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要聞,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56 天。
聽說過「
藍色自然聯盟」嗎?可能沒有。這是一個上週三才剛成立的組織,主要成員是六個全球性的慈善機構,此外還有十數個聯盟夥伴,都是與海洋保育有關的專業組織。他們的目標是要保護面積廣達 1,800 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約佔全球海洋總面積的 4.9%),不過這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目前專注於其中的 480 萬平方公里,分屬三個不同的海域:斐濟的拉烏群島(Lau Islands)海域、南冰洋以及南大西洋的垂斯坦昆哈群島(Tristan da Cunha)海域。
海洋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貯存所,攸關人類社會的存續,這樣的觀念如今已經很普及,於是而有藍色自然聯盟這樣雄心萬丈的組織出現。而一講到海洋保育,大家馬上會想到快速發展的人類經濟生活對海洋造成的種種污染:垃圾與化學廢料流入海洋以外,每年還有多達 64 萬公噸的報廢漁船沉入海中,最後形成面積廣達 160 萬平方公里的「
太平洋大垃圾帶」,而且還在不斷的增長。
然而也有人質疑劃設海洋保護區(MPAs)以維護海洋生態的構想及實踐。以大堡礁這個全球最知名也最受保護的海域為例:真正威脅大堡礁的不是人類的活動及污染,而是全球性的氣候變遷。由於海水變暖,大堡礁在 2016、2017、2020 年都出現珊瑚白化現象,包括海龜、鯊魚、海鳥在內的許多海洋生物的繁衍都受到影響。換句話說,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洋暖化才是影響海洋生態的最主要因素。
▼ 圖為 2017 年 2 月澳洲大堡礁的白化珊瑚。
當然,大自然的力量對海洋造成最大的影響,不是我們不要規範人類活動的理由。這一點即使是質疑劃設海洋保護區效用的人也能同意。抱持不同意見者關切的主要不是劃設保護區的行為,而是劃設了保護區以後如何從事保育的問題。
世界各國劃設的海洋保護區當中,約有三分之二是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海洋保護區。我們可以想見這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 在這麼大的範圍內如何從事保育活動呢?
- 許多這樣的保護區內依舊允許漁業、礦業及鑽油活動,這符合海洋保護區的原意嗎?
- 但如果劃設了保護區以後就禁止所有經濟活動,豈不等於以某些人的生計為代價來維繫保育的理念嗎?
環境主義、保育主義的思潮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常有將保護或保育的本身當作目的的傾向。例如美國 CNN 對藍色自然聯盟的報導就以「五年內要恢復面積七百萬平方英里的海洋」為標題,其中「五年內」和「七百萬平方英里」顯然訴諸一種成效、效率的思維,彷彿只要宣布「保護起來」就已經達成了目標,這也難怪有些批評意見認為,推廣劃設海洋保護區的活動其實漫無目的,且正因為不清楚目標何在,就將劃設保護區的本身當成目的了。
即使在斐濟這樣美拉尼西亞原住民人口超過半數的島國,劃設保護區和人類生計之間的衝突依舊存在,只是衝突的內容和程度可能比全然沒有自我治理權力的原住民低。根據最近的報導,藍色自然聯盟將與斐濟政府密切合作,由斐濟政府劃定拉烏群島的海洋保護區,並限制保護區內的漁業和觀光活動,相關活動所需資金則由藍色自然聯盟籌措供應。據說這對當地原住民有利,因為這些限制措施可以確保當地的食物供給,有助於保護當地的傳統文化。
實情究竟如何當然還有待觀察,不過藍色自然聯盟的保育策略當中包括諮詢原住民意見、與原住民社群合作,至少是個正面的起點,或許可以避免去年緬甸原住民與聯合國之間的那種衝突。
去年的衝突起因在於緬甸的森林流失問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在 2010-1015 年之間,緬甸的森林流失程度高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巴西和印尼),每年約流失緬甸森林總面積的 2%。聯合國因而將緬甸納入全球性的「
脊到礁計畫」,預計將緬甸南部的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廣達 14,000 平方公里的陸地、海岸和海域劃設為生態公園。但這個利益良善的計畫忽略了這片土地上不是只有虎、象、貘等瀕危物種,還有 225 個原住民聚落,公園的劃設及管理將會危及他們的傳統農耕與漁獵生活。
▼ 圖為 2017 年緬甸一片遭焚的森林遺骸。
《孟加貝保育新聞》今年稍早的一篇文指出,海洋保護工作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於(1)劃設得當,且(2)有良善持久的管理。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但證諸緬甸原住民與脊到礁計畫的衝突可知,真理往往隱藏在廢話裡。若是劃設並管理得當,德林達依省的生態公園大可既是虎、象、貘等動物的棲地,也是原住民的家園。若是保護區劃設不當、管理不當,即便藍色自然聯盟能夠提供充裕的資金,拉烏群島海洋保護區依舊可能成為當地原住民社群的災難。
參考新聞:礁到脊計畫引發緬甸原住民抗議讀取舊聞|2020 年 8 月 19 日
緬甸原住民槓上聯合國|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