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界的合作。

「大」,不是一個誇張的形容詞,而是特指一九三○年代開始,科學界從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儀器尺寸等各方面,皆往鉅型化發展的趨勢。

居禮夫人時代的科學,往往由一位科學家,搭配兩、三位助理進行,到一九三○年代之後,一個實驗室可能包括數十名科學家,甚至成長為上千名專家的社群;實驗設備從小到可以放在「掌上」或「腿上」,大型化到好幾棟建築物才能容納得下,甚至巨大到變成「地景」的一部分;經費也不再是一所大學能夠承擔,而是需要傾國家之力,再加上工、商業界的巨頭。

是誰創造了新的合作模式?是誰開始追求「大」儀器?答案是,厄尼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也是迴旋加速器的最初奠基者。他顛覆了科學家的傳統形象,發展出經營管理者的領導才能,還不拘領域,廣納技術人員。他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贏得資源,更讓「大科學」在二次世界大戰(加入曼哈頓計劃),以及戰後隨之而來的韓戰和冷戰裡,成為科學界、政治界和文化界的新典範。

在「大科學」新典範下,政府(特別是軍事單位)成為經費最大來源,工商業也逐漸影響學術界。科學家如何反省自身角色的改變?科學還是單純追求自然界真相嗎?還是科學界也需要從商業競爭當中,謀取自身利益?對「大科學」的追尋,究竟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科學家如何成為政治裡的科學家?政治圈又如何因為科學社群的介入而改變?

無論是褒是貶,勞倫斯創造了我們身處的世界,大科學是我們的進行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時代

厄尼斯特・勞倫斯能夠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說服研究基金會(例如:洛克斐勒基金會)投入鉅資,也能夠招募各方而來的人員,打破學科界線,打造勞倫斯風格的實驗室,不論是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只要有才能,都能在他的實驗室找到一席之地。最後,這樣的實驗團隊,還在世界各地複製,從美東到歐洲,都可以看到勞倫斯將迴旋加速器帶到世界各地的影子。他認為,與其視科學儀器為機密,不如幫助各實驗室打造迴旋加速器,加速讓高能物理的版圖變成科學界的常規。

勞倫斯啟動的迴旋加速器知識王國,不到二十年,加速器從11英吋進展到184英寸,用巨大的儀器探索微觀粒子的奧秘。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勞倫斯有能力說服金主,投入鉅資。接著在二戰時,勞倫斯加入著名的「曼哈頓計劃」,與各座山頭合作,研發原子彈,打造軍工複合體的雛形。戰後,美蘇和平對峙的冷戰時代,依然能持續獲得軍方贊助,成為軍備賽局裡關鍵性的毀滅力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爭議,以及他與歐本海默

核子工業除了引發道德難題,讓世人思考投注武器研發的正當性,核子力量也應用於醫界放射性療法(與他弟弟合作),和工業界的核能發電。究竟「大科學」本身即有為了取得軍方資源,而內建的不道德性?或者,「大科學」因為軍方介入而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當轉移到其他領域,例如:網際網路(Internet),能創造出未來的榮景。

勞倫斯是貢獻卓著的科學家,也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所開啟的迴旋加速器研究,每次有了新發現,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疑問,而這些疑問又必須有更大、功能更強的機器才能回答。這種不斷掠取更多資源的追尋,讓人質疑:為何不去專注與人類生活更相關的科學研究?

另外,他在冷戰「麥卡錫主義」狂潮侵害美國學術自由的時候,並沒有挺身捍衛。他也因為熟知募款技巧,而在冷戰時期,不斷規劃出更大的計畫;他相信計畫夠大,才夠有吸引力。他還在各方試圖推動「禁核試」的浪潮中,持續追尋核子武器的研發,選擇成為物理學界的少數方。

一般人提到核子工業(原子彈),多會聯想到歐本海默。歐本海默最有名的,是以人道關懷,說出「後悔身為科學家卻製造出殺人武器」的一番話。勞倫斯卻支持核試,他認為,只有繼續核試,人類才有可能有「乾淨」的核彈,不論這個主張是樂觀的天真,或是政治說詞。兩位不同立場的人原先是好友,只是歐本海默為人所知,勞倫斯卻被逐漸遺忘。本書即是為了打開我們的另一隻眼,看見故事的另一半。

歐本海默雖受人敬重,但,是勞倫斯,他所創新的實驗室合作模式,改變了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和國家、產業界之間的關係。當因爲各界質疑,使得軍方逐漸淡出科學事業,商界和產業界填補了這樣的空間,成為下一波矽谷產業的推手。


raw-image
  • 書名:《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 作者: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6/23

作者簡介

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
記者,專長為財經、商業、公共政策領域,曾榮獲普立茲新聞獎、羅布傑出商業財經新聞獎(Gerald Loeb Award)。出版過的書籍,與胡佛水壩、新政、美國鐵路建設等主題相關,例如:《Colossus : Hoover Dam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century》、《The New Deal: A Modern History》、《Iron Empires: Robber Barons, Railroad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左岸文化的沙龍
3會員
10內容數
左岸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21
他不僅是在學院裡研究的歷史學家,「一九八五年二月金大中返國,我有幸成為陪同他結束在美流亡生涯,返回漢城的美國代表團一員,冀望我們的陪同,能阻止一九八三年馬尼拉機場停機坪上貝尼紐.艾奎諾(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遭暗殺的事件在韓國重演。」
Thumbnail
2022/06/21
他不僅是在學院裡研究的歷史學家,「一九八五年二月金大中返國,我有幸成為陪同他結束在美流亡生涯,返回漢城的美國代表團一員,冀望我們的陪同,能阻止一九八三年馬尼拉機場停機坪上貝尼紐.艾奎諾(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遭暗殺的事件在韓國重演。」
Thumbnail
2022/06/21
作者痛斥美國人介入朝鮮半島,他說如果單純是朝鮮人自己打一仗,可能還可以一舉化解民族衝突,但美國介入只是帶來最嚴酷的韓戰,最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Thumbnail
2022/06/21
作者痛斥美國人介入朝鮮半島,他說如果單純是朝鮮人自己打一仗,可能還可以一舉化解民族衝突,但美國介入只是帶來最嚴酷的韓戰,最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Thumbnail
2022/03/22
認知作戰是一種軍事行動 認知作戰是一種用於政治作戰的統合研究 (本文為《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第六部第一篇)
Thumbnail
2022/03/22
認知作戰是一種軍事行動 認知作戰是一種用於政治作戰的統合研究 (本文為《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第六部第一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知道嗎? 社群媒體上許多被分享的文章,竟然有六成是沒有仔細讀過內容的人所轉傳的,只因為標題非常的吸睛,所以人們就按讚分享。 人類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中古時代的習俗,以及上帝般的科技,雖然人類的大腦非常優秀,可惜我們卻是感覺的動物,理性並非我們的本能,我們是不理智的猿人。
Thumbnail
你知道嗎? 社群媒體上許多被分享的文章,竟然有六成是沒有仔細讀過內容的人所轉傳的,只因為標題非常的吸睛,所以人們就按讚分享。 人類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中古時代的習俗,以及上帝般的科技,雖然人類的大腦非常優秀,可惜我們卻是感覺的動物,理性並非我們的本能,我們是不理智的猿人。
Thumbnail
電影《奧本海默》的原著是《美國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歐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普羅米修斯是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後作爲禮物送給人類,為此在高加索山脈的荒原上受罰,往後定期被老鷹啄食肝臟的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電影這樣比喻了二戰時期美國原子彈開發計劃(曼哈頓計劃)的研究負責人、理論派物理學家。
Thumbnail
電影《奧本海默》的原著是《美國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歐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普羅米修斯是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後作爲禮物送給人類,為此在高加索山脈的荒原上受罰,往後定期被老鷹啄食肝臟的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電影這樣比喻了二戰時期美國原子彈開發計劃(曼哈頓計劃)的研究負責人、理論派物理學家。
Thumbnail
大多數學者對歷史的態度是這樣的:歷史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集合產物,這些事件的締造者只不過是一群或多或少非理性的普通人類。說它是被設計出來的論點都站不住脚。 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佈熱津斯基對於重大的國際事務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歷史是混沌的產物,與陰謀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大多數學者對歷史的態度是這樣的:歷史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集合產物,這些事件的締造者只不過是一群或多或少非理性的普通人類。說它是被設計出來的論點都站不住脚。 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佈熱津斯基對於重大的國際事務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歷史是混沌的產物,與陰謀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前言: 三位天才的電流大戰 在19世紀的美國,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愛迪生(Thomas Edison)、特斯拉(Nikola Tesla),三位天才展開了一場電流大戰.他們是從小被放進作文舉例的愛迪生,因為馬斯克電動車而眾所皆知的特斯拉,至今仍沒有被太多人認識的威斯
Thumbnail
前言: 三位天才的電流大戰 在19世紀的美國,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愛迪生(Thomas Edison)、特斯拉(Nikola Tesla),三位天才展開了一場電流大戰.他們是從小被放進作文舉例的愛迪生,因為馬斯克電動車而眾所皆知的特斯拉,至今仍沒有被太多人認識的威斯
Thumbnail
在本人所著之科幻長篇小說《歧點悖論ψ》裡,有許多道具皆是以物理學或其他領域的專有名詞進行命名,故特別撰寫此篇彩蛋百科。 此外,本人也誠摯邀請您來體驗《歧點悖論ψ》小說本篇。 《歧點悖論ψ》小說本篇: https://bit.ly/3cYjaUg
Thumbnail
在本人所著之科幻長篇小說《歧點悖論ψ》裡,有許多道具皆是以物理學或其他領域的專有名詞進行命名,故特別撰寫此篇彩蛋百科。 此外,本人也誠摯邀請您來體驗《歧點悖論ψ》小說本篇。 《歧點悖論ψ》小說本篇: https://bit.ly/3cYjaUg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有二樣東西是無限的,一個是宇宙的大小,另一個是人類的愚蠢。 -科學家.愛因斯坦 我相信對於歷史稍微有點興趣的人,大概都會同意愛因斯坦的感慨,不是也有人悲觀的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學不會歷史的教訓。」 為什麼大家都視而不見?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有二樣東西是無限的,一個是宇宙的大小,另一個是人類的愚蠢。 -科學家.愛因斯坦 我相信對於歷史稍微有點興趣的人,大概都會同意愛因斯坦的感慨,不是也有人悲觀的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學不會歷史的教訓。」 為什麼大家都視而不見?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F編 #大科學 #兩種心靈 拿到熱騰騰的《兩種心靈》,就翻到了一處責編、譯者、推薦者,甚至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注的一個小段落,但是,如果你是《大科學》的責編或讀者,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這個段落,而這個段落,讓我們在閱讀《大科學》時那種不自在,感到怪異的心情,稍稍有點理解。
Thumbnail
#F編 #大科學 #兩種心靈 拿到熱騰騰的《兩種心靈》,就翻到了一處責編、譯者、推薦者,甚至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注的一個小段落,但是,如果你是《大科學》的責編或讀者,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這個段落,而這個段落,讓我們在閱讀《大科學》時那種不自在,感到怪異的心情,稍稍有點理解。
Thumbnail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
Thumbnail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