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ra的一堂課|幸福科學(2)

2020/11/0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邁入第四週,前三週的內容可參考前情提要
本週接續第三週課程提及的:我們會誤判並追尋一些我們自以為會帶來很大快樂感的事物,但到頭來卻發現並沒有增加我們的快樂程度。所以這週的主題目標即是我們要如何克服這種偏見呢?

克服對事物產生習慣

也就是之前提及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dation)。
豪宅、名車這些好東西,因為買來後就是長那樣子,沒有變動性,對於人們而言是最容易產生享樂適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買了一雙好鞋,鞋子就是長那樣,或許拿到的當下會非常開心,但享樂適應就悄悄出現了!因為市場上肯定會有更好的鞋子出來;以iphone手機為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每年都又最新最炫的iphone出現,我們會很容易習慣並厭倦。
而克服的方法追本溯源就是讓自己停止投資購買這些好東西。
美國億萬富翁Dan Gilbert曾說過一句名言:
我們當中有些人相信新車比較好,因為使用年限可以更耐久;但事實上,最糟糕的就是得到新車,從這台新車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就是你失望的開始。
(原文為Part of us believe that the new car is better because it lasts longer. But in fact, that’s the worst thing about the new car. It will stay around to disappoint you.
反之,我們應該要開始去尋找一些體驗性的快樂感,比如旅遊、吃一頓美食、聽一場音樂會等,因為這是動態的體驗,帶給你的快樂程度不會令你習慣或厭倦。
Dan Gilbert另一句話也呼應了剛剛所說的新車理論:
一台新車的出現會讓你失望,歐洲旅遊就不一樣了!雖然結束了!消逝了!但你離開時帶著美好,也留下了非常令人回味的回憶。
(原文為:A new car sticks around to disappoint you. But a trip to Europe is over. It evaporates. It has the good sense to go away, and leave you with nothing but your wonderful memory.)
2003年一項心理研究指出,體驗性的購買(旅遊)及物質性的購買(名車),哪種會讓受測者快樂?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體驗性購買,且隨著年薪增加,體驗性的購買帶來的快樂是遞增,物質的購買反而隨著年薪增加而遞減。
為什麼體驗性購買的快樂程度大於一般物質性的購買呢,這也與社群比較有關,以滑雪體驗及車子為例。
你的滑雪體驗和他人的滑雪體驗其實很難去做比較,但我們很容易去比較你的車和別人的車好壞。
除了停止追求一般物質性的好東西,可以讓我門延緩享樂適應外,還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練習。
其中有許多方法可以練習。

品味(savoring)

甚麼稱為品味呢!就是讓自己抽離當下的情境,重新體驗並感謝你所擁有的事物。
如何強化並練習所謂的品味呢!有以下方法:
勇健安製作
而我們也該避免一些會抑制自身品味體驗的行為:
勇健安製作
2006年心理學者 Sonja Lyubomirsky研究指出,請受測者每天利用8分鐘回想過去某一次美好的記憶,一週持續三天。4週後回測,顯示這些受測者即使過了一個月之久,仍有正向能量提升,顯示了「品味」一些所謂的美好事物是很重要,延緩了享樂適應,提升快樂程度。

反面想像(negative visualization)

心理學者曾做過研究,請在戀愛關係中的情侶想像:倘若他們人生中,「從來沒有」碰到現在的另一半會是怎樣的生活?
結果顯示,思考「如果沒有另一半的生活」,會讓受測者在思考的過程中去品味另一半的好,因為你會想起對方的美好,快樂感也因此大增,這就是反面想像的效果。
這也可以運用在,請已經在耶魯大學上課的學生,如果你今天沒有考上耶魯大學,你的心情如何?
在這種思考「反面情境」情況下,反而會令我們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多數人也會延緩了享樂適應,不再把現在所擁有的當成理所當然。

把今天當最後一天過

這裡並不是指人生最後一天,而是你在當下這個角色的最後一天。比如你只剩3天就要從學校畢業,你會想做甚麼?心情如何?
只要這樣想,或許大家會更珍惜現在所有,而事實上,想像今天是人生最後一天(比如明天世界末日)也是可行的,只是畢竟離我們太遠,可能影響程度不會這麼高。

重設你的參照點


第五週─找出真正可以讓我們快樂的元素

使用自己特質優勢

回到第一週所提到的主觀優勢。心理學者驗證當我們以最拿手的5項優勢運用在不管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會提升快樂程度,且也會使享樂適應達到最小化。

增加心流(flow)

心流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產生心流時,我們會覺得很有能量、很專注,彷彿全身都被充滿,同時也會讓自己非常享受在當下。而這種心流出現在我們生命中,並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放鬆的狀態,而是生體與意識進行無止境的延展到一種自願性質的努力,藉以達成完成一些很值得也很困難的事物。
要達到心流的條件包含:
而甚麼是內在動機呢?如果以「讀書,想獲取好成績」為例;內在動機就是:真心喜歡念書,覺得讀完書獲得成績很有成就感,是自我實現的一種;相對的,外在動機就是應付家長、老師或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可能怕被罵被打,或是被「讀書才有前途」的枷鎖箝制,完全不知道念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甚麼?
而我們所不知道的是,
外在動機會影響且侵蝕內在動機
以剛剛成績的例子說明,當一個人過度注重成績,是希望獲取讚美、怕被處罰或是其他外在動機影響,此將會慢慢侵蝕著原本或許喜歡念書的內心本質。這又可以從心理學著名的僵固型思維及成長型思維進行討論。
我自己認為斜槓青年一書內容所描述成長型與僵固型思維描述更具體:

對人友善

心理研究結果顯示,有意識的幫助別人或是對人有好都可以增加內心快樂!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隨機在路上給路人5元以及20元,並讓他們決定是要花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並允諾過幾天後再和這些收到錢的路人聯絡進行快樂度調查。受測者全部預測,收到20元的會比收到5元的人要開心,因為金額較大;同時,花在自己身上也會比花在其他人身上開心!
測驗結果出乎意料!
收到5元和20元的受測者,快樂程度不相上下,幾乎一樣。
把錢用在別人身上的,比花在自己身上的,快樂程度更高。
不過因為該實驗是在加拿大做的,研究結果一出爐很多人抨擊說,可能會有地域的不同、文化不同或是薪資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答案。研究人員之後跑到烏干達去進行同一個實驗,結果一模一樣,可以證實這和薪資水平、地域或文化不同並沒有關係,當我們幫助別人,對別人好,確實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快樂!

社交聯繫(Social Coneection)

社交聯繫可以任何形式產生,包含眼神善意交流、一個微笑,或是比較具連結性的「知心好友」、「堅實的家庭關係」或「忠貞的伴侶關係」。
我們常會有誤解,認為主動與不熟識的人建立社交聯繫很奇怪,還是自己獨處會比較開心!其實這是我們很大的誤解!心理學家曾針對通勤者進行研究,大眾通常預測自己在通勤時做自己的事情、獨處會比較開心!但研究結果竟然是,當有意識的與鄰座或同為通勤者的進行某種程度的社交聯繫反而會感到更開心快樂!而社交聯繫或許只是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接觸,就可以達成效果。
當我們主動與陌生人進行社交聯繫,可能只是一個善意的眼神或微笑接觸,都會讓自己快樂程度提升。

時間充裕(Time Affleuce)

所謂時間充裕是相對於金錢充裕。時間充裕意指,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只是發呆,甚麼事都不做。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有些人想追求金錢充裕,進而犧牲時間;另一種人則是較在意是否有足夠時間,反而不追求金錢充裕,而快樂程度而言,追求時間充裕的比追求金錢充裕的人感到更快樂!

心智控制(Mind Control)

Mind-Wandering(心智飄移):一種思想會不自覺的從當前環境中移轉,產生另一種與當前任務或事件毫無關聯的的意識或感覺。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常常會有這種心靈飄移的現象,比如在會議中想著中午要吃飯還是吃麵,在進行一項工作計畫時,頭腦卻漂移到別的地方。據研究統計,人們在工作時心智飄移的時間達工作時間的46.9%;幾乎所有活動時都有30%時間在心智飄移(性愛時除外XD)。但人們只要心智飄移越多,會越不快樂。
所以我們要瞭解到,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智呢?答案就是「冥想」。

從事健康的活動(Healthy Practice)

所謂健康的活動就是指「運動」及「睡眠」。
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提升人們快樂程度已經不是新聞,甚至比冥想有用;而充足睡眠也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至第五週先行停筆,順便練習一下簡報能力(考慮去上課精進一下)。(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寫作是為了梳理過去與現在,去蕪存菁,替更美好的未來鋪路。 最近有種.....阿我也到了那種年紀,就是那種,常常需要有自我深度對話,尋求內心信仰的年紀。 專頁:http://colinandfei.com/ 歡迎自備咖啡來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