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手繪旅行》畫家們眼中的世界

2021/04/16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 書名:手繪旅行:跟著43位知名插畫家、藝術家與設計師邊走邊畫,記錄旅行的每次感動
  • 書籍原名:An Illustrated Journey: Inspiration From the Private Art Journals of Traveling Artists, Illustrators and Designers
  • 作者:丹尼·葛瑞格利(Danny Gregory)
  • 譯者:劉復苓
  •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 二版一刷2020年1月
  • 定價:新台幣680元
跟很多同個年代、沒有太多玩具的小孩一樣,我小時候的興趣是畫圖,畢竟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創造無限的樂趣。而且,我大概也還算有一點點繪圖天分,小時候還曾經以畫家為夢想(但後來覺得當畫家會餓死就打消念頭了),長大一點開始接觸漫畫後又肖想當漫畫家……總之,「從事繪圖相關職業」曾經是我的憧憬。然而,大概是升上國中後,因為課業逐漸變繁重、休閒時間大幅減少,我也越來越少畫圖,最後生活中唯一會畫的大概只剩上課時太無聊在課本隨手畫的塗鴉。過去想把繪圖當職業的我在後來的我眼中看來真是太天真了。就這樣,我和「畫畫」隔了好長好長的距離。
去年二月多,偶然在書店翻到B6速寫男的《大人的畫畫課》,不知道為什麼心中那個「喜歡畫畫」的開關突然又被啟動了。從那天開始,我幾乎每天都畫一張圖,興致來的時候就畫複雜的、覺得累的時候就簡單畫個小東西。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在逛書店或是在圖書館挑選要借閱的書籍時,我總會特別駐足「藝術類」專區。由於《大人的畫畫課》主要是教速寫的,我理所當然地比較著重閱讀跟旅行繪圖、速寫、風景描繪等等相關的書,包含《色鉛筆的繪旅行》(陳曉杰著)、《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Gabriel Campanario著)、《倫敦,邊走邊畫》(Jason Brooks著)、《Daya 一筆一筆旅行插畫:跟著Daya一起探索世界,畫出風格獨具的動人插畫》(張大雅著)等等。這些書中,有的是教導繪圖技法、有的是以遊記混合繪圖心得的形式出版、也有集合了不同畫家的作品以及心路歷程的共同著作,這次所要介紹的《手繪旅行》以及前面提到的《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就是屬於這類「集大成著作」
雖然,這兩本書乍看之下很相似,書中充滿了來自世界各地、具備不同風格的畫家的作品,兩本書同樣帶給我衝擊與感動──然而,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在這兩本書中,我喜歡《手繪旅行》多一點
在解釋理由之前,恐怕需要先介紹一個概念:城市寫生(urban sketch)
你是否曾在各大景點、在咖啡廳、或是任一個小巷看過拿著速寫本埋頭搖動畫筆的怪人?你是否曾經聽過一個詞「urban sketchers」?
──「城市寫生人」,這些人是這麼稱呼自己的。他們用自己的畫筆記錄這個世界,將眼中的世界揮灑於畫布。雖然,聽起來好像只要把自己所見所聞畫出來,就可以成為城市寫生人的其中一員,但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Urban Sketchers這個社群有八點精神宣言,代表了他們的中心價值:
  1. 我們在戶內戶外寫生,捕捉我們的直接的觀察。(We draw on location, indoors or out, capturing what we see from direct observation.)
  2. 我們的圖畫敘述我們的周遭,我們居住和旅遊的地方。(Our drawings tell the story of our surroundings, the places we live and where we travel.)
  3. 我們的圖畫是時間和地點的記錄。(Our drawings are a record of time and place.)
  4. 我們忠實於我們目擊的情景。(We are truthful to the scenes we witness.)
  5. 我們不拘任何器材,我們珍惜個人的風格。(We use any kind of media and cherish our individual styles.)
  6. 我們互相互扶持,一起作畫。(We support each other and draw together.)
  7. 我們在線上分享作品。(We share our drawings online.)
  8. 我們展現這個世界,一次一幅畫。(We show the world, one drawing at a time.)
其中的第一點和第二點就把很多人排除在這個社群之外了,包括我。
第一點的重點是「直接的觀察」。也就是說,如果你並非在當下把見到的景象畫下來,而是拍照後回家照著照片描繪,這樣的作品就不符合「urban sketchers」的要求。在重返畫圖的這一年裡,我在「直接的觀察」的情況下所畫出的圖,用一隻手就數得出來。公然畫圖可能會引起路人的好奇、路人可能會對你的作品加以評論,我光想到這點就毛骨悚然,因此,我幾乎只有在確定不會有旁人接近的情形才會當場寫生,大多數的情形還是先拍照、再回家慢慢畫,這樣安心多了。另一方面,如果是和他人一起出遊,我也提不起勇氣要求旅伴等我畫畫,我不想拖累到大家的行程。總之,雖然我明白寫生的魅力(例如更能記得當下的氣味、溫度、風……),但對現階段的我來說,這還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
第二點的重點則是「敘述」(tell the story)。什麼是敘述呢?解釋「什麼是敘述」前,或許先說說「什麼不是敘述」比較容易理解。城市寫生人認為,畫一塊蛋糕不是敘述、畫一條狗不是敘述、畫一個人也不是敘述。只畫「單一物品」,通常都不符合敘述的標準,因為他們無法「tell a story」。要畫蛋糕可以,但你不可以只畫一塊蛋糕,要把整個「情境」畫下來,例如這塊蛋糕所在的桌子、這張桌子所擺的環境……如此一來,才符合第二點「敘述」的定義。我是一個很喜歡畫「物品」的人,所以我大多數作品都只包含單一物品,而沒有整個情境,只有在有興致時才會添加背景或其他要素,因此,我又再度被排除在urban sketchers的行列外了。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來,urban sketchers的守則出乎意料的嚴格,並非人人都有辦法符合。瞭解這個重要觀念後,我們就可以回到何以我喜歡《手繪旅行》多過《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的理由。
《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的英文原名是「The Art of Urban Sketching」,作者Gabriel Campanario則是Urban Sketchers這個社群的創辦人,可想見這本書十分嚴格遵守Urban Sketchers的社群守則,裡面每個人都是會在當場寫生的畫家,也沒有作品是無法敘述一個故事的。因此,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會感到一股壓力,覺得自己也該像他們一樣這樣畫圖才是「正確」的。雖然這本書的確包含了不同畫風、使用不同畫具的畫家的作品,但還是有一個絕對的、不可打破的守則,而這個守則無形中帶給了我壓力
在剛讀完《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的那段期間,我會逼迫自己出外繪製符合城市寫生人守則的作品。既然有效讓我踏出舒適圈,那這樣不好嗎?問題在於,我還是太過戰戰兢兢,隨時留意周遭的環境,以致於無法全心投入於創作的過程,所以試個一兩次我就躲回自己的小世界。也曾經有帶了畫本出門但怎樣都無法鼓起勇氣將畫本拿出來的經驗。
另一方面,《手繪旅行》則相對多元。當然,有的畫家仍然符合城市寫生人的標準,但也有許多人跳脫了守則的框架。
舉守則第一點「實地寫生」為例好了。當然,多數畫家還是偏好實地寫生,但不乏因為個人因素、顧及旅伴而選擇事後再進行描繪的藝術家。
帶著五個小孩旅行,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畫圖。你自己永遠不會畫煩,但一起旅行的人常感到無聊,因為他們不想等上兩個小時讓你畫完。所以,我往往趁午餐時間畫圖,或者來個十分鐘速寫,等到回旅館後再完成。我也會照很多相片,趁早起在安靜的房裡畫完。by Jean-Christophe Defline(出自《手繪旅行》第47頁)
我熱愛旅行,越遠越好,一年會規劃兩次長程,以及好幾次的短程旅行。只可惜我比較不擅於寫生,所以我多半等到傍晚才在陽台畫下當日見聞。我喜歡來上一杯葡萄酒、就著一抹斜陽來畫圖。by Kathrin Jebsen-Marwedel(出自《手繪旅行》第96頁)
書中也有藝術家是喜歡描繪物品勝過一整個景象的,甚至還把各個不同的物組合成一幅圖。
更有人喜歡在畫中添加一些虛擬的要素,讓畫面變得更加有趣,這也是在城市寫生人的作品中無法看到的。
就是因為這本書的定位是「旅行的繪圖紀錄」,而非「城市寫生(urban sketching)」,讓它得以展現出更加自由多元的畫作,而這個便是讓我喜愛《手繪旅行》勝過《手繪城市 : 畫遍全世界》的關鍵。《手繪旅行》擴大了我的視野,並把我從城市寫生人帶給我的壓力解放出來。但是,我還是必須澄清一下,我並沒有否定城市寫生人的理念,他們會定出那八點守則必然有其用意──而我個人無法遵守,僅此而已。
我再繼續說說這本書有多麼多元好了。
畫風的多元無須多說,這本書有34名畫家,就有34種不同的畫風,有人偏好寫實、有人喜愛瀟灑揮灑、有人用漫畫風格。
除了畫風外,畫具的選擇也很多元,每個人偏愛的畫材或多或少都有差異,也有人不停變換畫具,其中甚至有人選擇電繪上色;有趣的是,許多畫家在畫冊選擇時都說「非莫拉斯金牌畫冊不用」,然而書中卻有一位畫家說「絕對不用莫拉斯金牌畫冊,他們是最惡名昭彰的公司!」這對比讓我不禁莞爾一笑。
畫冊保存也有不同流派。有人喜歡把它們細心的裝箱收拾,有人則是將它們放在顯眼的地方,方便隨時翻閱展示;有人將畫冊是為自己的一部份,弄丟會感到沮喪無比、好似自己的一部份丟失一樣,有人卻說畫冊只是物體,對畫冊沒有執念,甚至只要畫完一本畫冊就會送出去,不會留在身邊。
畫的題材也大相逕庭。雖然都是以「記錄旅行以及生活」為主軸,可是有人偏愛山水大自然、有人沉迷於建築物、有人把重心放在當地人身上,更有人專畫動物,每個人看重的點或多或少都有差異。
專畫動物的藝術家。
旅繪日記的製作上,有人會在圖畫旁寫了密密麻麻的字,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有人則認為圖畫就足以表達他的一切,圖像就能夠讓日後的他憶起點點滴滴,所以選擇不添加文字。
《手繪旅行》的多彩多姿讓我感到安心。他展示了各種「以繪圖記錄生活」的方式,這34種方式或許有些重疊、也許互相矛盾,但沒有人去評價他們的對錯。只要能傳達出創作者的想法,就是好作品
因此,我不再刻意追尋自己的作品一定要符合怎樣的形式,轉而致力於創作出「能讓觀眾感受到我」的作品。觀者是否能從畫作中覺察到我的巧思?是否能感受到我的用心?畫作能否成功將「溫度」、「氣味」透過螢幕傳遞出去?又或是,縱然觀者無法成功接收到我所想要傳遞的訊息,至少、至少他們在觀看我的作品時,能否發自內心覺得「好美」、能否不自覺驚嘆?如果可以這樣,那我作為一名創作者也算成功了呢。
自從我在幾年前重拾畫筆以後,人們常常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做(我討厭應該這個字眼)。我應該放鬆;我應該放開。我沒有聽信,我不需要這麼做,因為我知道什麼時候該畫圖。你知道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又是陳腔濫調)。這也許是我對所有重新找到創意的人的唯一建言:不要聽從任何人的建議!照著自己的步調來。by Andrea Joseph(出自《手繪旅行》第114頁)
《手繪旅行》除了展示創作的多面向外,各個畫家也樂於在書中分享關於他們繪製旅繪日記的心路歷程,以及以繪圖記錄生活又帶給了他們什麼體會。如果你和我、和書中藝術家們一樣是個會以繪圖記錄生活的創作者(無論是職業或是業餘),一定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就算前面說了那麼多好像只有同為創作者才能理解的點,但我相信縱使讀者並非創作者,一樣能在書中發現樂趣。《手繪旅行》充斥著大量的圖片,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圖。我稍微算了一下,每個藝術家大概都提供了10幅左右的作品,所以就算無法和文字產生共鳴,光欣賞圖片也足夠享受了。而且,畢竟這些作品都是記錄著藝術家的旅行,所以它們相對於其他「認真的」藝術作品一定比較平易近人,不會讓人有隔著一道牆、難以理解的感覺,可以以一種「觀看朋友去旅行時所拍攝的照片」這樣的心態輕鬆欣賞這些作品。
圖片佔了很大的版面
小小總結一下。對於會以圖畫記錄生活的人,《手繪旅行》是非常、非常值得一讀的佳作,說不定還可以和我一樣有深刻的體悟。而對於其他不是這類的人來說,這還是一本好看的書,如果去圖書館剛好有看到,可以考慮借來看看。我衷心推薦。
最後,既然提到畫畫,就來宣傳一下我的ig繪圖帳號(內容很雜,但還是歡迎有興趣的人來追蹤,我會很感激的):https://www.instagram.com/fireride_sketch_colo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