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要聞|澳洲影子原住民部長稱殖民有正面效應・國會之聲辯論簡介影片

更新於 發佈於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我們繼續為大家讀報,同時向秋分倒數:距離秋天還有5天。

  • 澳洲影子原住民部長稱殖民有正面效益
  • 《衛報》簡介澳洲原住民「國會之聲」辯論(英文)
Source: Matt Palmer/Unsplash

Source: Matt Palmer/Unsplash

澳洲原住民議員:原住民有食物和自來水,殖民有正面影響

澳洲即將於 10 月 14 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設立原住民專門諮詢機構「國會之聲」(Voice to Parliament),日前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Jacinta Nampinjinpa Price)在澳洲媒體俱樂部被問到相關問題時,發言語驚四座。她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普萊斯也是影子內閣的原住民部長。有些非原住民政治人物表示,普萊斯的原住民身分讓她可以做此發言,其他人說同樣的話就會被指為種族主義。現任的原住民部長柏尼(Linda Burney)表示,普萊斯的言論是錯誤的,具有冒犯性,對於受同化政策所苦的原住民是一大背叛。

普萊斯則說,如果澳洲原住民因為殖民而有跨世代的創傷,那麼(被流放澳洲的)犯罪後裔也應該有這樣的創傷。她並且自我取笑說,她本人就應該具有雙重創傷了,這笑話贏得同黨人士的掌聲和笑聲。


《衛報》簡介澳洲原住民「國會之聲」辯論

英文影片,無字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09/10
對堪察加原住民來說,俄羅斯作為一個國家,首先應該正面承認過往的「殖民」事實,這一點不被承認的話,原住民和國家的關係永遠沒有起點。
Thumbnail
2023/09/10
對堪察加原住民來說,俄羅斯作為一個國家,首先應該正面承認過往的「殖民」事實,這一點不被承認的話,原住民和國家的關係永遠沒有起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一段童年困惑談起,走向主體性與解殖教育的思考 「可是我們家這樣講話是對的,就是說,你的中文就是你的族語……剛開始去學校上課,真的很辛苦,就是造句老師都說我不對,說我的語句組織啊,什麼都放不對。」 這是一位來自屏東大學原資中心、同時也是南區區資專員的排灣族夥伴 Maki(廖瑋琳)在《Umav
Thumbnail
──從一段童年困惑談起,走向主體性與解殖教育的思考 「可是我們家這樣講話是對的,就是說,你的中文就是你的族語……剛開始去學校上課,真的很辛苦,就是造句老師都說我不對,說我的語句組織啊,什麼都放不對。」 這是一位來自屏東大學原資中心、同時也是南區區資專員的排灣族夥伴 Maki(廖瑋琳)在《Umav
Thumbnail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無視族群的差異與需求" 這就是我們對待2%國民的方式
Thumbnail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無視族群的差異與需求" 這就是我們對待2%國民的方式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過去的人已經死了,未來的人還沒出生,此刻的人世間只存在著當代的人。如果唯一存在的人不用負責,那是否就表示根本無須理會過去的一切不義?
Thumbnail
過去的人已經死了,未來的人還沒出生,此刻的人世間只存在著當代的人。如果唯一存在的人不用負責,那是否就表示根本無須理會過去的一切不義?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原住民的世界是以儀式建構了基礎框架,也以儀式規範實質內容,因此外界若想認識原住民族,首先就必須認識儀式。而作為儀式的道歉本身不該被計算次數,因為儀式不是一次性的活動。當道歉者計算著已經道歉一次了,已經道歉第二次了,已經道歉第三次了⋯⋯,他等於一次也沒有道歉。
Thumbnail
原住民的世界是以儀式建構了基礎框架,也以儀式規範實質內容,因此外界若想認識原住民族,首先就必須認識儀式。而作為儀式的道歉本身不該被計算次數,因為儀式不是一次性的活動。當道歉者計算著已經道歉一次了,已經道歉第二次了,已經道歉第三次了⋯⋯,他等於一次也沒有道歉。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