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草不為風偃去 國學大師典型在夙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鳳凰網記者黃振文台北特稿〕
  今天為國學大師錢穆逝世20周年紀念日,上午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的錢穆故居,舉辦一場對大師的追思會,總統馬英九、台北文化局長謝小韞、副市長李永萍,以及許多受到錢穆指導的門生都出席了這場追思會。
總統馬英九在錢穆追思會再次對錢穆與師母致歉。(黃振文攝影)
  錢穆一生致力於國學研究,治學兼及經史子集四部,凡是中文系、歷史系的學生,都對這位國學大師的名字不感陌生,他的著作等身,許多書籍仍是今日各大專院校的指定用書。錢穆教學生涯總計77年,民國76年退休自中國文化大學退休,仍在住所講學,從各地前來聽課的學生絡繹不絕。

  民國56年,錢穆應已故總統蔣中正之邀來台定居,地點選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臨溪路底,不論是新宅草圖還是屋內設計,全是出自錢穆和夫人之手。然而,在民國77年時,錢穆卻被指控侵占台北市公有土地,因而被迫遷離住所,這讓他抑鬱難平,不久便溘然長逝。當時的文化局長龍應台曾說,這是民主對於文化的暴力。
錢穆先生銅像前擺滿了許多致意的白玫瑰。(黃振文攝影)
  總統馬英九在今日的追思會上,再次對錢穆夫人表達深深歉意,他說,錢穆因大陸的文革浩劫,應蔣總統之邀來台,卻在此蒙受如此不白之冤,讓人感到遺憾,就任台北市長後,他立刻將素書樓歸還給錢穆夫人,並澄清錢穆絕無霸占公產,也表示這裡將是她與錢穆永遠的住所。

  總統在致詞引用一位學者的話說,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經過20年的時間才能定論,20年來錢穆的評價有增無減,全世界的華人都會緬懷他人格典型,也希望在明年建國百年的活動上,能夠邀請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舉辦文史哲的相關活動,讓錢穆的精神能傳承下去。

  錢穆的門生辛意雲表示,對於昔日錢穆講學的風采仍歷歷在目,覺得他的言行舉止帶給了學生們莫大的影響。辛意雲在追思會活靈活現地揣摩先生講學時的口吻,為莊嚴肅穆的追思會增添了幾分活潑氣氛。會後,所有與會貴賓都來到錢穆的銅像前,獻上白玫瑰向這位國學大師致意,馬英九也許諾,素書樓事件絕對不會再度上演,他願以總統的高度,平反所有的不公不義。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錢穆一生,從30日開始將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包括書畫展、學術座談會等,詳情可參閱文化局或錢穆故居網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47內容數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一些散文隨筆和讀書筆記,以筆會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回憶裡流浪 的其他內容
   已經連續舉辦八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請到曾獲九座葛萊美獎的爵士大師帕奎多‧德理維拉(Paquito D'Rivera),於8月27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還記得初次閱讀完柯慈的<<等待野蠻人>>,將書本闔上之時,各種鋪天蓋地的思緒襲捲我的腦海,那種久久不能平復的混亂,我試想著要從中理出一些可以透過文字描述的思考卻不可得,桌面上的word文件檔一片空白,開了又關不下數十次,最終我擱置了這個寫作的想法,而這一晃眼,竟過了十年之久。    
  之前,一直很喜歡讀廖玉蕙的散文。近幾年來她的散文集也都有閱讀過,很喜歡她那令人感到很親近的文風,但最近似乎沒看到新的散文集再度面市,覺得有點失落。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關於她父親的<<繁華散盡>>,看了很多次,每次都讓我感到熱淚盈眶。近來因為在教學上遇到的一些事,讓我想起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像我這
   從《李耳在此》到《慾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不停追求著傳統戲曲的突破創新,以京劇形式表現莎翁名作,讓劇團在國際藝術節上大受矚目。這次,當代傳奇劇場把俄國文豪契訶夫的小說搬上舞台,將徹底顛覆劇團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即將於10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大英博物館珍藏展-古希臘人體之美」,今天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開箱記者會,共開箱展示四件展覽品,包括倍受矚目的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米隆-擲鐵餅者」。
  我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地感受貧窮這件事。    剛來到馬尼拉市的第一天,大家搭上了學校派來接送的專車,準備前往暫時的落腳處靈惠中學,路上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那樣新鮮,感覺自己就像是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已經連續舉辦八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請到曾獲九座葛萊美獎的爵士大師帕奎多‧德理維拉(Paquito D'Rivera),於8月27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還記得初次閱讀完柯慈的<<等待野蠻人>>,將書本闔上之時,各種鋪天蓋地的思緒襲捲我的腦海,那種久久不能平復的混亂,我試想著要從中理出一些可以透過文字描述的思考卻不可得,桌面上的word文件檔一片空白,開了又關不下數十次,最終我擱置了這個寫作的想法,而這一晃眼,竟過了十年之久。    
  之前,一直很喜歡讀廖玉蕙的散文。近幾年來她的散文集也都有閱讀過,很喜歡她那令人感到很親近的文風,但最近似乎沒看到新的散文集再度面市,覺得有點失落。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關於她父親的<<繁華散盡>>,看了很多次,每次都讓我感到熱淚盈眶。近來因為在教學上遇到的一些事,讓我想起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像我這
   從《李耳在此》到《慾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不停追求著傳統戲曲的突破創新,以京劇形式表現莎翁名作,讓劇團在國際藝術節上大受矚目。這次,當代傳奇劇場把俄國文豪契訶夫的小說搬上舞台,將徹底顛覆劇團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即將於10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大英博物館珍藏展-古希臘人體之美」,今天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開箱記者會,共開箱展示四件展覽品,包括倍受矚目的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米隆-擲鐵餅者」。
  我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地感受貧窮這件事。    剛來到馬尼拉市的第一天,大家搭上了學校派來接送的專車,準備前往暫時的落腳處靈惠中學,路上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那樣新鮮,感覺自己就像是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Thumbnail
彭蒙惠博士是臺灣著名的英語老師,她放棄了紐約的全額獎學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宣教之路,並最終定居臺灣。她在花蓮深入瞭解和學習原住民文化,並利用廣播推廣英語教育,影響了整整幾代臺灣人。雖然她為了臺灣割捨了自己的家庭和愛情,但她用自己的奉獻和愛心,成為眾人心中的永恆母親。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桃園市長鄭文燦2022年3月9日前往淡水禮拜堂,出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小全張」發行記者會,鄭文燦表示,150年前當台灣還處於落後、貧窮階段時,馬偕博士選擇來台灣宣教,以過人的意志力克服許多挑戰,創立包含淡水、五股等60多個長老教會,並且積極推動現代醫療、女子教育、台
久居花蓮的一位好友,人稱弓長先生,執教東華大學垂數十年,今年正式退休。可以預見的是,他非但可以領取月退俸,而且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未來的美夢是入住「長庚養生村」。 弓長桑算是好運亨通,家境不錯,大學時期考上私立學校,但插班考試成績優異,正式成為台大學生,之後更獲得台大社會學博士學位。他喜歡背誦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在澳門大學圖書館經常翻書可能就會對上面的扉頁非常熟悉,因為香港愛書、藏書人丘世文去世後的12000多冊文史哲藏書盡數贈與澳門大學,成為澳門大學圖書館接受的最大宗贈書。我常常想起丘世文,因為他每一本贈與澳門大學圖書館的書封面背後都貼著一張白紙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Thumbnail
彭蒙惠博士是臺灣著名的英語老師,她放棄了紐約的全額獎學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宣教之路,並最終定居臺灣。她在花蓮深入瞭解和學習原住民文化,並利用廣播推廣英語教育,影響了整整幾代臺灣人。雖然她為了臺灣割捨了自己的家庭和愛情,但她用自己的奉獻和愛心,成為眾人心中的永恆母親。
Thumbnail
前言 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還有沒有新亞精神?從新亞書院通識的課程大綱看,好像有。中大歷任校長亦常將弘揚中華文化放在口邊。然而,仔細審視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歷史,新亞精神實一步步萎縮,終至灰飛煙滅。 張駿謙的評語尤其值得注意: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研究所。晚
桃園市長鄭文燦2022年3月9日前往淡水禮拜堂,出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馬偕來台150週年紀念郵票小全張」發行記者會,鄭文燦表示,150年前當台灣還處於落後、貧窮階段時,馬偕博士選擇來台灣宣教,以過人的意志力克服許多挑戰,創立包含淡水、五股等60多個長老教會,並且積極推動現代醫療、女子教育、台
久居花蓮的一位好友,人稱弓長先生,執教東華大學垂數十年,今年正式退休。可以預見的是,他非但可以領取月退俸,而且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未來的美夢是入住「長庚養生村」。 弓長桑算是好運亨通,家境不錯,大學時期考上私立學校,但插班考試成績優異,正式成為台大學生,之後更獲得台大社會學博士學位。他喜歡背誦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在澳門大學圖書館經常翻書可能就會對上面的扉頁非常熟悉,因為香港愛書、藏書人丘世文去世後的12000多冊文史哲藏書盡數贈與澳門大學,成為澳門大學圖書館接受的最大宗贈書。我常常想起丘世文,因為他每一本贈與澳門大學圖書館的書封面背後都貼著一張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