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初學者們總是迫不及待想取得對方的圖。彷彿在人際互動這場牌局中,得到對方的圖就像是偷喵了對手的牌一樣。就算沒要到圖也沒要到Line,散會後在回家的路上還是會忍不住推敲:「她連正眼都不瞄我一下,應該是6/2人吧」、「這傢伙把自己當成實驗品,是個1/3吧」、「她一定是情緒人,看那憂鬱的眼神」。 但說真的,當我們熱衷於給他人貼標籤時,我們其實只是在腦中玩一場「套理論遊戲」,更別提這些”理論”多半來自網路和道聽塗說。如果你不把學到的知識拿到生活中驗證,只是「學而不思」地重複從他處得來的東西,那麼書中確實沒有金屋嬌娘;你投入的時間會像是把錢丟進套牢的股票——通通變成沉沒成本——成了「讀書死」。這就好比跟健身房訂了年卡卻從來不去,只是每天聽健身網紅們的各種理論(然後每天都跟自己說明天會去)。真相是,我們渴望拿到他人的人類圖的行為,源自於一個DNA的設定:想盡可能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並非居心叵測,而是一種上古的生存策略——提早知道對面那位仁兄在想什麼,能讓我們在群居社會中生存率大為提高。 我們人類天生就是被宇宙設計要來「表達自己(Self-expression)」,同時也有著「想弄懂這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強烈意圖。但請記得,真正的大聰明,不在於收集到多少人的圖,而在於善用這些知識幫助自己和他人自我實現。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貼標籤的技術,而是對於情感的覺察力。情商,是未來人類面對Ai唯一的勝算。
人人都是一張張還沒完全活出來的圖。無論你學的是人類圖、面相冰鑒、顱相學(Phrenology)還是MBTI,本質上你都在做同一件事:用有限數據推算出對方的存在狀態(State of Being)。就像拿到零碎的拼圖就急著猜測整幅畫面,一般人總想要快速理解他人:「他就是金牛座才會這樣咩」。 但在急著解讀他人之前,有個更重要的步驟常被忽略——那就是要先覺察自己的狀態。問問自己:「我現在的心情是被對方影響了嗎?還是我正處於自己頭腦的焦慮?」這個步驟,就是在調整好「內在基調」,就像Bass手在演奏前必須先調音一樣。如果你的樂器音不準,再精湛的技巧也只會讓你「走調」。
當你的「內在基調」調好後,你才能正確感知到對方的狀態。這裡要觀察的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話,而是對方整個人的動態——他的眼神、意圖以及無意識流露的行為。這些線索往往比言語更接近真相(所謂冰山理論)。 人類圖知識可以視為一本「人性說明書」,向我們揭示人們行為、決策和互動方式的背後運作原理。它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有些人需要自己靜一靜才能做決定,而另一些人則必須跟人討論才能釐清思緒;為何有些人天生就是面無表情,而另一些人則是歌哭無常。 無論在你對面的是男友老公或是主管,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門「觀人術」,用正確的角度觀察身邊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靈魂:去理解對方的焦慮、去感受對方的情感、去應對對方的知見(成見)——因為理解他人,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門藝術——需要練習、耐性和同理心的藝術。
這一次,我們放下人類圖,好好用心眼去讀對面這張活生生的圖。暫且將這門觀人術稱為「街頭讀圖法」好了。接下來,我們就從9大中心的讀圖開始吧:
每個人身上的九個能量中心,像是身體裡的轉運站,讓我們思考、感受和行動。這些中心通常有兩種狀態:
留意下面這些中心的特定表現,你就能感知到一些線索,藉此來觀察對方身上的特質:
頭頂中心:靈感天線
這裡是接收靈感、孕育「問號」的地方。有定義的人,腦海如同一座永不停歇的發電站,充滿源源不絕的想法。然而,這些運轉不停的念頭,有時也可能讓他們夜不能寐。未定義的人則容易受外界問題牽引,思緒隨波逐流,因此常被戲稱為「追腦袋」的人。
不靠圖,你也可以感知到有定義的人偏好探討(自己有興趣的)哲學思維,或是喜歡找問題來思考;而未定義的人,則對許多看似不重要的事物都充滿好奇,思緒跳躍且發散。有個小秘密是——未定義的人往往無意識承受了來自他人的思維壓力,卻誤以為這些靈感都是自己的。
Ajna 中心:想法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