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錢」對你來說是什麼?

2021/05/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rom Pixabay
◎源起
錢不是天然的產物,而是人類的發明,而且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4萬多年來,從貝殼、珍珠母、貴金屬演化到硬幣與紙鈔,直到今天的數位型式。起初,人類的社會是建構在互相依存的關係,各部落從以物易物開始,逐漸演變成一套不用拿出東西也可以換回物品的機制—這個機制就是錢的原始型態。我們可以說,錢的核心本質是被用來交換等價物品的一套規則。這套規則只適用人類社會,生不帶來死也不帶去。
到了物質豐沛的現代社會,「必需品」不再是只為了維持生命所需,而變成是這個世界認為我們應該擁有的物品——你幾歲該有車、有房、有財產。可以用來象徵身份地位的名牌商品,更是充斥著整個社會。只要有錢,你能買到任何能象徵身份的物品。從此,人類開始希望擁有更多的錢。錢不只是能用來消除生存恐懼,更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存在價值。時至今日,金錢這套換物的機制,已經完完全全變形了。錢對現代人來說,會是什麼呢?
◎理解
其實,錢是中性的。對於要存錢買房的青年,兩百萬台幣是圓夢的頭期款,但對於臨終的祖輩,兩百萬可能只是眼睜睜看著子孫在病榻前爭產時的一聲長嘆;生在台灣的人,一美元只是一杯飲料(而且還只是中杯),但對於赤貧國家的人,那是一整天辛苦下來的工資。巴菲特捐錢給比爾蓋茲基金會,幫助消滅世界的小兒麻痺;也有人捐錢給秘密組織從事不法的活動。有錢人與沒錢人比起來,誰比較高尚?說到底,錢被作用在什麼事,端看我們怎麼使用它——金錢只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是用來協助我們達到人生的「價值完成」。錢這個工具,應該是要拿來交換對我們來說有意義的物品。以這種觀點去與金錢共處,才是健康的心態。
◎賦能
我們已經從四肢需要碰觸地面的類人猿,進化到九個功能中心的智人;我們的生活也從別被叢林中的豺狼吃掉,轉變成致力於提升生命的深度。今天的我們,不是來學習恐懼,而是來學習覺察生命的。我們若不好好了解自己是誰、好好洞悉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只想拼命攢錢,那就等著成就一場空有錢,卻沒有靈魂的人生。達賴喇嘛:『人們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了賺取金錢;然後,又犧牲金錢來回復健康。他對未來感到無比焦慮,無法享受此時此刻;這導致他沒有活在當下和未來。當他活著的時候,他以為自己可永生不死;當他面對死亡時,他覺得從來沒好好活過』。
如果我們賺到的錢,與我們的人生目的毫無關連,那這趟人生真的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在國際人類圖商學院的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學到「職業類型」這件事:若錢用對了(或是賺錢方式對了),根據每個人的設計不同,我們會相應出現滿足感、成功感、平和感或是驚喜感。只要在工作場域常常出現以上特徵,那就可以初步判定此人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途上。人生方向正確,我們就有機會形塑獨特的自己;當我們的作為都獨特非凡,我們的產品就會有「原創」般的無可取代性,這時候人們只能拿錢來跟我們換。最後,錢會變成人生的副產品——我們活出自己之後衍生的副產品。
孔夫子說得好「君子不器」:意思是說,我們若想要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成,首先不能被當作是器具人來使用。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區分出手上這份工作到底是別人覺得我應該做的,還是我有熱情想做的。用「調整體質」的心態,每天做自己會滿足的事多一點,對於沒熱情的事少做一點。如此,我們才有機會每天往真正的人生使命多靠近一點——活得正確,錢這東西才能被我們賦予意義。
6.1K會員
128內容數
「墨應系」(墨客創製的人類圖知識應用體系)已經開設多個人類圖應用課程,如讀圖心法、職涯應用零階、人生使命探索工作坊等。「墨應系」沙龍則提供了有關人類圖知識與生活應用的文章,分為「大宗煩惱文章」、「專業知識文章」和「情感關係指南文章」三大類。訂閱者每月可以收到兩篇付費和兩篇免費文章,還可以參加QA交流會和討論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