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信念?從福島海產檢驗數據,想關於數據與信念的兩三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學是什麼?
所謂的科學,某種程度上,是否也只是信念的工具?
福島原釜漁港的偷魚小賊海鷗先生。
「只有科學數據,其實很難讓人覺得安全安心,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挑戰性的部分。」去年因為工作,到福島兩趟採訪當地海洋漁業的現況。當時福島縣水產海洋研究中心的副所長,在談當地官民10年來堅持日日對捕撈上岸的魚類,進行核輻射含量檢測這件事時,他說的這句話一直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為就在這次採訪準備時,看了一堆網上給出的相關數據,可是腦袋裡卻依然演算不出結論--所以到當地採訪的時候,是不是只吃便利商店就好?(行前同事們的玩笑話)原本以為,這是因為我個人一向與數字的交情不是很好,所以才會「讀不懂」。不過一問同行的美國蘇小姐,才發現即便是平時腦袋清晰如她,在看著那些數據時,一樣感受到了那一份冰冷。而韓國的前輩C哥和老大,似乎因為韓國媒體的影響,在行前對於當地物產的疑惑,似乎又比我和蘇小姐兩個小毛頭多一些。
但人真的,很大一部分,還是感情動物。
可以說,其實當地採訪兩趟後,得到的數據資訊與網上找得到的數據基本沒差。官方對於政策及數據的解釋和說法,其實也都在預想之內,但實際在接觸、聽取各方講解、看當地漁民、店家包括東京的店家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那種「面對」的實在感,彷彿讓那些數據有血有肉了起來。而在採訪過後,這次執行採訪的這四個人,對於吃市面上的福島物產,基本上已經沒什麼疑慮⋯⋯好啦,至少我本人在東京超市看到福島的小黃瓜,不會再不敢買了。
在這之後,同時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關於「科學」與「信念」之間的關係。
數字是冰冷的。無論報導或是學者怎麼分析,告訴你標準值多少內是安全,多少內是超標,給你畫出多少張圖表,告訴你數據變化的過程,你就真的安心,覺得那些可能有輻射疑慮的食物是安全的了嗎?
前面副所長的那一段話,道出了他們在以所謂科學數據向大眾傳遞資訊時的困難之處,某種程度上,亦道出了科學數據某一部分的「虛無」。
所謂的科學,真的是客觀存在?是真理?
還是說穿了,它其實也都只是人造的工具?
一切的標準,不也都還是人設定的嗎?
就拿福島的例子來說,當一個人不願意相信福島的物產沒問題時,他可以提出各種「證據」來輔佐他的觀點。他也可以質疑眼前的數據,指控它是假數據,有美化或是掩飾的成分存在。
閱讀再多資料、文獻與報導,看過正反方各自提出的數據與觀點,即便嘗試解析出結論,卻開始感到迷惑而頭痛。這種境遇,或許在你我生活中都時常發生,尤其在如今資訊量爆炸,以及有些媒體習慣販賣焦慮以掠奪「注意力」的年代。
於是,不禁覺得,回歸到一切的源頭,或許還是取決於,自己的信念——你相信什麼,你願意相信什麼。
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也有太多的不可知。有的事物,即便透過所謂的近現代科學手法變得「可知」,卻也因為看不見而令人畏懼:輻射就是個蠻典型的例子。而在這混沌紛擾的世界中,思考與信念似乎顯得更加珍貴而重要。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或許有時候,科學或許也和算命一樣。
一切僅供參考。
信不信由你。
關於福島常磐海產的專題,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這專題雖然有不少有待加強的部分,例如與當地漁業無關的純第三方觀點不足等,不過對於想要了解福島當地漁業以及生活狀況,還是可以參考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
Thumbnail
avatar
左岸文化
2021-06-24
Coursera的一堂課|幸福科學(3)第一到三週課程在這。第四及第五週課程在這。 邁入第六週─本週的目標是建立良好習慣的策略 我們在第五週已經學會了─找出真正可以讓我們快樂的元素,而這些可以快樂的元素包含: 使用自己特質優勢 增加心流(flow) 對人友善 社交聯繫(Social Coneection) 時間充裕(
Thumbnail
avatar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2020-11-16
Coursera的一堂課|幸福科學(2)邁入第四週,前三週的內容可參考前情提要。 本週接續第三週課程提及的:我們會誤判並追尋一些我們自以為會帶來很大快樂感的事物,但到頭來卻發現並沒有增加我們的快樂程度。所以這週的主題目標即是我們要如何克服這種偏見呢? 克服對事物產生習慣 也就是之前提及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dation)。
Thumbnail
avatar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2020-11-08
Coursera的一堂課|幸福科學(1)看孩子網課,自己也想下海看看 看著小孩網課,書僮我每天流連在那些看了眼神死的教學內容中,覺得空虛。 突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孩子可以網課,我自己也可以選一些有趣的網課才是!腦中第一首選自然是朋友曾推過的Coursera,聽了這麼多次,還不如親身體驗一次。 網路上介紹Coursera的文章很多,簡而言之
Thumbnail
avatar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2020-10-27
從香島中學學生因政見被重罰 反思教協建立人權校園的空白和失敗驚訝!原來學生的權利和自由受到剝削,並非是香島中學特有?教協多年來提倡民主自由,竟然漠視學生的自由和人權被學校長期剝削?學生為反送中運動為民主付出犧牲,但是教協和黃絲老師回到學校後,繼續雙重標準剝判學生的人權?教協漠視學校的懲治權過大,可以任意魚肉學生?教協對人權校園政綱空白?若果.....
Thumbnail
avatar
胡啟敢
2020-09-30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從科學繪圖探索臺灣物種的面貌喜歡在生活裡挑場展覽,讓自己浸泡在用心策劃的空間裡,轉換身心的時空,解放一下生活裡面的壓力。這個月份幫自己挑的展覽是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特展《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
Thumbnail
avatar
藍色貓咪
2020-05-20
從《拉瓦節夫婦》一窺難得的科學與人生搭檔【從科學來說歷史】今天想和大家一同思考的是:怎樣的人生對你來說是圓滿?是腰纏萬貫、美眷陪伴或是名聲遠颺?或是有其他的追求? 上次說到拉普拉斯提到他在巴黎軍事學院的同事拉瓦節,他是個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甚至他的夫人歷史上也留下了痕跡,這次我們就好好來說這對佳偶吧!《拉瓦節夫婦》這幅畫是1788年由賈克-路易·大衛(Ja
Thumbnail
avatar
謙信
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