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島讀臺灣》詹慶齡、余尚彬

2023/01/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島讀臺灣》開拓我對書店存在可能性的理解,理順因外行人看熱鬧自以為專家過度簡化的斷裂討論,因時不時浮上檯面的超低折扣擠壓實體書店生存可能問題,所造成之我對獨立書店偏執的認知,十足成功吸引我想動身前往參觀的慾望。以一本介紹全台特色書店導覽冊去認識《島讀臺灣》,是我認為再適合不過它的註解。東北中南離島劃分五區,各約有三到五家書店被收錄於中,有趣地,它選擇的店家多數正好都是我沒聽過的。從詹慶齡觀點,切入多種方面介紹,亦是一種學習,該如何把同一個主題用吸引人的方式講述。
「書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實在是惱人又喪氣的問題。多數讀者在乎的(包含我)是折扣多寡,是能不能盡速拿到書,更講究的,是哪個管道才有的限定版。倘若網路通路解決了上述問題,不免對書店功能打上一大問號。面對質疑,常見的論述不外乎是想進入店裡感受拿起實體書的感覺,參與書店舉辦的交流活動,與作者拉近距離(誰想得到在疫情年代,直播參與也能取代這所剩無幾的優勢,甚至破除地域限制讓活動能見度更為曝光)。讀《島讀臺灣》竟讓我在這短狹的思考路徑中看到更多深廣的可能。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們太容易把書店的主體鎖定在「書」上,罔顧書店本身價值。上段提到詹慶齡是以多方面介紹造訪的每家書店,成立背景、建築設計、地理景色、與地方歷史連結,引領讀者暫時放下進書店只是想看書的唯一目的,在達成目標前,與書店的邂逅,是《島讀臺灣》想要告訴讀者的,而它,或許能為你闡釋「書店存在的必要」能回答的內容是遠遠超出我們直線理解的。
東部的「一本書店」,北部的「童里繪本洋行」,南部的「三餘書店」、「七木人文空間書房」,離島的「沿菊書店」是裡面幾間我特別喜歡的店家介紹。位在花蓮的「一本書店」室內陳設瀰漫緩慢步調與舒適氛圍,書籍分類是以聯想式從一大主題開枝散葉拓展出店主的思緒地圖,曾是書店店員的我對於這種分類法特別有感。之於我的工作經驗並不是這種個人意志取向型書店,沒有辦法如一本做出這種擺放,只能保守地依據出版社進行分類(當然,這種分類法對不熟悉出版社的讀者來說徒增另一種困擾),因此我不免犯了職業病想著:如果書架亂了要進行整理,對店主來說似乎也是記憶力的考驗(不過按照以核心主題分類,不刻意講求恆定位置偶爾微調,反而更適切於這種分類法也未嘗不是)。這種做法正是屬於獨立書店的優勢,屬於這家店獨有的資料庫,也就是不可被取代的理由之一。讀者可經由店主的個人化擺置意外檢索到自己未曾找過的舊書,不再受銷售控制,且那是全台獨獨這家店才能取得的資訊。我是這樣想,並且也這樣子渴望的:每次要查資料或尋找文獻,通常為講求效率總會把條件設定好,輸入關鍵字,找到的清單不外乎都是那幾本有在被討論的書籍繼續浮在上層流動熱度。而我們似乎漸漸遺忘了,閱讀本質來說就是一件違反現代生活速度的活動。沒有讀得快否的比較義務,更在乎的只有與自我的對話進度有無進展。想被解答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花大半人生追尋讓你滿意的答案,書在誕生之後沒有閱讀時間限制,因此,我們透過進入書店,進入店主的思考系譜,不必強求地尋找共鳴,能遇到的話,也是剛剛好而已。
另間「童里繪本洋行」就是一本以書為特色的獨立書店。我是挑食的讀者,而且嚴重挑食,有幾種書特別不碰,不外乎就是不感興趣。接觸繪本是受還在書店工作時一名特愛繪本同事影響,開始主動認識,實際翻閱。繪本想表達的,及其表達方式,遠超出我的刻板認知。繪本可以成人,可以悲痛。不純然是環球樂園灌輸給遊客不滅的美好,在介紹中,童里也有販售成人性事與工作相關的繪本。經由極具個人特色的圖像,使用創意度高的各種複合媒材與無設限的表達形式重新詮釋。童里真正特別之處是負責人善用優秀外語能力引進法國繪本,即便不懂內容店家也會貼心附上翻譯小紙。並非指外國月亮比較圓,近年推出用台羅繪本,台灣繪本出版社代理的外國繪本也都有其特色。只是當有機會認識童里負責人建立童里的心路歷程,不僅被她對繪本濃郁的愛給深深吸引,更激起好奇想進而走訪童里親自體驗負責人品鑑繪本的眼光。
開闊眼界的介紹外,也是有曾經逛過的特色書店。喜愛是個人的事,與「書粥」的機緣我已印象模糊,只記得當時是與好友結伴前行。那時並不曉得書粥存在,更不曉得原來書粥有特殊的以任職店長換宿制度,還有那些從短期職位「卸任」離開書粥,任何對這間店的回憶書寫。初到書粥,只把它當地方特色書店爾爾,店裡光線些許不足,有點昏暗昏暗,長濱一到晚上安靜得像是沉睡。那時跟「店長」攀談,本想了解書粥的故事,散發靈性氣質的女人說她只是代理的,言下之意是她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只覺得書粥真正老闆願意讓沒有經驗的旅客經營書店,就想不把營業額當一回事。在本書,書粥是被定位成猶如社區活動中心,比起單純買賣交易,店面本身加深與社區信任連結,拉廣它賣書之外的潛在功能。
終歸要有商業行為才能存活,每間書店都面臨著必須壓低成本的無形壓力。許多務實的討論始終聚焦在明天的獨立書店還在不在的殘酷未來。這部分是這本書不會特別去著墨的部分。我認為,比起用現實問題時時提醒這些店主,像是澆冷水,《島讀臺灣》更想作為一綻花火點亮讀者未曾想像的,勾起興趣,從實際進入這些別具特色的書店開始,後來的行動才有發生的可能。
76會員
14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