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海危機再起?(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會覺得,狀況似乎不嚴重,最大的理由是台灣對於這類新聞的敏感度是零。就筆者所見,會去在意的永遠是中國時報,而且講的方向都是中國崛起、西方即將崩潰的論點。

危機危機,上周說了台灣的危機,但真的會有危機嗎?

中國要打的前提──並不一定要「打贏」

這個嘛,具體來說,要先確定中國即將對外輸出軍事壓力,再者是台灣確定是破口,中國即將對台動武。但動武,要贏還是輸,這裡的判斷還是很複雜的,假設習近平的目標只是表面勝利,維持權力不墜,其他的並不在乎,那麼對台動武就算打輸也是無所謂的。

打輸無所謂?呃,應該說是登陸作戰失敗也沒差,換個方式說就是打打外島,然後嘲笑台灣被打也無力反擊,對外宣傳「下一個就輪到你了哈哈哈」,到此為止。若是如此,那我們還真不能只看台海登陸適合的時機,反推中國是否有認真的對台動武打算。

真想打贏,派軍登陸占領台灣全島喔,依照現狀的機率趨近零。其他國家的軍事表態,以美國軍方最強烈,其釋放的訊息根本就是別說打台灣,連想打台灣的外島都不准。當然,這種態度僅止於軍方,國務院到白宮都還是很含糊的,所以才會有學者開始指出,政府不應該給予中國錯誤的判斷。

至於白宮到國務院,是做了什麼讓人覺得只是打假球,這已經脫離台灣媒體偏聽的理由,比較偏向太平歲月久了,台灣美國一堆和平白癡造就不相信硬實力,幻想軟實力夠軟就很棒的毛病。

台灣本身的危機,在於沒有戰爭意識

回過頭來,台灣自己的危機在哪?

筆者提過不少次,關鍵處是台灣自己沒有戰爭意識,戰爭意識不是說你想怎樣組民兵團,這蠻不切實際的,也不是說人手一本求生手冊,這更脫離現實。是人民有沒有意識到,戰爭是一個可能的未來,所以要有相對應的準備。

這意思是,人民對戰爭的意識,是一把鑰匙,有鑰匙才能打開全民認識國防的大門,之後的政策要推才會順,想要做到全民知兵才有可能。

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要推普設靶場練槍運動,民眾有沒那個意識,強大到政府願意責成相關單位去做?想要增加中學的國防課程,民眾會願意接受嗎?

找專家制定面對戰爭時,一般民眾需要準備什麼的手冊,可以切實的定期辦理演習,讓民眾接受這是日常嗎?

或者說,政府要生產發生戰事時,家家戶戶可以緊急領用的急難包,跟簡易儲水裝備,有沒廠商平時就願意配合,民眾還不會天天罵圖利?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培養軍事意識沒那麼困難,今天是因為我們生活日常,連學校都完全沒有相關課程,絕大部分學生對於軍事的理解都很弱,偶有一認真專業的教官,也改變不了全體貧弱的事實。拉高軍事常識更加容易,多幾個人像筆者這樣的呆瓜,想著把複雜的軍事問題,一個個拆成簡單的敘述就好。其他的部分,多點影片、案例的推廣,要把現在幾乎是零的基底,拉到有點基礎並不困難。

不過,這些問題恐怕都很難通過教育體系的老毛病,單選題寫太多,太想知道標準答案。

只套用理論、標準答案,無法應對戰爭的複雜

這些年筆者深切體驗到,大多數人對於討論是沒興趣的,只想要知道一個答案,可以讓自己得到提升,拿去炫耀自己很強。更多的人讀理論,學一個個案例,只是想要套用,目的也多半是為了要展現自己的高明。

為何筆者這樣講?那是因為,戰爭是很複雜的,尤其中國對台作戰,其難度跟配合的複雜程度,會比美軍進攻伊拉克還扯。每次討論一個劇本,都會有好幾個此劇本延伸出的可能性,每個可能性都會跑出不一樣的結果。但一般人想的,都是A到B再到C,結束。

舉一個例子,灰色手段怎麼應付?當中國使用海上民兵,在各種灰色地帶挑釁,台灣有可以應對的手段嗎?這些手段背後有沒有民意支持,我們會支持大手筆回敬或是其他的辦法?這些如果連討論都沒有,國民當然就會完全沒概念,哪天政府做了什麼,驚嚇、恐懼、憤怒、無法理解。

有時候很感概,台海危機到底怎麼產生的?

把複雜世界運作簡化成單選題,每個情境的變化都想成是政治人物的反覆,對產業與廠商的運作全視作圖利與做公益的是非題。這種討論放到軍事,就會出現用單一武器判斷台灣即將淪陷的天才。

危機?我們自己造成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a -avatar-img
2023/10/13
想請問筆者對於台灣人民普遍沒有戰爭意識,年輕人不願意服役,有什麼看法。我知道在以色列,他們表現得很好,後備、軍人訓練有數,有戰爭意識,大家願意從軍。但在台灣,大家連萬安演習都不認真,那邊有地下室可以躲,甚至連地方政府有沒有準備戰備井都不清楚。想請問筆者認為是什麼原因?如果可以給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建議,那會是什麼?--來自一個為台灣未來感到擔憂的高中生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為PTT軍武版鄉民,潛水多年看文章及下面的推文討論,有些高品質推文觀念不錯到直接整頁截圖!如下。 參考大多數公開文章分析及兵推情況,結論判斷美日在台海戰爭不會袖手旁觀。 差別只在何時介入,以及如何介入。 在台灣立場當然希望美日第一時間馳援!但各民主國家國內當然都需要時間去開會決定。 大多數推論:台
Thumbnail
作為PTT軍武版鄉民,潛水多年看文章及下面的推文討論,有些高品質推文觀念不錯到直接整頁截圖!如下。 參考大多數公開文章分析及兵推情況,結論判斷美日在台海戰爭不會袖手旁觀。 差別只在何時介入,以及如何介入。 在台灣立場當然希望美日第一時間馳援!但各民主國家國內當然都需要時間去開會決定。 大多數推論:台
Thumbnail
相對於一月美國智庫CSIS發表廣受矚目的詳細但難度頗高的兵推報告,本期《經濟學人》以一篇引言和一篇長篇專題具體描述戰前、開戰後的各種細節 走訪現役印太與華府美軍將領來幫助讀者想像戰爭爆發前後的各種狀況與可能的結果。不光讓讀者了解戰爭可能會如何進行與可能的結果,最大目標還是希望找出能防止戰爭爆發的良方
Thumbnail
相對於一月美國智庫CSIS發表廣受矚目的詳細但難度頗高的兵推報告,本期《經濟學人》以一篇引言和一篇長篇專題具體描述戰前、開戰後的各種細節 走訪現役印太與華府美軍將領來幫助讀者想像戰爭爆發前後的各種狀況與可能的結果。不光讓讀者了解戰爭可能會如何進行與可能的結果,最大目標還是希望找出能防止戰爭爆發的良方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是說近期美國的智庫學者、軍方將領、國會議員、甚至是前任政府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警告,中國可能武力犯台,並提出各式各樣的時間表。再加上中國於10月初派遣大批軍機擾台,讓兩岸接近開戰的傳言甚囂塵上。中國派遣軍機大舉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已引起國際的關注,擔心爆發戰事.....
Thumbnail
是說近期美國的智庫學者、軍方將領、國會議員、甚至是前任政府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警告,中國可能武力犯台,並提出各式各樣的時間表。再加上中國於10月初派遣大批軍機擾台,讓兩岸接近開戰的傳言甚囂塵上。中國派遣軍機大舉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已引起國際的關注,擔心爆發戰事.....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Thumbnail
標題很聳動,不過根據最近一連串的新聞,這說法也不能說無法理解。首先是各國都派軍艦來西太平洋逛大街,再來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有收緊的趨勢,最後則是越來越多學者撰文指出,中國可能對台灣發起冒進行為,這其實就是一種「放話」。
Thumbnail
標題很聳動,不過根據最近一連串的新聞,這說法也不能說無法理解。首先是各國都派軍艦來西太平洋逛大街,再來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有收緊的趨勢,最後則是越來越多學者撰文指出,中國可能對台灣發起冒進行為,這其實就是一種「放話」。
Thumbnail
說到底就一句話,台灣人自己願意抵抗,中國就沒有拿下台灣的能力。統派散播的戰爭慘況,或是各種慘無人道的清鄉場景,都只會存在於台灣投降後,被共匪統治的結果。結論就是,用資訊戰把你嚇個半死,或是打下個外島再發動大外宣真的嚇死你,讓你怕到要投降,都比打真的實際多了。
Thumbnail
說到底就一句話,台灣人自己願意抵抗,中國就沒有拿下台灣的能力。統派散播的戰爭慘況,或是各種慘無人道的清鄉場景,都只會存在於台灣投降後,被共匪統治的結果。結論就是,用資訊戰把你嚇個半死,或是打下個外島再發動大外宣真的嚇死你,讓你怕到要投降,都比打真的實際多了。
Thumbnail
真實的戰爭要發生時,到底會怎樣?筆者講了那麼多不可能,這個不可那個不能,不然會怎樣啊。請讀者了解兩個關鍵,就不難理解可能發生的場景。第一個是時序,第二個是程度,戰爭發生總會有準備階段、衝突升高階段、正式開戰階段,開戰後還有分各種戰況,要到解放軍正式登陸台灣進行陸戰,那是非常後面的事情。
Thumbnail
真實的戰爭要發生時,到底會怎樣?筆者講了那麼多不可能,這個不可那個不能,不然會怎樣啊。請讀者了解兩個關鍵,就不難理解可能發生的場景。第一個是時序,第二個是程度,戰爭發生總會有準備階段、衝突升高階段、正式開戰階段,開戰後還有分各種戰況,要到解放軍正式登陸台灣進行陸戰,那是非常後面的事情。
Thumbnail
前兩篇說完在常規戰爭狀態下,中國攻取台灣的困難,這篇要進入結論。所以說,為什麼會有軍事謠言?其實,中國早就打了啦,打了八年你們知不知道。
Thumbnail
前兩篇說完在常規戰爭狀態下,中國攻取台灣的困難,這篇要進入結論。所以說,為什麼會有軍事謠言?其實,中國早就打了啦,打了八年你們知不知道。
Thumbnail
局勢這樣下去,是要逼台灣當個起火點,大概算一種投名狀吧,而且能否撐到美國選完還不知道。所以先來當隻烏鴉,把該說的話先說一說,免得台灣人有一堆幻想。這篇是屬於悲觀性質的論述,先講清楚比較好,做最壞打算、最好準備,不能只有前半沒有後半。
Thumbnail
局勢這樣下去,是要逼台灣當個起火點,大概算一種投名狀吧,而且能否撐到美國選完還不知道。所以先來當隻烏鴉,把該說的話先說一說,免得台灣人有一堆幻想。這篇是屬於悲觀性質的論述,先講清楚比較好,做最壞打算、最好準備,不能只有前半沒有後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