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島一命,是誰的命誰的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兩週因著疫情在台灣發酵,在各家新聞台、社群平台上出現「同島一命」的語詞。為什麼是用「同島一命」這個詞語?這詞語又從何而來?

稍微Google 一下,你就會找到這是一個在蔣經國時代常用的軍事用語,例如在馬祖莒光大坪村,莒光77據點忠誠堡的城垛上寫的標語:「同島一命、軍紀似鐵、軍令如山」,這個資料來源需要多方學者的研究來提供更多的確證,但目前我們先以這個當作一個思考的起點:為什麼我們用作戰用語來啟動21世紀台灣公民的防疫意識?

「防疫等同作戰」、「共體時艱」、「防線」、「超前部署」、「前線」等等,在台灣的居民與看得懂繁體中文的人,這兩個禮拜應該對以上詞語很有感,這些都屬於軍事用語。回顧去年的國際疫情,美國前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生、法國馬克隆、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都有使用軍事化詞語來向大眾發表言論,相對的在德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的政治人物則是避免使用「戰役」來形容疫情而是使用相對溫和的詞語,最好的代表應該就是德國總統法蘭克-華特-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 )在2020年4月11日說的一席話:這個傳染性疾病不是一個戰役,他並沒有使得國家對抗國家或是士兵對抗士兵,他是一個對我們的人性的一個測試。(註一、二)

使用軍事化詞語,可能為的是建立「共同敵人」快速凝聚「愛國心」與運用資源,但不可避免的也深化著「他者與我」的差異,例如「人與人的連結」再次地引發台灣社會普遍對八大產業的工作者的歧視、進出茶室的人的人格或是需求歧視、對街友遊民的歧視、對移工們的歧視、對服務業超商店員的歧視....這是一個歧視的N次方,並不是因為疫情「一時壓力大」、「心情不好」、「天氣太熱」才有的問題,他是一直都在的隱形歧視,就像你習慣出門時街道已換然一新,就忘了清晨起床辛勤工作的清潔人員一樣。

回到這些在疫情期間廣泛使用的軍事化用語,在作戰時一定有輸贏、有協議和談、平手、長期抗戰的場面,但面對持續變種的病毒,我們如何定義輸贏或是平手等等的結果?就如同你將憂鬱症視為一場戰役一般,論勝論敗是沒有意義也不符合現實,因為何為贏何為輸?(註三)

我想說的不是譴責使用這些用語的政府或人們,也不是倡導絕對性的「政治正確用語」,而是好奇的向讀者提出兩個問號,你覺得這些疫情下廣泛使用的軍事用語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同島一命,是誰的島誰的命?

註一 Steinmeier, F.‐W. (2020), Televised Address by Federal President Frank   ‐Walter Steinmeier on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t Schloss Bellevue, 11 April 2020. Available at <http://www.bundespraesident.de/SharedDocs/Downloads/DE/Reden/2020/04/200411‐TV‐Ansprache‐Corona‐Englisch.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Accessed 2 June 2020.)
註二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05497/
註三 https://rcni.com/nursing-standard/opinion/comment/covid-19-why-we-need-to-ditch-military-terms-16007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此時此刻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為有智慧的人類,應該永遠避免戰爭,挑起戰爭的人都躲在最後面,死亡的是那些最忠貞的士兵和無辜的百姓,政客總把人命當草芥,把利益擺中間,歷史是一面鏡子,能背叛的總是自己人,歷朝歷代沒有例外,人民總是被待宰的羔羊。
Thumbnail
作為有智慧的人類,應該永遠避免戰爭,挑起戰爭的人都躲在最後面,死亡的是那些最忠貞的士兵和無辜的百姓,政客總把人命當草芥,把利益擺中間,歷史是一面鏡子,能背叛的總是自己人,歷朝歷代沒有例外,人民總是被待宰的羔羊。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Thumbnail
台湾久未经乱,除却偶发的台风、地震等天灾,以及2003年的SARS外,此次新冠疫情可谓近年最大安全危机。 然早在此前,台湾社会便长期盛传一种无形“威胁”,其有时受国际形势催发,有时因岛内政治氛围而起,选举或治理危机迸现时尤其严重,无数台湾政客与网络侧翼对此夸夸其谈、极尽渲染,其目的并非避免或解决此
Thumbnail
台湾久未经乱,除却偶发的台风、地震等天灾,以及2003年的SARS外,此次新冠疫情可谓近年最大安全危机。 然早在此前,台湾社会便长期盛传一种无形“威胁”,其有时受国际形势催发,有时因岛内政治氛围而起,选举或治理危机迸现时尤其严重,无数台湾政客与网络侧翼对此夸夸其谈、极尽渲染,其目的并非避免或解决此
Thumbnail
備戰台灣沒有中間路線 首先要體認到一件事,台灣有敵人,就在對面。台灣很喜歡跟以色列比較,但是以色列全國都了解自己的敵人在何方,但是台灣人卻有很大一群人仍活在幻想中,希望能夠和對方和談、當朋友。 台灣是民主體制政府,實行多黨政治,但說到底就是兩股力量的角力……
Thumbnail
備戰台灣沒有中間路線 首先要體認到一件事,台灣有敵人,就在對面。台灣很喜歡跟以色列比較,但是以色列全國都了解自己的敵人在何方,但是台灣人卻有很大一群人仍活在幻想中,希望能夠和對方和談、當朋友。 台灣是民主體制政府,實行多黨政治,但說到底就是兩股力量的角力……
Thumbnail
Covid-19的疫情猶如戰爭,用「火藥帝國」這部東西方軍事史經典的觀點來分析,可以得到更發人深省的結論
Thumbnail
Covid-19的疫情猶如戰爭,用「火藥帝國」這部東西方軍事史經典的觀點來分析,可以得到更發人深省的結論
Thumbnail
在這場瘟疫中,台灣經常被拿來與中國對照,無關統獨,而是在歐美政府表現拙劣與中國大外宣影響下,西方政府需要一個民主國家防疫的典範,以對抗極權國家無所不能的幻象。
Thumbnail
在這場瘟疫中,台灣經常被拿來與中國對照,無關統獨,而是在歐美政府表現拙劣與中國大外宣影響下,西方政府需要一個民主國家防疫的典範,以對抗極權國家無所不能的幻象。
Thumbnail
撰寫:陳宗逸 近日,台海局勢嚴峻,在遼寧艦於4月10日出海往南行之際,環球網一篇評論文章,將對台動武的可能性提高,引起台灣政軍界的議論。其中,文末結尾關鍵的“勿謂言之不預也”,更是引起注目。因為此語作為中國大陸外交術語,曾經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分別於1962、1969和1978年三次宣示使
Thumbnail
撰寫:陳宗逸 近日,台海局勢嚴峻,在遼寧艦於4月10日出海往南行之際,環球網一篇評論文章,將對台動武的可能性提高,引起台灣政軍界的議論。其中,文末結尾關鍵的“勿謂言之不預也”,更是引起注目。因為此語作為中國大陸外交術語,曾經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分別於1962、1969和1978年三次宣示使
Thumbnail
這次疫情使台灣處於危機之中,但是危機究竟是由危與機所組成,危是代表「危險、困難、害怕」,機是代表「關鍵時刻、機會、機運」,正如尼采所說:「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我們用賈德・戴蒙在《動盪》一書中國家在面對危機時能不能生存下來的12個因素來來看看台灣能不能在這次危機中找到轉機。
Thumbnail
這次疫情使台灣處於危機之中,但是危機究竟是由危與機所組成,危是代表「危險、困難、害怕」,機是代表「關鍵時刻、機會、機運」,正如尼采所說:「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我們用賈德・戴蒙在《動盪》一書中國家在面對危機時能不能生存下來的12個因素來來看看台灣能不能在這次危機中找到轉機。
Thumbnail
我們似進入第三次世界 我們共同取名敵人叫covid19  但前線的抗疫戰士 不曾肉眼看見 前線的抗疫戰士 我們人類 只好假設了 很多「隔離政策」 要把covid19 敵人欄堵⋯⋯ 我們各國似乎欄堵出了問題 於是 各國國土如忽然,各自被轟炸開了
Thumbnail
我們似進入第三次世界 我們共同取名敵人叫covid19  但前線的抗疫戰士 不曾肉眼看見 前線的抗疫戰士 我們人類 只好假設了 很多「隔離政策」 要把covid19 敵人欄堵⋯⋯ 我們各國似乎欄堵出了問題 於是 各國國土如忽然,各自被轟炸開了
Thumbnail
疾病的隱喻的結語是: 不,軍事隱喻是不可取的。 我們並未被侵略。身體不是戰場。病人不是不可避免的死傷者,也不是敵人。我們--醫學、社會--並未被授權回擊...關於軍事隱喻我願以律克里修的話:把它還給戰爭的製造
Thumbnail
疾病的隱喻的結語是: 不,軍事隱喻是不可取的。 我們並未被侵略。身體不是戰場。病人不是不可避免的死傷者,也不是敵人。我們--醫學、社會--並未被授權回擊...關於軍事隱喻我願以律克里修的話:把它還給戰爭的製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