徑中看到更多深廣的可能。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們太容易把書店的主體鎖定在「書」上,罔顧書店本身價值。上段提到詹慶齡是以多方面介紹造訪的每家書店,成立背景、建築設計、地理景色、與地方歷史連結,引領讀者暫時放下進書店只是想看書的唯一目的,在達成目標前,與書店的邂逅,是《島讀臺灣》想要告訴讀者的,而它,或許能為你闡釋「書店存在的必要」能回答的內容是遠遠超出我們直線理解的。
東部的「一本書店」,北部的「童里繪本洋行」,南部的「三餘書店」、「七木人文空間書房」,離島的「沿菊書店」是裡面幾間我特別喜歡的店家介紹。位在花蓮的「一本書店」室內陳設瀰漫緩慢步調與舒適氛圍,書籍分類是以聯想式從一大主題開枝散葉拓展出店主的思緒地圖,曾是書店店員的我對於這種分類法特別有感。之於我的工作經驗並不是這種個人意志取向型書店,沒有辦法如一本做出這種擺放,只能保守地依據出版社進行分類(當然,這種分類法對不熟悉出版社的讀者來說徒增另一種困擾),因此我不免犯了職業病想著:如果書架亂了要進行整理,對店主來說似乎也是記憶力的考驗(不過按照以核心主題分類,不刻意講求恆定位置偶爾微調,反而更適切於這種分類法也未嘗不是)。這種做法正是屬於獨立書店的優勢,屬於這家店獨有的資料庫,也就是不可被取代的理由之一。讀者可經由店主的個人化擺置意外檢索到自己未曾找過的舊書,不再受銷售控制,且那是全台獨獨這家店才能取得的資訊。我是這樣想,並且也這樣子渴望的:每次要查資料或尋找文獻,通常為講求效率總會把條件設定好,輸入關鍵字,找到的清單不外乎都是那幾本有在被討論的書籍繼續浮在上層流動熱度。而我們似乎漸漸遺忘了,閱讀本質來說就是一件違反現代生活速度的活動。沒有讀得快否的比較義務,更在乎的只有與自我的對話進度有無進展。想被解答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花大半人生追尋讓你滿意的答案,書在誕生之後沒有閱讀時間限制,因此,我們透過進入書店,進入店主的思考系譜,不必強求地尋找共鳴,能遇到的話,也是剛剛好而已。
另間「童里繪本洋行」就是一本以書為特色的獨立書店。我是挑食的讀者,而且嚴重挑食,有幾種書特別不碰,不外乎就是不感興趣。接觸繪本是受還在書店工作時一名特愛繪本同事影響,開始主動認識,實際翻閱。繪本想表達的,及其表達方式,遠超出我的刻板認知。繪本可以成人,可以悲痛。不純然是環球樂園灌輸給遊客不滅的美好,在介紹中,童里也有販售成人性事與工作相關的繪本。經由極具個人特色的圖像,使用創意度高的各種複合媒材與無設限的表達形式重新詮釋。童里真正特別之處是負責人善用優秀外語能力引進法國繪本,即便不懂內容店家也會貼心附上翻譯小紙。並非指外國月亮比較圓,近年推出用台羅繪本,台灣繪本出版社代理的外國繪本也都有其特色。只是當有機會認識童里負責人建立童里的心路歷程,不僅被她對繪本濃郁的愛給深深吸引,更激起好奇想進而走訪童里親自體驗負責人品鑑繪本的眼光。
開闊眼界的介紹外,也是有曾經逛過的特色書店。喜愛是個人的事,與「書粥」的機緣我已印象模糊,只記得當時是與好友結伴前行。那時並不曉得書粥存在,更不曉得原來書粥有特殊的以任職店長換宿制度,還有那些從短期職位「卸任」離開書粥,任何對這間店的回憶書寫。初到書粥,只把它當地方特色書店爾爾,店裡光線些許不足,有點昏暗昏暗,長濱一到晚上安靜得像是沉睡。那時跟「店長」攀談,本想了解書粥的故事,散發靈性氣質的女人說她只是代理的,言下之意是她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只覺得書粥真正老闆願意讓沒有經驗的旅客經營書店,就想不把營業額當一回事。在本書,書粥是被定位成猶如社區活動中心,比起單純買賣交易,店面本身加深與社區信任連結,拉廣它賣書之外的潛在功能。
終歸要有商業行為才能存活,每間書店都面臨著必須壓低成本的無形壓力。許多務實的討論始終聚焦在明天的獨立書店還在不在的殘酷未來。這部分是這本書不會特別去著墨的部分。我認為,比起用現實問題時時提醒這些店主,像是澆冷水,《島讀臺灣》更想作為一綻花火點亮讀者未曾想像的,勾起興趣,從實際進入這些別具特色的書店開始,後來的行動才有發生的可能。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9會員
165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從女孩成為女人;從初始年老的他,到愛上年輕的他。這是她的故事,安分地、順從地、力挽狂瀾地,在沒有她表演位子的舞台上,卻在內斂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得精彩。 《綠島》是一部我自認很特別,也非常易讀的文學作品。
新一個年度的開始,我從談論愛的這本《關於愛的一切》再進一步整理愛對我來說,還有哪些論述可以補足,或是提供我思考的新方式。
難道人們在面對一樁憾事時,非得因其身份認同而決定其立場嗎?在掀起往昔那層面紗時,因「受害者階級之分」思維而評述任一條生命是非常危險的事,但我們往往受制仇恨、迷失、哀傷等情感落入等第視閾將人劃分你與我。
不久前,我才剛譏笑從友人那輾轉聽來,另個友人想要嘗試開放式關係卻失敗的故事。我在心裡暗暗想,這告訴我,那些一對一以外的關係倘若真要實踐,會遇到的挫折肯定是比書裡教的還要來得多且不可預測。好險好險,我的愛還是珍貴,好險好險,我會窮盡一生就只跟愛人對分這份愛意,別無他者。
重新拾回小說,閱讀過程產生很多新的感受,那不僅僅是故事本身,也包含一個書寫者的視角,被更新了以前從未想過可以這麼寫的方式、技法。這股思考念頭是在跟友人在討論創作之於我,還有多少可能?天才這個名稱何其重,乘載不合比例的景仰與好奇目光,只不過是在追求齊頭式平等的世界裡,有人天生就不符規則成為致勝者。
每年回顧,總會挑出幾本影響或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做一個年度總結,今年與去年,又甚至來年,老實說,選擇標準差距不會大到哪去。《飛踢,醜哭,白鼻毛》對我而言,正是那其一,比起酸甜苦辣更多浸淫著的是無可救藥的愛。也就是對朋友大吐苦水後,收拾起狼狽,終究會轉頭換張表情繼續癡迷的目標。
從女孩成為女人;從初始年老的他,到愛上年輕的他。這是她的故事,安分地、順從地、力挽狂瀾地,在沒有她表演位子的舞台上,卻在內斂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得精彩。 《綠島》是一部我自認很特別,也非常易讀的文學作品。
新一個年度的開始,我從談論愛的這本《關於愛的一切》再進一步整理愛對我來說,還有哪些論述可以補足,或是提供我思考的新方式。
難道人們在面對一樁憾事時,非得因其身份認同而決定其立場嗎?在掀起往昔那層面紗時,因「受害者階級之分」思維而評述任一條生命是非常危險的事,但我們往往受制仇恨、迷失、哀傷等情感落入等第視閾將人劃分你與我。
不久前,我才剛譏笑從友人那輾轉聽來,另個友人想要嘗試開放式關係卻失敗的故事。我在心裡暗暗想,這告訴我,那些一對一以外的關係倘若真要實踐,會遇到的挫折肯定是比書裡教的還要來得多且不可預測。好險好險,我的愛還是珍貴,好險好險,我會窮盡一生就只跟愛人對分這份愛意,別無他者。
重新拾回小說,閱讀過程產生很多新的感受,那不僅僅是故事本身,也包含一個書寫者的視角,被更新了以前從未想過可以這麼寫的方式、技法。這股思考念頭是在跟友人在討論創作之於我,還有多少可能?天才這個名稱何其重,乘載不合比例的景仰與好奇目光,只不過是在追求齊頭式平等的世界裡,有人天生就不符規則成為致勝者。
每年回顧,總會挑出幾本影響或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做一個年度總結,今年與去年,又甚至來年,老實說,選擇標準差距不會大到哪去。《飛踢,醜哭,白鼻毛》對我而言,正是那其一,比起酸甜苦辣更多浸淫著的是無可救藥的愛。也就是對朋友大吐苦水後,收拾起狼狽,終究會轉頭換張表情繼續癡迷的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起手勢還是得先聲明,我不怎麼讀自傳,大概是因為自傳對我來說,是你必須非常景仰這個人到一個境界,才會想要花時間知道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也因為如此,通常會寫自傳的人都有一段值得歌頌的經歷。 拿到邱永漢的這本小書時,我對他的印象比起從商,更多是在文學的耕耘,多多少少跟以前讀研究所時曾接觸過他的文
Thumbnail
我有一件黑色襯衫式洋裝,被洗壞的關係它有一角褪成了橘色,實在很顯眼。起初,這讓我很困擾,甚至想過拿個別針擋住,但因為太喜歡這件洋裝,久而久之也就擅自無視掉那塊斑點。在讀井上荒野的《在那邊的鬼》我想也是這樣的,故事只從兩名女人為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
Thumbnail
其實讀村上的書有點像開驚喜包,你大概知道裡面會塞些什麼,但就還是會萌發小小的期待想知道這次他又想要帶來怎樣的故事——至少我讀過他幾次的作品都是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還記得我在論文謝誌的末句寫下,「無論如何我都感謝自己,親自走過這一遭,沒有什麼是白費的」。人生不管透過任何媒介先行理解事物的概念,那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只是把別人的經驗「借來」看而已,一技之長如此,情感亦然。   在Sally Rooney的處女作《聊天紀錄》,故事梗概周旋在主角法蘭希絲與
Thumbnail
讀完《女大當家》我一心想著,這大概就是眾多創作者最嚮往的生活了吧? 主角同時也是作者李瑟娥以自家為基地開設個人出版社,員工是最熟悉她的母父,也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她真實的母父。日常她忙著趕稿、演講、接受採訪、教孩子寫作文,正式員工的母親負責出版社人員們的三餐及帳務,底層員工父親則負責貨物配送⋯⋯
Thumbnail
去年去了一趟首爾探訪獨立書店,買了幾本韓國在地性的攝影集、小誌(Zine)等獨立出版刊物,而對韓國獨立刊物的藝術設計產生更多興趣。這次來釜山旅行,走訪獨立書店絕對是首要行程。出發前,在地圖上待逛的書店清單比餐廳還多,對愛逛書店的嗜書成癮者來說,這五間獨具特色的獨立書店絕對是必訪之地。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走進臺中獨立書店梓書房的故事。書店位於西區住宅區,充滿溫馨氛圍和特色收藏,書籍以店主的思想與思維分類,幽默獨特,也瞭解走進獨立書店的魅力和特殊性,遇見屬於自己的書籍,是一場美好且有趣的過程。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起手勢還是得先聲明,我不怎麼讀自傳,大概是因為自傳對我來說,是你必須非常景仰這個人到一個境界,才會想要花時間知道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也因為如此,通常會寫自傳的人都有一段值得歌頌的經歷。 拿到邱永漢的這本小書時,我對他的印象比起從商,更多是在文學的耕耘,多多少少跟以前讀研究所時曾接觸過他的文
Thumbnail
我有一件黑色襯衫式洋裝,被洗壞的關係它有一角褪成了橘色,實在很顯眼。起初,這讓我很困擾,甚至想過拿個別針擋住,但因為太喜歡這件洋裝,久而久之也就擅自無視掉那塊斑點。在讀井上荒野的《在那邊的鬼》我想也是這樣的,故事只從兩名女人為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
Thumbnail
其實讀村上的書有點像開驚喜包,你大概知道裡面會塞些什麼,但就還是會萌發小小的期待想知道這次他又想要帶來怎樣的故事——至少我讀過他幾次的作品都是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還記得我在論文謝誌的末句寫下,「無論如何我都感謝自己,親自走過這一遭,沒有什麼是白費的」。人生不管透過任何媒介先行理解事物的概念,那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只是把別人的經驗「借來」看而已,一技之長如此,情感亦然。   在Sally Rooney的處女作《聊天紀錄》,故事梗概周旋在主角法蘭希絲與
Thumbnail
讀完《女大當家》我一心想著,這大概就是眾多創作者最嚮往的生活了吧? 主角同時也是作者李瑟娥以自家為基地開設個人出版社,員工是最熟悉她的母父,也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她真實的母父。日常她忙著趕稿、演講、接受採訪、教孩子寫作文,正式員工的母親負責出版社人員們的三餐及帳務,底層員工父親則負責貨物配送⋯⋯
Thumbnail
去年去了一趟首爾探訪獨立書店,買了幾本韓國在地性的攝影集、小誌(Zine)等獨立出版刊物,而對韓國獨立刊物的藝術設計產生更多興趣。這次來釜山旅行,走訪獨立書店絕對是首要行程。出發前,在地圖上待逛的書店清單比餐廳還多,對愛逛書店的嗜書成癮者來說,這五間獨具特色的獨立書店絕對是必訪之地。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走進臺中獨立書店梓書房的故事。書店位於西區住宅區,充滿溫馨氛圍和特色收藏,書籍以店主的思想與思維分類,幽默獨特,也瞭解走進獨立書店的魅力和特殊性,遇見屬於自己的書籍,是一場美好且有趣的過程。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