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可彈性繳費、月月配息?放著不會虧!真的是這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即便是股利發放率超高的定存股,都無法保證每年會發放多少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給股東們,標榜可彈性繳費、月月配息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配息 ≠ 穩賺不賠

配息 ≠ 穩賺不賠

國人對於「投資配息」的喜愛度一直是居高不下,在銀行定存利率多年持續走低以及資本市場暢旺的催化下,經濟狀況非但未被COVID-19疫情給打趴,反而投資熱在房市與股市都掀起狂瀾,甚至還蔓延至保險當中的投資型保單。根據壽險公會統計,2021年第一季的投資型保單銷售成長了102.4%,『投資兼顧保障,又可月月配息』基於這樣的誘人條件,有不少人到銀行辦理存款業務時,就順勢將自己的資金挪去買這類型的保單商品。不過即便是股利發放率超高的定存股,都無法保證每年會發放多少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給股東們,標榜可月月配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委託投信運用操作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基本的架構與一般投資型其實差不多,可分為壽險保障的部分以及投資帳戶的部分,投資則由保險公司委託給投信操盤,銷售賣點通常是,保險與投資兼顧,有專業經理人顧盤,投資溢酬除了支付保費,還能成為固定配息(撥回)的來源;保單撥回率(類似於基金的每年配息率),通常介於四到六%之間。

一聽到穩定配息,大概就會有令人安心的感覺,尤其是對於保守型的客戶而言,只要保單有固定回撥現金到帳上,每期對帳單其他的數字,像是標的單位數餘額、淨值、帳戶價值、報酬率...等等,其實也都不太在意,大部分的人都這麼跟我說「這麼複雜哪看得懂,反正感覺都有配息啊,放著不會虧!」。

有配息啊,放著不會虧!真的是這樣嗎?

類全委保單的資產撥回率不等於報酬率,帳戶淨值會隨著市場波動,並非交由專家代操就能保證獲利,因此當投資績效差、造成虧損,保險公司為了維持一定的撥回率,可能每月撥回的就是來自本金,長期下來對於資產累積影響甚鉅。

除此之外,保單當中投資帳戶的部分,保險公司委託給投信操盤,與自己申購基金同樣都必須支付投資相關費用,例如經理費、保管費、贖回費用、轉換費用等,通常這些費用會從投資帳戶直接扣除,會讓投入的本金減少,資產累積效果也就會跟著變慢,因此建議在投保前要先釐清各項收費名目,才能避免期待落空。

整體來看,在理財規劃上,我們應視自身需求、風險承受能力等面向來考量,畢竟投資有賺有賠,勢必存在風險,能否達到預期效益,無論投資賺不賺錢,相關作業手續費用必定是要繳的,因此在簽約前不妨先了解清楚保單內容、評估資金能力與實際需求,讓理財規劃更有保障;若規劃的目的是預備做為退長期金流來源,其實有著不能輸的壓力,我認為還有更佳的商品選擇。


<追蹤中庸小姐理財享生活粉絲專頁,獲取更多實用的保險知識與理財經驗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保險顧問Lydia知識庫
9會員
19內容數
不只分享保險議題,更帶你認識與個人財務相關的法律及稅務知識。
2024/04/23
人生來到了樂齡階段,你會發現銀行帳戶其實也是人生歷程的見證,隨著工作的轉換、房貸辦理、投資理財...,在不知不覺中可能累積出了多家銀行的帳戶,但實際上真正有使用的帳戶卻很少,雖然銀行不會因為這些閒置的帳戶向我們收取保管費,但未來有一天將會成為家人的麻煩。
Thumbnail
2024/04/23
人生來到了樂齡階段,你會發現銀行帳戶其實也是人生歷程的見證,隨著工作的轉換、房貸辦理、投資理財...,在不知不覺中可能累積出了多家銀行的帳戶,但實際上真正有使用的帳戶卻很少,雖然銀行不會因為這些閒置的帳戶向我們收取保管費,但未來有一天將會成為家人的麻煩。
Thumbnail
2023/11/28
一個家庭需要至少維持長達20~30年的賺錢能力,如果當家中賺錢的主力不在了,現有的資產能否夠繳房貸?夠養小孩?夠維持多久?是否會有不易變現或繼承方面的問題?若錢不夠,有誰可以支應?壽險最基本的身故理賠功能就是用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2023/11/28
一個家庭需要至少維持長達20~30年的賺錢能力,如果當家中賺錢的主力不在了,現有的資產能否夠繳房貸?夠養小孩?夠維持多久?是否會有不易變現或繼承方面的問題?若錢不夠,有誰可以支應?壽險最基本的身故理賠功能就是用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2023/10/18
許多沒有子女的夫妻以為「配偶未來沒花用完的資產可全數繼承」,直到要辦理繼承時才發現過去沒留意到民法遺產分配中「應繼分」與「特留分」的規定,導致處理過程一波多折,鮮少聯絡的大伯、小叔、小姑、大舅、小舅、小姨子...紛紛出現全程關注,本文將完整分析透過贈與、信託、保險前提規劃的差異。
Thumbnail
2023/10/18
許多沒有子女的夫妻以為「配偶未來沒花用完的資產可全數繼承」,直到要辦理繼承時才發現過去沒留意到民法遺產分配中「應繼分」與「特留分」的規定,導致處理過程一波多折,鮮少聯絡的大伯、小叔、小姑、大舅、小舅、小姨子...紛紛出現全程關注,本文將完整分析透過贈與、信託、保險前提規劃的差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首先你該知道的事是: 1. 它是投資型保單,要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 2. 它的配息並不是保證一定不變的 3. 保本的特性可能會讓你的保單失效 4. 所謂的保本是身故才有保本 (請訂閱Youtube頻道: Life & Money理財與人生) 明智理財網 https://ifacfp.com
Thumbnail
首先你該知道的事是: 1. 它是投資型保單,要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 2. 它的配息並不是保證一定不變的 3. 保本的特性可能會讓你的保單失效 4. 所謂的保本是身故才有保本 (請訂閱Youtube頻道: Life & Money理財與人生) 明智理財網 https://ifacfp.com
Thumbnail
投資型保單熱銷讓壽險公司有面子又有裡子,不但可以增加的市占率,投資風險保戶自負,且配息率及本金不保證,不會增加壽險公司利差損壓力,台灣投資人對月月有錢領的配息模式相當嚮往,因此基金、ETF或投資型保單,許多都有定期配息的機制;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大約95%都有配息。 配息與不配息帳戶價值的變化:
Thumbnail
投資型保單熱銷讓壽險公司有面子又有裡子,不但可以增加的市占率,投資風險保戶自負,且配息率及本金不保證,不會增加壽險公司利差損壓力,台灣投資人對月月有錢領的配息模式相當嚮往,因此基金、ETF或投資型保單,許多都有定期配息的機制;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大約95%都有配息。 配息與不配息帳戶價值的變化:
Thumbnail
債券的本質類似一種借貸行為,機構發行債券(借據),像投資人借取資金(本金),在一定的期間內,機構依約給予利息,借據到期後歸還投資人本金,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 1.風險 2.持有門檻 3.配息頻率 4.報酬率 5.費用 至於有些投資人在意的費用,我從鉅亨買基金找到一份整理的資料,可以給各位參考:
Thumbnail
債券的本質類似一種借貸行為,機構發行債券(借據),像投資人借取資金(本金),在一定的期間內,機構依約給予利息,借據到期後歸還投資人本金,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 1.風險 2.持有門檻 3.配息頻率 4.報酬率 5.費用 至於有些投資人在意的費用,我從鉅亨買基金找到一份整理的資料,可以給各位參考:
Thumbnail
最近做了不少保費融資的保單,幫助客戶穩定地財富增值,當中也解答了不少疑問,總結如下。(當然,僅供參考,詳細請諮詢合適的持牌顧問) 1)為何要做保單融資? 疫情短期不會完結的情況下,低息環境將會長時間持續。政府印錢,如果我們不投資的話,財富將被通脹蠶食。以個人來說,印錢的方式便是銀行貸款。世界上有兩種
Thumbnail
最近做了不少保費融資的保單,幫助客戶穩定地財富增值,當中也解答了不少疑問,總結如下。(當然,僅供參考,詳細請諮詢合適的持牌顧問) 1)為何要做保單融資? 疫情短期不會完結的情況下,低息環境將會長時間持續。政府印錢,如果我們不投資的話,財富將被通脹蠶食。以個人來說,印錢的方式便是銀行貸款。世界上有兩種
Thumbnail
近期金融市場將投資和壽險保障做個結合,推出了「身故保本」的投資工具,假設一開始投資50萬元,未來若不幸身故,當投資帳戶價值高於50萬元,就領回投資帳戶價值;反之,當投資帳戶價值低於50萬元,依舊能領回當初50萬元的本金。
Thumbnail
近期金融市場將投資和壽險保障做個結合,推出了「身故保本」的投資工具,假設一開始投資50萬元,未來若不幸身故,當投資帳戶價值高於50萬元,就領回投資帳戶價值;反之,當投資帳戶價值低於50萬元,依舊能領回當初50萬元的本金。
Thumbnail
即便是股利發放率超高的定存股,都無法保證每年會發放多少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給股東們,標榜可月月配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Thumbnail
即便是股利發放率超高的定存股,都無法保證每年會發放多少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給股東們,標榜可月月配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