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寫寫】未來的書店,會是什麼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01的《新活水》雜誌,從台灣連鎖書店的轉型開始,帶出許多,台灣大、小型的極具特色的書店介紹。
根據出版業工作的同學表示,去年台灣整體出版業的年營收、不敵一家巷口的便利商店一天的營收,出版業步入寒冬,一直都不是什麼祕密的產業狀況。
有人覺得是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民眾沒有了閱讀的習慣;有人覺得,電子書的興起也是一大影響之一;
不少人指出,先前鬧得沸沸揚揚「圖書定價銷售」相關的政策,對於中小型書店、出版業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但也有人分析,在這個「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有漲」的時代,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本書的費用網網等於一~兩餐、甚至一天的生活費,書本早就成了奢侈品,就算知道看書有多好、但比起填飽肚子,還真的不是那麼的必要。
許多原因眾說紛紜,今天也不是真的要探究上述的說法,到底哪個是因、那個是果,只是想試問:在這個做書、賣書都喊苦的時代,「書店」在未來還會不會存在?如果會,那又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書店的未來會是怎麼樣?」
對於一個每周都一定要往實體書店跑的我來說,我還真的不能想像沒有書店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跟書店的淵源,要從小時候開始說起。生長在一個十分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概念的家庭,父母唯一允許的休閒娛樂,當然和「書籍」脫離不了關係,每周假日,父母都會帶我們往永和的誠品跑,而且每次都會允許我們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回家。
那時的永和誠品是在現在頂溪站一出來、郵局對面的二樓,我們總會在用過早餐後,花一整個早上的時間,在那間小小的誠品開始全家人各自的尋寶。
就像開始穩定運動後,有一周沒有運動身體會不舒服一樣;逛書店對我而言也是這樣的存在;再加上父母給我的教育觀念就是「買書的錢,是唯一可以不手軟的休閒花費」,每次去書店都會有不少的貢獻。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商店的興起,博客來、讀冊當然也漸漸成了我構書的對象之二,尤其搬離永和、離實體的二手書店有交通上的距離後,讀冊的二手書對窮學生、小資女來說更是一大福音;但是,即便如此,每周往書店跑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書店早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還真的不能想像,哪天這世界的書店全關光了,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除了賣書,還能幹嘛?
除了對我的生活會有影響外,沒有書店的世界,不只是「翻閱不到實體書」這麼簡單,書本以外的資訊、知識的交流與傳播,也有可能因此斷了線。
正如《新活水》提到的,許多獨立書店的店面不只賣書,還兼具著「辦講座、辦展覽」的責任。
以嘉義為例,我在念書時,都曾經參加、甚至採訪過舉辦在「洪雅書店」以及「 島呼冊店」的講座活動。無論是平日還是假日,你都有機會在這兩間書店,參予到來自全台各地的名人、團體的分享與演講。對於那時在嘉義念書的我來說,沒什麼經費全台亂跑,能有這兩間書店讓我只要花點男友的汽油錢、就可以跟外界有對話聯結的感覺。
我也相信不只我,那兩間書店對於當地其他學子、居民,在資訊傳播與思想交流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嘉義是這樣、其他間的書店(不管是大型或是小型)一定也是。在這個書店不只賣書的年代,展覽、講座或許只是附加的活動,但也對於這個社會,有了不一樣的影響。
未來的書店,會長什麼樣?
除了做為展覽、講座舉辦的場所,不少書店也透過「實驗」的方式,挑戰越讀者其他的感官知覺,透過帶給消費者不同於以往的感官刺激、生活型態與習慣的方式,對書店來說是經營,對社會來說,則是注入不一樣的創意、風格與文化的泉源。
如高雄的「 無關實驗書店」,有限的燈光、多元類型與題材的書籍,打破你對書店的想像;在英國,無畏懼線上購物平台 Amazon的興起,許多書店也發展出專屬特色的樣貌,如:推出個人專屬「書療師」的Mr. B’s Emporium of Reading Delights等(詳情參考:你和一本書的相遇,是一種奇緣:英國書店轉型大作戰
這陣子的信義誠品,為迎接30週年,也舉辦了「 未來書店展」,透過展覽以及名人的邀約,介紹書店發展的歷史以及對於未來書店的想像。
在信義誠品的未來書店展,你可以透過互動式的展區,寫下你對未來書店的想像。(攝:作者)
在活動中,我寫下的是覺得大型書店在活動、展覽的舉辦上,會更不遺餘力的預測化與規劃;而小型的書店,並不會因此消失,反而有機會因為在現代年輕人,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獨特風格的體驗的重視,而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我的推測。我也只是就我自己的消費與生活經驗,把這想法給隨筆記錄下來,或許雜亂或許不切實際,但無論如何我都希望書店可以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有消失的一天。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喜歡閱讀,但記性不太好,所以就養成筆記的習慣 原本是在Instagram上,但這次IG的當機,讓我開始另尋住所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昱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64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歡樂滿人間》(Marry Poppins)上映。此部電影成了迪士尼至今,在奧斯卡上提名最多(被提名了13獎項)、也獲獎最多(獲得5項獎項)的電影。而「歌舞電影」的形式,讓
出自於Caroline Kepnes之手的《安眠書店》(You),被改編成影集後,由《河谷鎮》(Riverdale) 監製 J.B. 莫藍維爾 (J.B. Moranville)負責監製;角色的部分
不是很新穎的概念,被很平凡的故事劇情所呈現,隨著少女的不斷跳躍,讓人對於所嚮往的能力,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重要】這篇會討論到《風之影》和《靈魂迷宮》兩本書的內容,雖然不會太詳細,但是會在意暴雷者還是先看完書再服用喔! 
  《漢娜的遺言》第二季前陣子在Netflix上架,但因為我對第一季的印象實在不怎麼好,因此拖了一陣子才把第二季給看完。「好險我看完了」是最後一集結束、螢幕黑屏時我的第一時間的感想。而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第一季不是很滿意、還在猶豫要不要把第二季給追完,希望接下來的分享能推你一把,讓你能再給這部影集一個
當初留意到這本書,是因為他是第155屆芥川賞得獎作品,剛好在學校圖書館有看到,就把他借回來了。一開始以為就是一本主軸描述很清楚、但手法很淡薄的一本小說,事後回想,卻讓我不是很舒服。 這本書內容描述
1964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歡樂滿人間》(Marry Poppins)上映。此部電影成了迪士尼至今,在奧斯卡上提名最多(被提名了13獎項)、也獲獎最多(獲得5項獎項)的電影。而「歌舞電影」的形式,讓
出自於Caroline Kepnes之手的《安眠書店》(You),被改編成影集後,由《河谷鎮》(Riverdale) 監製 J.B. 莫藍維爾 (J.B. Moranville)負責監製;角色的部分
不是很新穎的概念,被很平凡的故事劇情所呈現,隨著少女的不斷跳躍,讓人對於所嚮往的能力,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重要】這篇會討論到《風之影》和《靈魂迷宮》兩本書的內容,雖然不會太詳細,但是會在意暴雷者還是先看完書再服用喔! 
  《漢娜的遺言》第二季前陣子在Netflix上架,但因為我對第一季的印象實在不怎麼好,因此拖了一陣子才把第二季給看完。「好險我看完了」是最後一集結束、螢幕黑屏時我的第一時間的感想。而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第一季不是很滿意、還在猶豫要不要把第二季給追完,希望接下來的分享能推你一把,讓你能再給這部影集一個
當初留意到這本書,是因為他是第155屆芥川賞得獎作品,剛好在學校圖書館有看到,就把他借回來了。一開始以為就是一本主軸描述很清楚、但手法很淡薄的一本小說,事後回想,卻讓我不是很舒服。 這本書內容描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